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趙建華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西景德鎮 333000
胰腺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自然生存期極短(僅4?6個月)、早期患者臨床表現不明顯的特點,胰腺癌已被公認為是60余種惡性腫瘤中預后最差的癌癥[1]。目前,化療和手術切除是治療胰腺癌的常用方法,手術切除雖然可以根治胰腺癌,但并未改善患者生存期短的缺陷,實施根治術后的5年生存率也僅為10%左右[2]。在化療藥物中,注射吉西他濱是治療晚期胰腺癌的標準臨床治療方案,不僅能改善生存期短的問題,同時具有良好的特異性,但是其預后較差,且治療失敗后沒有預備處理方案。于是,有人提出采用吉西他濱聯合厄洛替尼治療晚期胰腺癌[3]。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吉西他濱聯合厄洛替尼治療晚期胰腺癌的臨床效果,為晚期胰腺癌的二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20例)與觀察組(20例)。觀察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52?73歲,平均(62.4±4.9)歲。對照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3?75歲,平均(63.9±7.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臨床研究在選取研究對象時,應根據研究目的,恰當地限定納入和排除標準,防止混雜因素的干擾,以保證樣本的同質性[4]。本研究中所選取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如下。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晚期胰腺癌的評判標準(患者出現腫瘤侵犯腹膜后神經叢而引起腰背部疼痛或者患者觸及腹部腫塊,則可判斷為晚期胰腺癌)[3];②患者經過影像學診斷為晚期胰腺癌,且30 d 內未進行過化療[5-7]。排除標準:①妊娠或者哺乳期的患者;②患者患有糖尿病或者嚴重的肝臟、腎臟方面疾病的患者;③或者家屬不同意本治療方案;④患有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腫瘤或疾病者。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325)聯合替吉奧膠囊(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112)方案治療。對照組患者靜脈滴注吉西他濱1000 mg/m2,滴注時間為30 min,第1、8 天聯合口服替吉奧膠囊,體表面積<1.25 m2,給予40 mg,bid;體表面積1.25?1.5 m2,給予50 mg,bid;體表面積>1.5 m2,給予60 mg,bid。21d 為1個治療周期,至少需進行2個周期的治療[8]。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吉西他濱聯合厄洛替尼片(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922)治療。觀察組患者靜脈滴注吉西他濱1000 mg/m2,滴注時間為30 min,第1、8 天聯合口服厄洛替尼片100?150 mg/d,21d 為1個治療周期,2個周期后復查,評定治療效果。對于病情仍進展的患者停止用藥,對于病情穩定或者有效的患者沿用原治療方案[9-10]。
1.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受益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2 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 治療效果評價參照實體瘤效果評價標準(RECIST),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11]。臨床總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
1.3.3 臨床受益評價標準 符合以下任意一項指標并且任意一項無惡化,定義為臨床受益,包括:①與治療前比較,疼痛緩解的強度≥50%;②止痛藥物用量減少≥50%;③與治療前比較,體重增加>7%[12]。
1.3.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關于抗癌藥物急性以及亞急性毒性表現來確認是否異常[5]。只要出現下列表現中的任一癥狀,即可確認為異常。①患者需要輸血來補充血小板等;②皮膚出現斑疹、皮疹、紅斑或者伴有瘙癢等其他癥狀;③出現不定時嘔吐、食欲下降或不能明顯進食癥狀;④轉氨酶的數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即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白細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皮疹、惡心和嘔吐、轉氨酶升高。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受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受益情況的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n(%)]
近年來,通過對胰腺癌的不斷研究,目前常用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和化療,手術方式才能根治胰腺癌,但是其術后存活時間較短[13]。吉西他濱應用于胰腺癌患者中,因其沒有很好的預后及補救措施,故有人提出采用吉西他濱聯合厄洛替尼治療方案來作為吉西他濱化療失敗后的后續治療方案[3]。從原理上來說,厄洛替尼是一種特異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小分子抑制藥,通過抑制EGFR 信號通路轉導,影響細胞周期,進而發揮抗腫瘤作用[14]。厄洛替尼是廣泛的非靶向性化療藥物,吉西他濱聯合應用是特異性的靶向藥物,兩種藥物相互補充,可提高治療效果[15]。因此,本研究重點考察吉西他濱聯合厄洛替尼治療晚期胰腺癌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受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吉西他濱聯合厄洛替尼治療方案耐受性更好,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晚期胰腺癌患者在采用吉西他濱聯合厄洛替尼方案治療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和臨床總受益率明顯提高,且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