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主平
江西省贛州市立醫院口腔科,江西贛州 341000
后牙游離端缺失是老年人多發常見疾病。老年患者的牙列缺損和丟失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特別是在遠端游離牙列缺損的情況下,義齒易于移動,老年后牙游離端缺失可影響正常的口腔功能。與傳統的植入方法相比,微創方法是在傳統種植牙的基礎上用特殊的手術方式和技術來完成種植牙的植入過程,利用微小切口(3?4 mm)將人工牙根“種”入口腔內,擺脫了傳統種植牙翻起黏骨膜瓣、縫合、拆線等步驟,植入物周圍的軟組織和硬組織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少,疼痛輕微[1]。目前,微創植入技術已越來越廣泛地用于后牙游離端缺失的治療,它致力于以最小的切口路徑和最小的組織創傷手術模式完成種植體修復的治療。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人后牙游離端缺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微創種植修復老年人后牙游離端缺失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人后牙游離端缺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常規種植修復組(30例)與微創種植修復組(30例)。微創種植修復組中,年齡62?82歲,平均(68.72±2.89)歲;男22例,女8例。常規種植修復組中,年齡61?78歲,平均(68.21±2.61)歲;男23例,女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檢查診斷為老年人后牙游離端缺失者;②知情同意本研究者;③可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存在治療方法禁忌證者;②合并其他疾病影響本研究結果者。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常規種植修復組采用常規種植修復方法進行修復,實施種植牙切開翻起黏骨膜、縫合、拆線等步驟。
微創種植修復組采用微創種植方法進行修復。術前均行全口潔治,給予患者口服抗生素,并給予含漱0.2%洗必泰溶液,對患者口腔進行常規消毒,定位鉆直接進行患者口腔骨皮質和黏骨膜穿通,以黏膜穿孔作為中心,采取環切刀將牙槽嵴黏骨膜瓣去除,并對骨膜瓣厚度進行測量,先鋒鉆引導下實施鉆孔,鉆孔的長度是種植體的長度加上黏骨膜瓣的厚度,或者直接用環鉆于種植體引導之下直接將黏骨膜瓣切除,牙槽嵴頂暴露之后修整骨面,結合術前錐形束CT(CBCT)所得到的數據,采取合適種植工具進行種植窩洞的制備,利用微小切口(3?4 mm)植入種植體,保持初期穩定性,最后將愈合基臺封閉黏骨膜環形缺損區旋緊,在5個月之后連接種植體基臺,給予牙冠制備。術后5個月實施上部結構的修復,試戴結束之后完成修復,修復之后定期復查[2-3]。
比較兩組患者的修復疼痛情況、手術時間、治療前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評分、咀嚼功能評分、并發癥總發生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來分析患者的修復疼痛情況,評分范圍為0?10 分,分數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低。采用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評分范圍為0?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狀況越好。咀嚼功能評分采取百分制,分數越高表示咀嚼功能越好。并發癥主要包括食物嵌塞、修復體橋體折斷、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等。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F-36、咀嚼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F-36、咀嚼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種植修復組患者治療后的SF-36、咀嚼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種植修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咀嚼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咀嚼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SF-36 評分 咀嚼功能評分常規種植修復組(n=30)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微創種植修復組(n=30)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67.12±2.18 85.21±3.21 6.924 0.000 61.15±2.26 83.21±3.21 7.924 0.000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67.13±2.24 92.24±4.16 7.989 0.000 0.434 0.512 7.813 0.000 61.02±2.21 93.15±4.16 8.921 0.000 0.145 0.734 8.023 0.000
微創種植修復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常規種植修復組,手術時間短于常規種植修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手術時間的比較(±s)
組別例數 VAS評分(分)手術的時間(min)常規種植修復組微創種植修復組t值P值30 30 6.14±0.24 3.11±0.11 5.221 0.000 58.15±3.11 43.01±2.22 6.324 0.000
微創種植修復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種植修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例)
老年人后牙游離端缺失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條件而對疼痛的耐受性低,并且患者常伴有各種全身性疾病,這增加了種植體治療的復雜性。使用微創植入外科手術治療后牙游離端缺失是通過最小的切口路徑和最小的組織創傷減少術后腫脹和疼痛。它對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和硬組織的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有較低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的感染風險和更輕微的疼痛而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4-6]。同時,它可以有效地降低、減少或者避免種植術中患者心血管疾病突發的可能性,從而擴大種植手術的適應證。在實施微創植入之前,應通過口腔科的特殊錐形束獲取圖像數據,以了解和記錄牙槽嵴的骨狀況、骨量和骨密度等情況,確保良好的種植體植入[7]。由于改良的微創種植體修復切口不需要皮瓣或少量開放的骨膜瓣設計,邊緣骨的吸收減少,牙齦乳頭的形狀得到改善,并且后部食物嵌塞的可能性牙齒減少,這有利于后牙游離端缺失的有效治療[8-10]。牙齦組織的微創環形切口整齊,牙槽骨表面清晰,植入物頸部密封得到改善,有利于植入物袖帶的形成,有利于術后早期愈合和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降低[11-12]。它為種植修復假牙創造了有利條件。總之,微創植入技術在修復老年人后牙游離端損失方面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其能夠減少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且患者咀嚼效率高,植入假牙舒適度提高,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使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體驗[13-15]。本研究中,常規種植修復組選擇傳統手術,微創種植修復組選擇微創種植修復,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的SF-36、咀嚼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SF-36、咀嚼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種植修復組治療后的SF-36、咀嚼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種植修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種植修復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常規種植修復組,手術時間短于常規種植修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種植修復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種植修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老年人后牙游離端缺失患者實施微創種植修復可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減輕患者的修復痛苦,縮短治療時間,改善健康水平和咀嚼功能,減少并發癥總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