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涌 鞏照華 葉伯健 羅杰波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禪城醫院綜合外科,廣東佛山 528061
十二指腸潰瘍,其為消化系統病癥,于臨床較為多見[1],易產生并發癥,多以穿孔為主要并發癥表現形式[2]。在收治此類疾病患者時需及時進行救治,若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可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3]。手術為其治療的主要方式,摒棄以往傳統開腹手術,緊隨腹腔鏡器械更新換代及操作技能的精益求精,腹腔鏡修補術加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于目前得到廣泛采用,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中可取得優異效果[4]。其中,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是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一種改進術式,手術效果表現更佳[5]。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單雙號編號法將其分作對照組與觀察組作驗證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診斷標準[6]且經本院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②年齡在20?60歲;③經征詢同意并簽署相關同意書,家屬享有知情權。排除標準:腹腔鏡手術禁忌證患者。采取單雙號編號法將其分作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3?55歲;平均(38.8±1.5)歲;病程0.6?9.0年;平均(4.2±0.5)年。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4?57歲;平均(38.9±1.3)歲;病程0.7?10.0年;平均(4.4±0.4)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全體患者均行術前檢查,涵蓋心電圖、肝腎功能、胸透及血常規等。于術前插胃管、尿管,對水電解質紊亂進行糾正,并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對照組采用腹腔鏡修補術。其具體操作步驟為:取患者仰臥位,作氣管插管全麻后使用常規四孔法構建人工氣腹,于患者肚臍下緣進行穿刺,壓力維持在10?15 mmHg。構建氣腹完畢后置入腹腔鏡,先依靠腹腔鏡對腹腔進行探查,并運用吸引器清洗腔內膿液、滲液,徹底清除膿苔。經明確診斷出具體穿孔位置后進行穿孔修補。采用2-0 可吸收線間斷“8”字縫合,2?4 針后關閉穿孔,用大網膜進行覆蓋,并于穿孔處打結固定,腹腔內用生理鹽水作完全沖洗。
觀察組行腹腔鏡修補術加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腹腔鏡修補術具體操作步驟同對照組,另加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其具體操作步驟為:在幽門7 cm 處切斷胃網膜右血管中的Rosait 神經,將胃小彎胃壁加以分離,予以迷走神經胃前支切斷處理。若胃部未充分顯露,應反轉胃部,順著后壁小彎貼緊的胃壁分支由上進行分離,將胃后支切開,分離胃壁及小網膜至胃上端進行復位處理。并采用絲線切斷賁門下迷走神經,對迷走神經前干至胃底分支加以清除,并游離食管。食管及小網膜用細尿管作牽引,切斷結扎神經干、食管周緣軟組織及發向食管分支。術后兩組患者均實施營養支持、抗感染及禁食。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手術相關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療效評判標準為:痊愈(臨床體征及癥狀徹底消除)、有效(臨床體征及癥狀大為改善)及無效(臨床體征及癥狀未見好轉甚有加重跡象),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1年最大酸排出量及住院時間;并發癥包括盆腔膿腫、腸梗阻及切口感染。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7%,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n(%)]
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年最大酸排出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s)
組別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1年最大酸排出量(mmol/h)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0 30 110.5±9.8 107.4±8.2 1.329 0.189 91.2±28.6 88.4±27.4 0.387 0.700 12.12±2.35 10.16±2.13 3.385 0.001 10.3±2.1 7.2±1.8 6.139 0.000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2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十二指腸潰瘍為消化道病癥,尤好發于青壯年[7]。其致病機理尚未清楚,為醫學界所大致認同的是: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腐蝕作用,造成胃腸道壁黏膜防御功能衰減[8]。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濫用也應引起極大關注[9]。此類疾病本身無需加以手術治療,但一旦出現相關并發癥,如潰瘍穿孔,則多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10]。此前多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但手術過后并發癥情況嚴重,且恢復效果不佳。現已逐步被腹腔鏡手術所代替,其中,腹腔鏡修補術是目前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主要治療術式,可起到極佳治療效果[11]。不過腹腔鏡修補術仍有不足之處,其在單純進行修補過程中,復發情況較為突出。為此,在實施腹腔鏡修補術的同時,加用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協同治療,潰瘍及穿孔可同時進行治療,所取得的療效更為優異[12]。
據有關研究指出[13]:采用腹腔鏡修補術聯合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治療十二指腸潰瘍,其住院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大為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療效、手術相關指標及并發癥情況3 方面均比對照組表現更好,總有效率更高,住院時間更短、術后1年最大酸排出量更低,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與既往研究呈極大的相似性,可見使用腹腔鏡修補術聯合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治療效果更為卓越。可能的原因在于[14]:胃的完整性得以保存,且保留了其胃電起搏點,因而胃電節律可保持在最佳狀態,有助于術后胃腸功能的進一步恢復。不過需注意的是[15]:①鈍性分離網膜前后葉動作應輕微;②迷走神經解剖位置要明確掌握;③切斷處理要完全;④分離面縫合方式為間斷漿膜層縫合;⑤術中對胃左動脈切斷時,應避免損傷其周圍的交感神經。
綜上所述,運用腹腔鏡修補術聯合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療效確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可作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