李含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政治經濟學從古典政治到當代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實在許多方面都是圍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進行的,都是圍繞經濟發展主要矛盾中的各種關系的變化過程而進行的。所以,可以說,經濟學其實就是經濟發展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學”,經濟學的發展歷史也就是主要經濟矛盾的歷史演變和化解過程。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國家核心戰略決策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不停的研究、判斷、把握、深化對主要矛盾的研究,不停地探索化解主要矛盾的渠道和途經,提高劃界主要矛盾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立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論是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到列寧和斯大林,還是從毛澤東到習近平,在中外馬克思主義創立者和社會主義國家領袖們的經濟思想中,對主要矛盾的研究和決策運用,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許多重大經濟理論、國家基本經濟政策和戰略導向中,都充滿著理解、判斷和化解主要矛盾的思想智慧。但是,由于不同歷史階段經濟社會與環境條件的差異性,從馬克思到習近平,對主要矛盾的認識、判斷和處置,都有著一定的區別和各自獨有的特性,深入研究這些差異性和特點,對正確處理我國當前與今后的經濟戰略和政策決策,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多次提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問題。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事實一再告訴我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1](P117)習近平始終認為,從馬克思到現在,主要矛盾理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既是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必然途徑,是新時代創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方面。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將從馬克思到習近平時期的主要矛盾理論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一個宏觀的把握,梳理出基本的歷史演變輪廓,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領袖們關于主要矛盾的基本觀點進行歸納。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主要矛盾理論的劃分階段,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架構,主要是圍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和中國特色的領袖思想來進行階段梳理的,沒有包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學思想內容。主要考量角度,是把馬克思主義主要矛盾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中的主要矛盾理論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在主要矛盾理論上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特點,突出對經濟發展方面主要矛盾的分析與判斷,以及對今后中國宏觀決策的重大影響。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矛盾的研究集中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當中。在1848年出版的著名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2](P37)在這里馬恩提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問題。同時,馬恩又強調說道:“現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3](P775)很明顯,在這里馬恩又從生產力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上思考主要矛盾問題。
馬克思從1857年起致力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在其《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資本論》(手稿)以及《資本論》第1卷中,都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也形成了馬克思關于主要矛盾的基本理念。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明確提出了“資本的基本矛盾”概念[4](P96)。馬克思在這里講的“基本矛盾”就是后來一直運用的“主要矛盾”概念。
筆者認為,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主要矛盾理論的一個重要視角,就是必須堅持以生產方式為基本依據。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和《序言》中特別強調說到許多重要的觀點: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這是個規律;二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組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三是生產關系其實就是經濟制度、經濟體制、運行機制,是市場條件下的各種關系的組合,比如,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社會、人與人等;而生產力主要就是指勞動者和科學技術;四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其他所有經濟矛盾實際上都源自于生產方式這個主要矛盾;五是主要矛盾會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此后,馬克思在《資本論》這部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巨著中運用了大量矛盾和結構分析的方法,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主要矛盾現象、問題和矛盾運行的規律性。比如,關于價值與使用價值、交換價值與價值、商品與貨幣、貨幣與資本、勞動與雇傭勞動、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生產與流通、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利潤與平均利潤、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產業工人集團與資本家集團等,都廣泛運用了結構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恩格斯也說道:“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5](P290)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作了比較集中的分析和判斷,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馬克思說道:“現存的社會關系同現存的生產力發生了矛盾”[6](P162),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6](P196)恩格斯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判定基礎是社會化大生產,這集中地反映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生產已經成為社會的活動;而交換以及和它相伴隨的占有,仍舊是個體的活動,單個人的活動:社會產品被個別資本家所占有。這就是產生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7](P816)從恩格斯的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基本矛盾”的概念與范疇,就是要研究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主要矛盾,即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1917年11月7日到8日,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與此同時,列寧和斯大林也對當時蘇聯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進行過多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大量獨特的認識和觀點,可以說,列寧和斯大林對主要矛盾的研究是馬克思之后最重要的創新成果,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馬克思主義主要原著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之后的全新社會形態下的社會主要矛盾問題并未作專門的探討,只是原則性地提出了公有制、產品社會、按勞分配、社會平等、協調發展等重要概念,而列寧、斯大林則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問題進行了非常現實和有益的探索。
列寧和斯大林對主要矛盾的研究成果和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仍舊存在矛盾,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研究矛盾和解決矛盾是社會主義國家黨和政府重要工作之一。二是將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分為對抗性和非對抗性兩類。比如列寧曾經指出:“對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會主義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8](P281-282)三是在人民內部也存在矛盾,矛盾不僅僅存在于敵我雙方,也存在于社會主義國家之中,但是,這種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列寧明確反對那種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民是完全一致而不存在任何矛盾的觀點,列寧說道:“馬克思一向都是無情地反對那些認為‘人民’是一致的、認為人民內部沒有階級斗爭的小資產階級幻想。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語時,并沒有用它來抹煞各個階級之間的差別,而是用它來概括那些能夠把革命進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9](P636)從這中間我們可以看出,列寧的“人民不一致”的理論所具有的重要理論價值。四是全面詮釋了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各個領域具體矛盾的表現形式。列寧在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比中,提出了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后的經濟文化之間的矛盾,列寧指出:“我們俄國無產階級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工人政權的力量方面,比不管什么英國或德國都要先進,但在組織像樣的國家資本主義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物質和生產上‘實施’社會主義的準備程度方面,卻比西歐最落后的國家還要落后。”[10](P531)五是在前蘇聯的新經濟政策以及后來斯大林的經濟思想中,都對當時蘇聯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矛盾的概括以及化解方式,都做了非常具體的論述,其中,包括承認蘇聯存在一定的商品經濟、貨幣關系、市場交易、價值和價格、工資和收入等。特別是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11],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商品生產、城鄉差別以及經濟規律與經濟矛盾的內在聯系等,都有創造性的研究和論述。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列寧和斯大林對主要矛盾問題的研究還有許多創新點,有著重要的學習和借鑒價值,值得我們現在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也叫做《帝國主義論》)中,對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的主要矛盾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判斷,提出了幾個重要的觀點:一是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壟斷與非壟斷的矛盾,壟斷資本起著主動的作用[12]。二是壟斷資本與政府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政治組織的靠山,經濟資本是基礎。三是壟斷階段資本的運行目標是壟斷利潤。四是金融寡頭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和控制者。列寧關于壟斷與非壟斷、金融資本的重大作用的論述,對當前我國建立新型經濟運行體系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而斯大林對主要矛盾的研究思想主要貫徹在他的許多講話和著作中,特別是《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在這部著作中斯大林對主要矛盾問題的研究和觀點主要有: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要研究主要矛盾問題,準確把握主要矛盾是建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體系的關鍵。二是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現代化,這是當時斯大林提出的關于現代化最簡明的公式。三是主要矛盾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和運行規律,一定要在長期規律性上研究問題,不宜只研究經濟現象。四是不宜教條主義地理解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論述,要創造性建設社會主義,甚至可以利用商品貨幣、資本、自留地等,為社會主義發展經濟服務。
(一)改革開放前主要矛盾理論。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和思想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和體制、道路和路徑、發展戰略和規劃、經濟政策與發展模式等,都做過深入的探索性研究,這些研究和成果相當部分與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密切聯系。特別是在新中國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澤東就提出了要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來的重要論述,這本身就是基于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毛澤東指出:“目前我們國家的政治形勢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3](P2)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主要矛盾的研究出發點和核心思想,都是圍繞經濟建設、圍繞生產力發展、圍繞創新驅動的。
回顧革命時代和建設時代毛澤東對主要矛盾問題的研究,明顯有其獨特的地方。比如,在革命和戰爭年代,毛澤東對主要矛盾問題的研究比較傾向于政治方面,突出了許多具有時代價值的重要論斷。比如,關于農民與地主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階級關系,農村革命和農村土地制度是中國革命的關鍵問題,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持久戰等。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對主要矛盾的問題就比較集中于國家規劃、國家戰略、國家政策和國家關系上面,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毛澤東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思想中。
毛澤東在主要矛盾上最代表性的著作就是1956年4月發表的《論十大關系》。“論十大關系”實際上就是研究了當時條件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十個方面的主要矛盾,充分體現了結構分析的思想。在黨的八大的開幕詞中,毛澤東還提出了“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的中國”[13](P117)的任務。在黨的八大會議期間,毛澤東在會見參加大會的外國黨的代表時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現在我們的任務是解放生產力,保護生產力。”[14](P633)從這里我們還可以發現,毛澤東對當時中國經濟上主要矛盾的判斷,不僅僅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而且認為,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關鍵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搞經濟建設。
1957年9至10月,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正式表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3](P117)在1958年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劉少奇接受了毛澤東的觀點,他在向大會所作的工作報告中說:“在整個過渡時期,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13](P117)從這里我們又可以明顯看出,在八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毛澤東關于主要矛盾的研究重點已經開始發生巨大變化。
基于上述認識,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澤東就提出了要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文化建設方面來的戰略任務。“目前我們國家的政治形勢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3](P117)毛澤東的這些觀點成為黨的八大《決議》中關于國內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形成的重要依據[15]。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基本觀點,一方面集中在對生產力和經濟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上,另一方面,在某些時候和某些思想和文字的表達中,對主要矛盾與政治問題的相關性的考慮明顯比較多。另外,在這個時期,對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的研究和創新,其他老一輩革命家都做出過巨大貢獻。比如,劉少奇、陳云、鄧小平、李富春、張聞天、薄一波等,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問題上,對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結構特點和經濟發展方針政策等,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論述,提出過許多重要的觀點。
關于這方面的情況,也有大量明確的思想和觀點。比如,劉少奇就提出過,要采取正確的政策引導和發揮民營資本的作用;陳云講過,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鄧小平在1973年至1975年的時候,明確提出解決當時中國主要矛盾的根本問題的發展經濟、恢復經濟、調整結構;張聞天講過,對主要矛盾問題的研究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結合原則。總體來看,這一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主要矛盾的研究,由于受到特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已經探索到了問題的某些實質,即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層次性和結構性問題,另一方面,又把主要矛盾與政治問題聯系得比較緊密。
(二)改革開放至十八大以前的主要矛盾理論
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了改革開放的大方針,反映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上,就是在中央文件中重回到八大的有關表述。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當時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作了正式概括:“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與黨的八大報告的提法比較,有兩點明顯變化:一是不再從國家發展層面講“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二是把“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改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兩處改動,既承續了八大報告表述的本質內容,也反映了從八大到改革開放之前的國情變化,使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更加切合國情、更加精煉到位、更加內容集中。
針對改革開放初期不少黨員領導干部對主要矛盾認識得不清楚問題,在1979年中央召開的理論務虛會上,鄧小平又強調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16](P182)在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17](P784)的重要歷史論斷,并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7](P785-786)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中央關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論述、概括和表達,仍然是基于黨的八大《決議》中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論斷的新概括,成為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最為規范的表述,即代表性詞語。從黨的十五大到黨十九大之前的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其實都堅持這種表述。
同時,隨著我國生產力不斷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從黨的十六大開始,在重申我國規范的主要矛盾表述的基礎上,個別語境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提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十六大報告中,中央明確提出,我國“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
總體來看,自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堅持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認識,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戰略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終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但是,自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八大,在關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判斷上,還是有微妙差異的。這就是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不論如何,在這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明顯放慢了,主要矛盾集中到發展主題上了。
(三)十八大以來對主要矛盾理論的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三個沒有變”的論斷,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進行了新的明確的判斷和界定,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18]習近平對主要矛盾的認識和判斷更加貼近現階段中國特色的民生問題。習近平曾經明確指出,當前中國人民的民生特點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9](P212)總書記的這些思想實際上闡明了這樣一個觀點,新的民生問題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及良好生態環境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需要注意的是,學習理解習近平關于主要矛盾的思想,必須特別關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習近平特別強調時代性對主要矛盾的影響,我們處在“新時代”,這個新時代就是中國富裕起來了,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了,“中國已經步入世界舞臺的中央”。二是習近平的主要矛盾觀特別強調新型民生觀,一次性講了10個“更加”,其實,這就是講民生升級版問題。三是習近平的主要矛盾思想與國家戰略部署直接相關,主要矛盾思想構成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主要內容。四是化解主要矛盾必須靠全面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闡述了新的關于主要矛盾的表述的基礎上,又特別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20]。概括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于主要矛盾論述的基本要義,主要包括:一是以滿足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是主要矛盾的結構性更加突出,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三是堅持高質量發展是化解主要矛盾的基本發展模式。“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四是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是當前和今后發展的關鍵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一)基本特點。綜合分析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繼承者們對主要矛盾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結構性。所有馬克思主義者對主要矛盾的分析,都是從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的結構性開始的,不論是經濟矛盾本身,還是經濟矛盾所反映出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都帶有結構和層次的特點。二是階段性。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分析原始資本積累和自由競爭階段的主要矛盾及其反映的各種關系,列寧主要分析了壟斷階段的主要矛盾以及壟斷資本的結構及其對國家戰略的影響,而毛澤東等的分析則主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主要矛盾。三是重點性。馬克思主義對主要矛盾分析既有對經濟矛盾“面”的分析,也有對經濟矛盾“點”的分析,目的是對主要矛盾方面的分析,比如,馬克思的關鍵詞是“基本矛盾”,列寧特別講壟斷矛盾,毛澤東等則明確提“主要矛盾”,但是,基本內涵是一致的。
(二)階段推進。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完成了多個變遷階段和過程,主要有: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從短缺經濟轉變為過剩經濟、從政府直接管理轉變為間接管理、從基本封閉式經濟轉變為開放經濟、從低水平創新轉變為高水平創新、從小市場轉變為大市場,等等。在這些轉變過程中,每個時期經濟主要矛盾的形成條件和表現形式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個時期大概有四個明顯的階段:一是1978—1990年代中期:嚴重短缺經濟階段。二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0年前后:結構短缺與過剩經濟形成。三是2000年前后—2012年:全局性過剩經濟階段。四是2012年—2020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階段。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集中于供給方面,原因很多,很復雜,解決起來難度很大。
(三)創新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領導人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對主要矛盾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創新:一是出發點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出發點是人民群眾的需要,解決人民需求,滿足人民意愿是關鍵,這就是“人民至上”的觀點。二是指導思想創新。習近平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研究新時期主要矛盾的基本指導思想,研究和解決主要矛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的主要任務之一。三是目標任務創新。立足于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消除農村絕對貧困和完成體制改革的任務,實現建黨100周年的宏偉目標,不斷提高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能力,不斷完善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四是經濟政策體系創新。化解主要矛盾,優化經濟結構,必須創新戰略決策思路、政策體系和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