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鑫
摘 要:談及人物畫,無人不曉古老的高古游絲描、魏晉顧愷之的以形寫神、隋唐吳道子的吳帶當風,南宋梁楷的減筆寫意,但在當代畫院,風景最盛,人物次之。這種現象是受到以山水為宗的傳統觀念影響,亦多因復雜的人物較之風景更難表現,同時還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韓平剛的人物畫在中國傳統人物畫和西方美學思想熏陶下另辟蹊徑,文章通過多角度分析韓平剛的人物畫美學特點,推動人物畫創作的革故鼎新。
關鍵詞:人物畫;西方美學;形式美;韓平剛
一、中國人物畫特點的形成
人物畫作為中國最早出現的繪畫形式,無論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中的圖案還是將軍崖巖畫,都對人物形象進行了描繪。
魏晉時期中國人物畫成為獨立的畫科,在這之前,戰國帛畫《人物馭龍圖》《人物龍鳳圖》對人物的描繪已注意發揮線條的表現力,已具備中國古代人物畫第一個風格特征:以線造形。東晉顧愷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圖》中,將戰國以來形成的“高古游絲描”發展到完美境地,顧愷之的線條連綿不斷,悠緩自然,節奏感極強。同時,他強調人物畫要注重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寫,尤其要注重眼神的描繪,他提出傳神寫照論,由此這一特征成為中國古代人物畫第二個特征和技法要求。
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第三個特征:具有記功、錄世的功能,成教化,助人倫,開始具有政治宣教的功能。這一特點在初唐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和《步輦圖》中表現出來。同時,唐代是人物畫走向成熟的時期,佛教藝術中張家樣、曹家樣、吳家樣和周家樣四大樣式的確立,極大地豐富了人物畫的表現。
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第四個特征:從有我到無我,從記功、錄世到遁世、超脫。這體現在梁楷、法常的減筆寫意畫中,他們吸收文人畫用筆放逸、不求修飾、寫意抒情的創作方法,另辟蹊徑,別具一格。
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第五個特征: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大膽潑辣。晚明時期的南陳北崔(陳洪綬、崔子忠),他們糅合晉唐五代傳統和民間藝術,在浙派和吳派之外,別樹一幟,造型夸張變形,富有裝飾意趣,筆法遒勁,設色古雅,稱得上人物畫史上的變形主義。
中國人物畫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線的美,線條和色彩是造型藝術中的兩大因素,對于色彩的感受是以動物性的自然反應為直接基礎,線條則不然,它需要更多觀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內容向形式的積淀,合乎規律性的自然形式在線條中呈現得更為突出和純粹,人物畫在不同時期的線條美感不同,這是對中國古代不同時代畫家的品格與心境的映射,呈現出作者對于生命狀態的思考,體現出他們內心世界中“天人合一”的關系。
二、韓平剛人物畫特點
韓平剛的人物畫在現代的表現手法中追憶中式的古典,師從黃土畫派劉文西先生使他的筆墨早期趨于沉穩、質樸、厚重。之后,所養擴充、所覽醇熟、所經眾多、所取精粹,使他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韓平剛在先秦造像、伏羲河圖、秦漢的畫像石上找到了想要的裝飾。畫像石中蘊含了漢代氣勢與古拙的基本美學面貌。漢代畫像石構圖嚴謹,畫面飽滿,動感強烈,均衡沉穩,氣勢磅礴,質而靈趣,在古拙的形態里,仍然可以使人清晰感受到運動、速度的力量。其看似線條方直,笨拙古老,姿態不符常情,長短不依比例,直線、方形、棱角突出,但這一切都不但沒有削弱美感,反而增強了運動、力量、氣勢的美。過分彎的腰、過分長的袖、過分表現的姿態,“笨拙”得不合現實比例,卻非常合乎地展示出了運動、力量。
韓平剛人物畫的氣勢便是如此,人物以塊面狀表現,吸收民間藝術中皮影的表現形式,人物外形線條似一筆刷成,巧取米芾寫字時候的“刷”,用筆剛勁,不拘成法,大刀闊斧,追求真意。衣冠大線條上留以飛白,豪爽剛硬,直接表現,寧拙勿巧,兼皴帶染。人物畫之間既獨立又統一,巧用鐵畫銀鉤,直線、直角、方折之筆,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到氣魄,于圖寫生趣中帶有裝飾意味。
三、魏晉美學對韓平剛人物畫的影響
韓平剛的人物畫,以線描勾畫而成,略施色彩皴染,不做精細烘染,體現出東晉時期主張流露本真性情的創作思想。魏晉時期,從哲學到文藝,從觀念思想到社會風尚,一些虛偽的舊的習俗禮教被拋棄,才性勝過節操,非圣無法,“竹林七賢”成了理想人物,在墓室磚畫上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兩漢的神仙迷信、忠臣義士,人們被內在的才情、相貌、品格、風神所吸引,所感召,不再去一味追求外在的功業、節操、學問、儒術,人和人格的魅力成為思想的中心。
魏晉美學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韓平剛的人物畫,韓平剛在作畫時,常表現出“言不盡意”,通過被提煉簡化了的運筆,傳達出不可窮盡、真摯動人的內在神情,并構造具有無限可能性的人格理想。韓平剛之所以吸收民間皮影,主要因為皮影起源于西漢。
四、西方美學對韓平剛人物畫的影響
寫實主義奠定了韓平剛人物畫創作的造型基礎,但并沒有束縛他的眼睛和心,從俄羅斯傳承過來的西方古典式造型方法中對于人物形體、結構、肌肉的準確把握,給韓平剛在進行人物畫面部造型創作提供了很多借鑒和啟示。除了寫實主義大師列賓,韓平剛另一位感興趣的畫家便是維也納分離派的克里姆特。
克里姆特吸收了日本浮世繪塊面狀的表現,他注重空間的比例分割和線的表現力,他那非對稱的構圖、裝飾圖案化的造型、重彩與線描的風格、金碧輝煌的基調、象征中潛在的神秘主義色彩、強烈的平面感和富麗璀璨的裝飾效果,使他成為象征主義中獨當一面的大師。
同時,韓平剛還受到了西方現代藝術中兩大流派思潮的影響。野獸派拋棄傳統藝術中體積、明暗等造型手法,以粗黑的輪廓線、對比強烈的平涂純色,在畫布上構成簡略夸張的形象,來傳達內心的感受。表現主義畫家反對模仿客觀現實,主張表現自我的感受和主觀意象,表現“精神的美”和“傳達內在信息”,常以夸張的形體和色彩來發泄畫家內心的激烈情感。這與秦漢魏晉的藝術形式和審美傾向不謀而合。韓平剛在西方美學中更多的是吸收其敢于批判、大膽想象、自我創作的思想。
五、韓平剛作品形式美品評
韓平剛作品構圖上飽滿厚實,畫面比例分割得當,均衡而沉穩,以人物為主體充斥畫面的核心視覺部分,作品上的構圖及線條渾然一體。在結構上,方折的轉角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比起細節,更注重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傳達出一種氣勢與剛柔并濟的韻律感,它鋪天蓋地,滿幅而來,給人以空靈雅致的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豐滿樸實的意境。形式上,韓平剛的人物畫趨近于元明以后的文人畫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形式,韓平剛的書法融金石、秦篆及漢隸碑額中用筆結體之妙,兼取顏真卿寫楷書的方法,大刀闊斧,或蒼古奇逸,或變化萬千,行筆流暢,魄力沉厚,表現出自然真率、樸拙天真之美,書畫結合,相得益彰。
在色彩上,畫面中大部分以水墨之黑白,來營造畫面關系,局部略施微染,濃淡得宜,常見以淡黃、中黃、石青輔染背景,使畫面更為神秘古雅。
在人物刻畫上,棱角分明,變形夸張,頗有明代人物畫大家陳洪綬之佳趣,陳洪綬所作人物畫便注意神情的刻畫,造型夸張變形,相貌高古奇駭。陳洪綬的畫中就擅變古法為我法,易圓以方,易整以散。不過陳洪綬的人物衣紋細潤圓勁,設色古艷,韓平剛的人物線條方折,鐵畫銀勾;陳洪綬的人物形態偉岸,韓平剛的人物形態端莊;陳洪綬的筆墨似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洗盡鉛華,韓平剛的筆墨疏闊老練,用方筆直拐,格調亙絕,曠遠高古。二者皆有放浪形骸之狀。
綜上所述,韓平剛認為人物畫比風景畫更應注重精神,更注重社會因素,傳統人物畫在當下應該有所突破,并考慮到傳播的可能性以及抽象提煉其中的藝術因素。無論是魏晉崇尚“竹林七賢”,還是文藝復興歐洲文明對于人為萬物尺度的思考,都在呈現社會中對本我的重視,人物畫不能走老路,不能走回頭路。在100年前,德國包豪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就曾提出:“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傳統不是老樹的分枝,而是從根上長出新的東西來。”
韓平剛認為人物畫中對人的塑造,除了對對象的打量、意會、提煉、營造,更要表現出所畫人物的品性、人格。人物畫家應該把自己幻化成每一根線條,借助絹素,把自己的理想、信念、美、自由的靈魂、不羈的性情、脫俗的趣味傳承下去。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每一代人物畫家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各有不同,但是他們的理想、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和精神苦悶往往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在作畫中找到自我,并在人物畫創作中找到文人畫家的文化認同,將中國的民俗元素,歷史符號和人物表現,通過國際化的視覺語言表現,是韓平剛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韓平剛的人物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繪畫技法和表現上的經驗與反思,更是他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精神的啟示。
作者單位:
西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