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軍
廣東省羅定市人民醫院胸心外科,廣東羅定 527200
原發性手汗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引起手足排汗異常增加的疾病,多數患者表現為手掌、腋下、足趾等處多汗,其次陰部、前額、鼻尖等也會出現多汗情況。文獻報道,原發性手汗癥多發生在青春期,中度以上的原發性手汗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1]。目前,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其與集體胸交感神經興奮過度存在密切的聯系。傳統內科治療的臨床效果不理想,現階段關于原發性手汗癥的治療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胸腔鏡技術的不斷完善,使其在臨床治療中受到高度重視,胸腔鏡下交感神經鏈切斷術為目前認為是治療原發性手汗癥的唯一有效手段[2]。現階段常用的胸交感神經鏈切斷術包括二孔法完成、經乳暈單切口術等。本研究旨在探討單孔胸腔鏡下T3~4交感神經鏈切斷術治療原發性手汗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例原發性手汗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15例)和對照組(16例)。觀察組中,女9例,男6例;年齡18?35歲,平均(24.5±9.2)歲。對照組中,女9例,男7例;年齡19?34歲,平均(23.8±10.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3];②有手術治療意愿,對手術治療內容知情;③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結核病、糖尿病者;②存在嚴重心動過緩、胸膜粘連者;③既往有胸腔手術史,無手術意愿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雙孔胸腔鏡技術進行治療,在第3、4根肋骨之間的位置分別做手術操作的開口,將胸腔鏡、電凝鉤等器械置入其中,將與第4根肋骨保持水平狀態的交感神經組織切斷,監測手溫變化。
觀察組患者采用單孔胸腔鏡下T3~4交感神經鏈切斷術進行治療。全身麻醉后,實施雙腔氣管插管,幫助患者采取半臥位,使其雙臂完全展開,自腋后位置做切口入胸,將胸腔鏡等器械置入其中,隨后在同切口中置入電凝鉤,將與第4根肋骨保持水平位置關系的交感神經組織切斷,監測手溫變化。
比較兩組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前后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及皮質醇水平。①采用VAS評分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自行填寫量表,包括胸腔痛感是否明顯等問題。量表共包括10個問題,明顯者記1 分,不明顯者0 分。得分越高,疼痛越明顯[4]。②采取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hs-CRP和IL-6 水平。③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皮質醇水平。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的比較(±s)
組別例數 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5 16 1.7±0.4 2.8±0.7 21.2746<0.05 9.7±1.6 18.2±4.3 22.0984<0.05
兩組患者術前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2、12、24h的VAS評分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12、24h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 術前 術后2 h 術后12 h 術后24h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5 16 8.7±1.1 8.5±1.3 2.0192>0.05 4.5±0.8*6.5±1.4*20.1899<0.05 3.7±0.3*4.5±0.4*19.9283<0.05 1.4±0.3*3.3±0.7*20.4536<0.05
兩組患者術前的hs-CRP、IL-6 及皮質醇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的hs-CRP、IL-6 及皮質醇水平高于術前,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的hs-CRP、IL-6 及皮質醇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臨床上,原發性手汗癥患者因不具有明顯的生理性疼痛,被忽視的可能性較大,使病情程度呈現不斷加重的發展趨勢,增加了治療的難度。目前,臨床對該病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好發人群多集中在青年,存在明顯遺傳的傾向,女性患者的人數要明顯多于男性[5]。研究顯示,人體手部汗腺主要由脊髓的胸段神經負責支配,切斷上胸段的神經,可阻斷手汗癥狀在神經中樞間的傳導,從根本上解決手汗問題,避免病情在治療后再次復發[6]。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hs-CRP、IL-6 及皮質醇水平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hs-CRP、IL-6 及皮質醇水平的比較(±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 hs-CRP(mg/ml)術前 術后IL-6(pg/ml)術前 術后皮質醇(ng/ml)術前 術后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15 16 2.34±0.92 2.37±0.89 3.2019>0.05 3.06±0.83*5.46±0.89*22.3873<0.05 15.07±2.29 15.06±3.39 2.0984>0.05 16.44±2.29*18.92±2.78*21.4783<0.05 181.19±25.59 181.52±23.39 3.3928>0.05 186.23±28.71*205.45±29.17*22.1176<0.05
在原發性手汗癥的治療研究中,胸腔鏡技術的應用意義重大,臨床多采用雙孔胸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原發性手汗癥的臨床治療經過開胸、雙孔胸腔鏡等手術治療后,目前單孔胸腔鏡手術成為治療的主要手段。相對于雙孔胸腔鏡手術,單孔胸腔鏡手術的創傷面積較小,且操作比較簡單,手術的危險性較小。近期有文獻報道,單孔胸腔鏡手術的效果不理想,術后出現手部干燥或身體其他部位多汗等并發癥的可能性較大,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會并發代償性出汗,甚至有一部分患者因代償性出汗帶來的不便而進行手術治療[7]。
胸交感神經鏈切斷術治療原發性手汗癥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是轉移性多汗,在不同的報道中,這一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曾有學者指出,術中保留T2交感神經鏈可有效降低術后代償性多汗的發生率、減輕嚴重程度[8]。近年,T3、T4交感神經鏈切斷是目前被認可的一種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術式,曾有文獻報道,對患者實施T3交感神經鏈切斷術,能在最大程度上使手術后手掌多汗、代償性多汗等并發癥出現的可能性降低,提高患者的治療滿意度[9]。
現階段,關于原發性手汗癥的治療研究不斷深入,同時胸腔鏡技術也不斷完善,使原發性手汗癥在臨床治療中受到高度重視,胸腔鏡下交感神經鏈切斷術被目前認為是治療原發性手汗癥的唯一有效手段。曾有學者對原發性手汗癥患者分別實施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雙孔腹腔鏡手術治療,結果顯示,單孔腹腔鏡條件下,切斷T4交感神經鏈,對原發性手汗癥進行治療的效果明顯,恢復時間較短,且術中出血量較少。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且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VAS評分較對照組低,提示單孔腹腔鏡手術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不同時間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血清hs-CRP、IL-6、皮質醇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文獻[10-11]報道一致。胸交感神經干節段的準確定位和切斷是原發性手汗癥手術成功的關鍵,交感神經鏈通常呈白色條索狀,位于肋骨頸部壁層胸膜下,原發性手汗癥患者通常交感神經鏈更粗大,清晰可見[12-15]。
綜上所述,單孔胸腔鏡下T3~4交感神經鏈切斷術治療原發性手汗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炎性因子及皮質醇水平,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