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裝歷史電視劇是目前國內最受觀眾喜愛的電視劇類型之一,然而近些年的發展卻問題頻出。主要的兩個問題是電視劇創作的抱殘守缺和制作的粗制濫造。古裝歷史電視劇的創作題材選擇單一,價值觀封建落后和審美藝術墮落;而流水線生產,拍攝中的低級錯誤及簡陋的后期制作等問題則成為古裝歷史電視劇良性發展的阻力。最后提出優秀劇本先行,理性對待觀眾和合理配置資源可以作為古裝歷史電視劇目前的出路。
關鍵詞:電視劇 歷史題材 電視劇制作 文化創新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三國演義》《武則天》《康熙王朝》等電視劇隨著電視機的逐漸普及走入了觀眾的視野,憑借獨特的藝術特色、深刻的故事內涵和新鮮的觀劇體驗征服了幾代觀眾,成為許多人共同的回憶。這些電視劇代表的是中國電視劇的一大類型——古裝歷史電視劇。在眾多電視劇類型中,歷史題材電視劇,尤其是古裝歷史電視劇一直是中國觀眾最為青睞的類型之一。不僅如此,古裝歷史電視劇還是目前我國電視劇對外輸出的主力軍,最近幾年不少作品在海外都有不俗的成績。然而,不可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古裝歷史電視劇近年來創作問題頻出,甚至在一些地方發生倒退,如此怪狀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深思。
一、 古裝歷史劇的現存問題
如今古裝歷史電視劇在電視上可以說是一股強大勢力,占領著電視劇產業的半壁江山。觀眾們打開電視機,有很大概率看到的是宮廷選秀、將軍征戰、名捕斷案等畫面。然而,在古裝歷史電視劇野蠻生長的態勢下,我們越來越難找到精品,甚至是經典之作。更可悲的是,直至現在當我們談論經典古裝歷史電視劇時,所能談論的仍舊是《一代廉吏于成龍》《天下糧倉》《雍正王朝》等已經是十幾年前甚至是20世紀的作品。同時,古裝歷史電視劇具有其獨特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在觀眾欣賞、文藝創作和社會教化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現今有許多的古裝歷史電視劇難當此大任,甚至走向了相反的一面,展現給觀眾的是光怪陸離、荒唐無比的視覺垃圾。我們可以從創作和制作兩方面對此問題進行分析。
(一)古裝歷史電視劇創作:抱殘守缺
創作是一切藝術形式的根源。對于電視劇來說,劇本的創作決定了這部作品在故事內容、精神內涵和審美追求上的高度和深度,簡單來說,決定了電視劇的內在水準。經歷了這些年的發展,目前仍有不少古裝歷史電視劇的創作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有些甚至阻礙了整個行業的向前發展。
1.前朝后宮:題材選擇的單一性
根據歷史與人物的關系,古裝歷史電視劇的表現形式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以人述史和以史塑人。前者以人物的成長發展為主線,并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勾勒歷史環境,比如《包青天》《末代皇帝》《大宋提刑官》等;后者在于以歷史事件為主線,描寫各式相關人物,如《三國演義》《太平天國》《東周列國春秋篇》等。這兩種方式各有側重,創作手法也有明顯不同,這里不多做論述。
目前古裝歷史電視劇取材中,以人述史的傾向頗為明顯,甚至近幾年難以找到一部以史塑人的佳作。以2015年為例,單看取材,以人述史型的古裝歷史電視劇就有《衛子夫》《武媚娘傳奇》《羋月傳》《大玉兒傳奇》《曹操》等播出,而以史塑人型的僅《隋唐英雄3》《封神英雄》等寥寥幾部。尤其最近幾年幾部所謂“大女主”“大男主”的電視劇收視火爆,獲得了較大的商業成功,于是各個影視公司紛紛跟風拍攝類似題材,但是仔細看來很多電視劇只是換了個朝代和角色,故事類型大同小異,多表現一位歷史人物(有時是虛構人物)的成功史,重點描繪其傳奇甚至是“開掛”的一生。類似這樣的電視劇很難獲得大眾的認可,比如自《甄嬛傳》大火后,模仿之作遍地都是,然而卻沒有幾部能夠復制其成功。同時,在大批以人述史型的古裝歷史電視劇中,人物取材也具有單一性,縱觀近些年的這類型電視劇,主角多是與皇宮緊密相關,不是皇帝宰相,就是皇后妃子,難道中國古代民間再也找不到值得一說的人物了嗎?遙想多年前神醫、縣令、鄉紳、繡娘,甚至是普通女子的故事都曾被搬上熒屏,民間人物的故事有時更打動人,更能反映歷史的變遷,然而遺憾的是古裝歷史電視劇的題材選擇單一已然成為趨勢,并且很有可能會保持如此。選材單一的不良后果是顯而易見的,對于電視劇市場的多樣化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藝術品位提升都具有阻礙作用。
2.續夢天朝:封建落后的價值觀
法國作家大仲馬曾說:“什么是歷史?就是釘子,用來掛我的小說。”作為一名小說家,他認為歷史是作品的支點和背景,而不是主體,更不是枷鎖。古裝歷史電視劇是我國電視劇的主要類型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職責;還具有對外樹立中國新形象的重責,所以電視劇中既應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應傳遞中國與時俱進的新時代精神風貌。但是,如今的許多古裝歷史電視劇中,思想道德價值觀封建落后,部分腐朽觀念甚至令人瞠目結舌,與現代中國社會格格不入。
其一,男尊女卑的文化糟粕。歷史進入到21世紀,女性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已經獲得了認可,女性地位也得到了全面的承認,女性權利已經不是一個特殊的話題,尊重女性亦是當今時代的重要議題。然而就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國的部分古裝歷史電視劇卻逆潮流而動,渲染男尊女卑,物化女性、邊緣化女性等落后的思想,實在令人費解。不少電視劇作品中的女性,有的是只知談情說愛,無視家國大業的簡單動物;有的是男性角色的附屬品、裝飾品和戰利品;有的甚至淪為男性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而不自知,甚至還洋洋自得。而對于一些封建殘余如三妻四妾、童養媳、冥婚、纏足等情節則大肆鋪陳,毫無批判精神。比如2018年播出的某劇中,女主角接連有了三位女兒,在受到各方冷眼時,她對丈夫說:“你要怪就怪我吧,怪我生不出兒子來?!比珓☆愃频那楣澓蛯Π撞簧?,而劇作者對這種封建思想的態度不僅沒有批判,反而充滿了對女性犧牲、隱忍,甚至感恩戴德的歌頌,奇天下之大怪。倘若充斥這樣女性主義觀點的電視劇作品在電視上輪番播放,對中國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精神百害而無一利,這是時代精神的倒退。
其二,皇權崇拜的觀念泛濫。帝王生活一直是古裝歷史電視劇的重要題材之一,畢竟自古以來皇宮生活就是民間的終極幻想,寄托了大眾內心對于權力和富貴的渴望,所以出現這樣的故事也并不奇怪。但是,現在許多電視劇過分宣揚皇權至上思想,似乎只有登上權力頂峰才是人世間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難免有大量陰謀詭計、爾虞我詐,甚至骨肉相殘的情節。比如多部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講述康熙皇帝晚年“九子奪嫡”的歷史事件,親兄弟之間為了爭奪皇權自相殘殺本是人間慘事,但在劇作者的筆下卻變成了創作的沃土,極盡想象力地大肆描繪,將皇權捧為至高無上的位置,似乎為此做出一切都是“情有可原”。更可怕的是不少觀眾也逐漸接受了這樣成王敗寇的強盜邏輯,認為這是“有所得,必有所失”的一種人生觀的體現,全然察覺不出其中落后的封建思想,更無法分辨其對于以誠待人,行行出狀元,行得正、立得直等中國傳統美德和價值觀的污染,這樣的電視劇顯然不具備歷史電視劇“以史為鑒”,反思歷史的作用,反而是提供了錯誤的思想價值導向。
其三,權謀之術的思想滲透。權謀之術的泛濫和皇權崇拜是緊密相連的,中國自古以來帝王都極為重視權謀之術,歷史中朝堂之上,黨同排異、勾心斗角、利益互換等政治斗爭的手段從未停歇過。權謀之術的本質是自私自利和利益至上,人們利用各種手段為自己謀求利益,追求政治或經濟地位,為此不惜出賣靈魂,無視公平正義,忘記圣人教誨,甚至罔顧親情人倫。這種權謀之術是封建時代的歷史產物,卻在古裝歷史電視劇中得到了大規模的滲透,無論皇權爭斗、后宮爭寵,還是民間活動,處處都在宣揚這樣的思想。電視劇通過展示收買人心、投機取巧、揣摩上意等玩弄權術的手段來獲得地位和財富,對于觀眾和社會風氣來說是嚴重的腐蝕。
3.以丑為美:藝術審美的墮落。既然古裝歷史電視劇藝術創作的一種形式,就應當遵守藝術的內在規律和外在要求,也應當符合文藝美學的一些特征,就電視劇具體來說,應該在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關系、美學呈現方式和戲劇獨特的悲劇書寫這幾方面有較高的要求。然而近些年的某些電視劇,在審美追求上似乎與這些較高的創作標準漸行漸遠,反而步入了以無知為美、以丑陋為美、以粗俗為美的怪圈。
第一,藝術虛構漫無邊際。古裝歷史電視劇不是“史”,而是“劇”,是“電視劇”,這就界定了其創作標準。所以藝術創造是可接受的,有時甚至是必要的。在一部古裝歷史電視劇中,精致巧妙的藝術創造可以讓歷史和藝術有機地進行組合,在真實歷史和虛構情節中來回穿梭,自由暢游,達到較高的審美體驗。很多電視劇走向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對立面,劇作者用毫無依據的想象隨意捏造情節甚至是操縱歷史,這其中有些是對真實歷史人物徹底改頭換面,亂世奸雄變成柔情鐵漢,弄臣宦官也忠君愛國;有些是歷史事件張冠李戴,給一些皇帝、將軍杜撰了不曾有的功過;有些是增加歷史中不存在的人物,這些角色與歷史背景格格不入,好似天外來客具有看透一切的本質,凌駕于真實歷史人物之上,等等。類似這樣的虛構是否有必要?是否符合古裝歷史電視劇的藝術規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粗俗丑陋的文字畫面。電視劇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所以不能以要求案頭文學那樣的標準去要求它,但是既然是藝術,就應當是美的。美是一個廣博的概念,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陽春白雪就是美,下里巴人都是丑;云淡風輕就是美,爭名奪利就是丑,這樣就陷入了將美學簡單化的思維圈套。在美學具有多樣性這一基礎上,我們同樣可以試圖提出一些古裝歷史電視劇文字畫面上的美學要求。比如以合理、適度、文雅、忠誠、克制等為美,而荒誕、無度、粗俗、背叛、縱欲等為丑,當然這些元素的美丑是相對的,也需要考慮“度”的問題,所以要視情況而定。然而我們不能忽視近幾年古裝歷史電視劇中的“丑”,那些充滿暴力色情、頹廢肉欲的審美低下的作品更是需要觀眾警惕。舉例來說,暴力并不代表“丑”,比如有些古裝歷史電視劇中通過描寫勞苦大眾所遭受的暴力行為表現統治階級的封建殘酷性,或者通過反抗暴力來表現人物頑強不屈,不畏強暴的堅韌品格時,這些視覺暴力的展現是頗有必要的;但倘若僅為了奪人眼球而暴力,為了發泄而暴力,就淪為了“丑”的奴隸。
第三,創作缺乏悲劇意識。歷史電視劇和歷史劇一脈相承,是歷史劇發展到大眾媒體時代的產物,它必然承載了歷史劇這一具有幾百年創作歷史的藝術形式的烙印,其中之一就是悲劇意識。中國文化是飽含悲劇精神的文化,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就不乏充滿悲劇性的人物和歷史事件,中國的英雄們或雖九死其猶未悔,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以一人之力搬山移海,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內核,也是我們的獨特之處,展現并發展這些深植于傳統文化中的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歷史電視劇責無旁貸。然而現在的許多古裝歷史電視劇更多的是膚淺的美好、表面的正義,主角如果是男性,往往達到權力頂峰,抱得美人歸;如果是女主角,那就一路順風順水,周圍智勇雙全的男性角色也不在少數。結局看起來頗為美好,恐怕只有配角在輔助主角成功道路上犧牲,才能尋覓到一絲悲劇的意味。這樣的電視劇看幾部還勉強接受,如果總是上演這樣的故事,證明了劇作者的藝術創作匱乏,對觀眾來說也難免煩膩。
(二)古裝歷史電視劇制作:粗制濫造
優秀的古裝歷史電視劇,除了在創作環節下功夫,制作環節也同樣不可輕視?,F在的電視劇市場上,粗制濫造已經不是新鮮事,有些電視劇從拍攝到播出前后居然僅一兩個月時間,這樣“高速”造劇,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更遑論一些本來質量頗佳的優秀劇本在制作環節被草率對待,最后生產出的作品慘不忍睹這樣的遺憾,筆者這里總結了一些現有古裝歷史電視劇制作上的問題。
1.流水線化的生產
如今的古裝電視劇市場,放眼望去一片白衣飄飄的俊男美女,片方投資以億為單位也不再是新鮮事,一些知名電視劇在開播前就有不少“粉絲”,觀眾已經熟悉那些風靡于網絡的知名小說,甚至會將原作和電視劇加以比對。這些現象的背后存在的問題是投資比例不合理、改編率過高而原創少、選角草率等問題。
最近幾年的古裝歷史電視劇,總投資金額大多上億,而2018年播出的幾部電視劇更是號稱總投資超過三億,這樣驚人的投資金額中有大半居然是用作演員片酬。巨大的投資如果都付給了明星,那么在劇本創作、片場布置和后期制作等環節的資金勢必得到壓縮,所以雖然總投資金額連年上漲,電視劇質量何以提高?同時,原創的古裝歷史電視劇越來越少,閱讀相關新聞看到的是“大IP”、根據某某作家“改編”這樣的宣傳語。這些曾在網絡極為流行的古代題材小說,多是為了滿足年輕一代,尤其是為滿足年輕女性所創作的,故而熱衷于渲染豪華奢靡的宮廷生活、蕩氣回腸的愛情追求等情節,若以此為藍本,拍出的電視劇大同小異也就在所難免。
2.低級歷史錯誤頻出
古裝歷史電視劇雖然不是歷史教科書,但是其服裝、道具、布景等制作也有必要盡量符合當時的歷史。現在的許多電視劇中,歷史錯誤頻出,如建筑、禮節、稱呼、詩詞歌賦等都存在“串場”的現象。比如最常見的稱謂錯誤,“本宮”是只有享有后宮控制權的一宮之主才可以使用的自稱,不是普通嬪妃可以隨意使用的;比如宮廷禮儀,太醫給后宮女眷問診時直接號脈,這也不符合歷史;比如歷史事件的錯位,通常認為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那么兩漢之前的電視劇表現拜佛、求佛等畫面就不合理,諸如此類數不勝數。這些歷史知識錯誤背后的原因不難分析,主要還是資金不足、制作草率、缺乏專業人士指導。資金不足是目前電視劇制作環節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許多創作者最初的意圖無法在電視劇中得到完整的呈現,制作者工資低、水平差,無力聘請學者專家都是資金支配不合理導致的不良后果。
3.后期制作難以入目
后期制作在電視劇產業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其流程通常包括剪輯、配樂、特效和配音這四個基本環節。優秀的電視劇后期制作可以將一部拍攝完成的作品從璞玉打磨雕琢成最后的精美玉器,這就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還要制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而投入不足也是目前電視劇后期制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后期特效制作為例,古裝歷史電視劇需要后期特效來完成部分現實無法實現的布景和動作等,本無可厚非,然而由于產業內缺乏高端熟練的特效制作人員,最后的成品往往差強人意,人物和背景無法融為一體、動作特效虛假僵硬、布景視覺平面化嚴重,這些都嚴重拉低了電視劇的藝術價值,也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時時有“出戲”之感。當好萊塢已經可以使用后期特效制作逼真的魔法怪物、古堡莊園,甚至是虛擬人物的時候,中國的觀眾在電視上看到的卻是拙劣的武打特效,如此差距正是我們需要對古裝歷史電視劇的反思之處。
二、 古裝歷史電視劇的出路
古裝歷史電視劇的現存問題不容忽視,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電視劇作為最主要的大眾傳媒手段,在娛樂大眾的時候也需要不斷提高藝術價值,這樣才能跟上觀眾不斷提高的文化品位和消費需求,跟上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精神文明發展的腳步。綜合來看,古裝電視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善。
第一,優秀劇本先行。劇本是電視劇的核心,優秀劇本強調原創性、藝術性和大眾屬性三者并存。首先,原創性是藝術創造的最大魅力所在,任何藝術作品都離不開作者的創造;電視劇劇本和小說表現形式不同,所以創作上也有很大差異,在創作之時就需要對藝術規律、觀眾心理和市場需求等要素進行精準的把握,如此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劇本,倘若僅僅依靠小說改編,難免會在電視劇市場水土不服。其次,電視劇也是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創作者必須有一定的藝術追求。古裝歷史電視劇作者在創作時若能將歷時性和藝術性結合,在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中準確地尋找到恰當的界限和度,那么創作出的劇本就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這樣的作品更有可能成為精品、經典,最終成為人類精神的財富。最后,劇作者要考慮電視劇的大眾娛樂性,既要“雅”又要“俗”,謹遵藝術標準的同時考慮觀眾的消費需求,爭取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達到口碑和收視率的雙豐收。
第二,理性對待觀眾。做好古裝歷史電視劇要辯證地對待觀眾,既要尊重觀眾、信任觀眾,同時也不能盲從觀眾。如今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快,社會轉型迅速,人民生活節奏也不斷提升,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電視劇觀眾顯然有了與過去不同的需求。不少觀眾在觀看古裝歷史電視劇時僅僅為了追求視覺上的刺激感,心理上的爽快感,至于看過之后對能否得到藝術的感染或長久的感動并不甚在意。在這種環境下創作者如何自處?就像《宰相劉羅鍋》主題曲中唱的那樣“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創作者心中也應有一桿秤,秤砣就是觀眾。秤桿子挑起了電視劇的制作,而創作者就是那“定盤的星”,創作者應當在面對觀眾的時候做出取舍,不能不顧觀眾的感受自說自話,也不能事事以觀眾口味為準只講娛樂消遣,同時還應牢記自己作為藝術創作者的社會和歷史使命。這就對創作者的藝術品位、經驗積累和社會責任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第三,合理配置投資。電視劇投資水漲船高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證明電視劇的商業價值得到了認可,然而投資總額上漲的同時我們必須合理配置資金。制作方應當把主要資金投入在劇本創作、電視劇拍攝和后期制作等重要環節上,這樣就能從硬件上為電視劇的成功保駕護航;演員聘請上應當注重演員和電視劇的契合度、演員演技等要素,適當考慮其娛樂圈地位、粉絲影響力等商業因素,合理支付演員薪酬,將錢花在刀刃上,投資效益達到最大化。
三、結語
中國古裝歷史電視劇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巨大的時代生機,如何將之提升利用是每個學者和行業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講道:“深入挖掘中華優秀文化蘊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尊重歷史、尊重傳統文化的同時,要緊跟時代潮流,挖掘中華優秀文化的現代意義,闡發具有代表性的時代精神,才能帶來電視劇行業的長久繁榮。
參考文獻:
[1] 童慶炳.歷史題材創作三向度[J].文學評論,2004 (3).
[2] 李新根.談古裝電視劇創作與時代文化的互動[J].中國電視,2001 (11).
[3] 肖驚鴻.當前中國歷史電視劇何以繁榮[J].當代電影,2006 (2).
[4] 高一然.古裝電視?。簹v史與商業的雙重訴求[J].當代電視,2018 (8).
[5] 杜瑩杰.論中國歷史電視劇的基本美學特征[D].中國傳媒大學,2008.
[6] 李勝利,肖驚鴻.歷史題材電視劇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作 者: 薛婧,博士生,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外戲劇、文化、影視對比研究。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