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苠 齋

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國入侵隨國,還沒怎么打就派人議和,并且故做一副軍容不整的樣子,假意示弱,以麻痹對手。幸而隨侯手下有個賢臣季梁,這位定海神針般的肱股大臣義正辭嚴地提醒國君,勿因對方主動議和而掉以輕心,只有恪守正道,“修政而親兄弟之國”,才能有望幸免于劫難。隨侯聽了大為震動,懼而修政。
小國在大國之側求生存,常懷憂懼,勵精圖治,這倒也可以理解??墒牵瑥妵矔r刻提防,唯恐不久的將來要大難臨頭。
鄭莊公時的鄭國,儼然春秋初期第一大國。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鄭和齊、魯聯合伐許。明明是打了勝仗、占據鄰國土地,這位雄主在戰后告誡留守許國的大臣時,言語之間反倒充滿了對自己國家的深深憂慮:
“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
“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天而既厭周德矣,吾豈能與許爭乎!”
周室東遷之后江河日下,威風不再,或許在鄭莊公的眼中,鄭作為周天子的同姓諸侯,也已失去了老天的眷顧,那么,他對未來的恐懼和擔憂也可說是在情理之中。然而,我們從《尚書》《詩經》等等那些中華民族的早期文獻中看到,即使事業蒸蒸日上的開國創業之君或者承平時代的太平天子,也時時處處小心翼翼,常懷“戒慎恐懼”之心。
大禹留給夏朝子孫的遺訓:“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我面對天下百姓,緊張得就像用快要腐爛的繩索駕著六匹馬拉的大車,怎么能不提心吊膽、充滿敬畏呢?
周武王即位三天后,姜尚為他講古圣王之道,武王聽罷,“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把古書上的箴言銘刻在宮室的角角落落,銘刻在劍、弓、矛等日用的兵器上。
《易經》處處講趨利避害、如何在困境中自處的道理,如“君子以恐懼修省”;《禮記》上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詩經·小雅·小旻》則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古人強調在治理國家和日常生活中保持“戒慎恐懼”的例子,在傳統經典中俯拾即是,不勝枚舉。
統治者這憂慮和戒懼背后,是明確而深刻的自省精神和自我管理、自我改善的意識。他們懂得畏懼天命和民意,保持“戒慎恐懼”的心態,而不是妄自尊大,以為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即可壓制和解決一切,從而認真執政,不敢懈怠,不敢放縱私欲、為所欲為。歷史證明,那些強大昌盛的朝代,或者歷朝歷代那些相對繁榮、安定的時期,君主必然有這份敬畏之心和自省精神,而君主不再“戒慎恐懼”、不能自我管理之時,也就到了王朝末路、走向滅亡的階段。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本臀覀儸F代人而言,“戒慎恐懼”,意味著生活中多一份克制和檢點,對可能的危機保持警醒,對未來有一份長遠的打算——健康時,記得督促自己活動和鍛煉,不在電腦前久坐,不抱著手機躺在床上熬夜;離考試還遠的時候,努力學習,假期作業早早完成,不必等到開學前臨時抱佛腳;年輕工作時,努力攢錢,用心理財,不必等老去之后和疾病來時捉襟見肘、窘迫絕望……這應該也是很有必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