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茜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婦科 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婦科,福建廈門 361000
近年來,宮腔粘連(intrauterine adhesion,IUA)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與各種宮腔操作及人流術頻繁密切相關。本病是由于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所致,宮腔出現部分或全部粘連,導致患者周期性下腹痛、月經量少、閉經、甚至不孕,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transcervial resection of intrauterine adhesion,TCRA)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可成功分離粘連組織,恢復宮腔正常的解剖結構,短期療效確切,但是術后遠期發生再粘連的幾率較高,特別是重度粘連患者,術后再次粘連率高達20.0%?62.5%[2]。因此,預防TCRA 術后再粘連至關重要。臨床可供選擇的術后預防方式較多,置入球囊、宮內節育器、防粘連貼膜、口服藥物等,尚缺乏TCRA 術后再粘連的臨床指南[3]。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TCRA 治療IUA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IU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5例。觀察組中,年齡26?44歲,平均(31.9±5.4)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1.0±0.5)年;IUA 分型:Ⅲ型7例,Ⅳ型13例,Ⅴ型5例。對照組中,年齡25?43歲,平 均(31.3±5.6)歲;病 程4個月?2年,平 均(1.1±0.4)年;IUA 分型: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5例。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婦科宮腔鏡診治規范》中TCRA 手術標準[4]。排除標準:合并手術禁忌證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IUA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行TCRA 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患者于月經周期的7?14 d 進行手術,術前12 h 宮頸置入16 號導尿管,行氣管插管及靜脈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使用宮腔鏡器械,膨宮液用生理鹽水;陰道放置窺器,暴露宮頸,在10 點處鉗夾宮頸,子宮探針探測子宮情況,擴張宮頸,沿宮頸后壁緩慢置入宮腔鏡,依次檢查子宮情況,評估粘連程度,用針狀電極劃開粘連帶薄弱部位,做雕刻樣分離,較硬的粘連用環狀電極電切除以恢復子宮內膜平整,達到正常宮腔形態,檢查無異常后結束手術[5]。
對照組術后,宮腔內置入球囊,向球囊內注入生理鹽水3?5 ml,同時口服戊酸雌二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38)促進子宮內膜修復,術后2、4 d 宮腔置入外科防粘連液預防粘連,術后第6 天取出水囊后,患者可出院。觀察組術后,宮腔內置入球囊,亦同時口服戊酸雌二醇促進子宮內膜修復,術后2、4 d 宮腔置入外科防粘連液預防粘連,術后第6 天取出水囊+宮腔內填塞1 片防粘連膜,并放置含銅的金屬圓環。兩組患者均常規預防感染治療7 d,術后予以地屈孕酮(Abbott Biologicals B.V.,注冊證號H20170221)加服,術后1?2個月,月經干凈2?7 d 來院復查宮腔鏡,了解宮腔情況。
1.3.1 觀察指標 評估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宮腔形態,統計月經量、月經增多率、月經量少率和閉經率,記錄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2 評價標準 ①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月經量及周期基本恢復正常,復查宮腔鏡顯示宮腔形態正常,無任何粘連,可見雙側宮角及輸卵管開口為治愈;月經量有所增多,但未完全恢復正常,復查宮腔鏡顯示宮腔明顯增大,但仍有部分粘連,未見一側或雙側輸卵管開口為有效;月經量未增多,甚至閉經,復查宮腔鏡顯示宮腔再粘連為無效[6]。治療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宮腔形態評價標準:分為正常、基本正常、再次粘連(宮腔形態正常標準:雙宮角、輸卵管開口可見,內膜完整,未見粘連,置入水囊注入5 ml 生理鹽水無明顯阻力,基本正常標準:一側宮角或輸卵管口可見,宮腔形態未見明顯變形,無明顯粘連,或僅宮角少許粘連,兩側壁少許肌性粘連,內膜少許缺失,置入水囊注入4 ml 生理鹽水無明顯阻力,再次粘連的標準:宮腔桶裝,雙側宮角、輸卵管口未見,內膜缺失嚴重,宮腔前后壁,左右側壁見粘連,置入水囊注入生理鹽水<3 ml,伴阻力大)。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感染、發熱、子宮穿孔、節育器嵌頓。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宮腔形態正常率高于對照組,基本正常、再次粘連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宮腔形態的比較[n(%)]
觀察組的月經量多于對照組,月經量增多率高于對照組,月經量少及閉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月經量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感染、發熱、子宮穿孔、節育器嵌頓等不良反應。
IUA 對女性患者的生殖健康影響較大,常表現為月經量少、周期性下腹疼痛、閉經等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目前,TCRA 已被臨床證實為一種有效的IUA治療手段,其在宮腔鏡直視下進行操作,能夠全方位觀察宮腔內情況,使用手術剪對粘連部位進行銳性分離,促使宮腔容量增大,恢復正常宮腔解剖結構[7]。但是對于重度患者來說,TCRA 術后發生再次粘連的概率較高,需要進行術后防粘連治療[8]。
以往臨床多采用TCRA+防粘連材料+人工周期的綜合治療方法。隨著各種新型材料的出現,防治宮腔粘連的治療方式也逐漸多樣化,常用的有球囊支架、宮內節育環、Interceed 防粘連膜。重度IUA 患者的子宮內膜基底層破壞嚴重,術中粘連切開的創面較大,置入球囊支架可機械擴張宮腔,充分分離子宮各側壁,為子宮內膜的修復和增殖創造條件,但球囊注水僅維持3 d,宮腔內創面仍有發生粘連的可能,且球囊支架導管與陰道相通,這大大增加了感染機會[9]。含銅的金屬圓環置入宮腔內也能撐開宮腔,預防粘連,且能長時間維持宮腔內撐開狀態,但其面積有限,不能完全分隔子宮前后壁,導致子宮兩旁的組織仍有粘連可能性,不建議單獨使用[10]。Interceed 防粘連膜是一種柔軟的纖維素編織物,充填入宮腔后可在8 h 內于宮腔組織表面形成一層連續的膠狀保護膜,形成保護屏障,并促進子宮內膜創面組織愈合,預防宮腔組織的再次接觸,從而減少粘連形成[11]。但Interceed 防粘連膜一般在術后2?4周被機體吸收,效果維持時間有限,若術后4周內創面仍未完成恢復正常,則仍有再粘連的風險[12]。因此,這三種方法各有優缺點,單一使用均有一定的術后宮腔再粘連率,需要聯合使用。
本研究將三種方法聯合使用,先填入Interceed防粘連膜形成保護層,再用球囊撐開宮腔,置入宮內節育環,能夠最大限度防止宮腔任何部位的粘連,確保TCRA 手術療效,獲得良好的子宮恢復效果[13]。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宮腔形態正常率高于對照組,基本正常、再次粘連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月經量多于對照組,月經量增多率高于對照組,月經量少及閉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感染、發熱、子宮穿孔、節育器嵌頓等不良反應。提示TCRA 治療IUA的效果確切,能有效清除粘連組織,恢復宮腔解剖結構,術后輔助球囊+上環+防粘連貼膜治療,能有效防止宮腔再次粘連,維持良好的宮腔形態,改善月經狀態。三種方法協同增效,彌補各自的不足,發揮較好的臨床療效[14-15]。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后置入球囊+上環+防粘連貼膜的臨床效果確切,能有效防止術后宮腔再粘連,恢復宮腔形態,改善月經狀態,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