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強 吳雪婷
1.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山東濟南 250012;2.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手術室,山東濟南 250012
由于手術器械種類繁多,對新型號、新樣式的手術器械要求也比較高[1]。每種手術都有其特性,因此,重視手術器械的管理,可延長手術器械的壽命,降低器械帶來的傳染率[2]。手術器械清洗是指在手術前后對醫療器械進行滅菌消毒,通過消除醫療器械上的污漬與污染,減少器械上的微生物及潛在性熱源殘留,從而保障醫療器械的安全性,達到質量標準要求[3-4]。PDCA是一個持續改進的模型,它包括持續改進與不斷學習4個循環反復的步驟,含義如下: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ion)-行動[5],即總結檢查結果并進行處理,對于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里。研究表明,PDCA循環管理法對提高醫院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率具有積極的作用[6]。鑒于此,本研究將PDCA循環管理法應用于清洗手術器械中,探討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的100 件各類手術器械與30名科室工作人員作為觀察組,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的100 件各類手術器械與30名科室工作人員作為對照組。200 件各類手術器械主要包括80 把手術刀,40個止血鉗,30個拉鉤,26個擴張器,24 條鋪巾。觀察組中,男5名,女25名;年齡21?40歲,平均(27.70±3.33)歲;學歷水平:大專及以下12名,本科及以上18名;手術器械:手術刀40 把,止血鉗20個,拉鉤15個,擴張器13個,鋪巾12 條。對照組中,男6名,女24名;年齡20?38歲,平均(26.41±3.67)歲;學歷水平:大專及以下10名,本科及以上20名;手術器械:手術刀40 把,止血鉗20個,拉鉤15個,擴張器13個,鋪巾12 條。兩組科室工作人員及手術器械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參與研究者知情同意。
1.2.1 手術器械的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同一批生產產家的手術器械;②手術器械的各種基本資料(生產廠家、生產批號、規格等)完整。排除標準:①醫院以外的手術器械;②接受過清洗的手術器械。
1.2.2 科室工作人員的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科室工作人員均自愿參與;②科室工作人員的基本資料(姓名、科室、職位等)完整。排除標準:①不符合本研究規定的科室工作人員;②對本研究服從性較差的科室工作人員。
兩組手術器械均在預處理劑中清洗處理。對照組采用常規法管理,具體包括提高手術室工作人員的素質,手術器械一律由手術室負責申領、保管及統一提供使用等。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3.1 P-計劃 針對存在的手術器械管理問題(未嚴格執行清洗器械的規范要求、用后未及時沖洗等)對工作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強化手術器械清洗的安全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同時根據各科室的手術器械特點,持續改進器械清洗工作。強化質控小組,定期組織人員學習和討論,準確評估臨床手術器械安全管理。實施質量控制,并定期檢查。
1.3.2 D-執行 臨床重視器械清洗安全管理,梳理各環節內容,找出難點和重點,并不斷整改和強化。結合工作人員的特長實現合理分工,進行理論知識宣講及操作技能培訓,強化各科室工作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定期派人進修學習,安排培訓,并實施定期考核,提升專業水平,從而提高質量。
1.3.3 C-檢查 依據手術器械清洗管理的考核標準,設定區域負責人,對該區域實施質量控制、監督及檢查記錄,每季度進行抽查,抽查結果交由各科室管理部,在綜合分析后提出改進方案,并落到實處。
1.3.4 A-處理 根據檢查結果分析原因,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改進,制定改進方案并落實、總結,對于整改不到位的問題作為下次工作監測重點內容進行持續改進。
觀察并比較兩組的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率、科室工作人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績評分及手術室器械管理情況,統計科室工作人員對不同管理辦法的滿意度情況。
①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的判斷標準:目測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關節、齒縫、鎖扣、管腔光潔,無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物質和銹斑,功能完好,無毛刺或缺口、無裂隙和損毀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率=清洗后合格數/總件數×100%。應用ATP 生物熒光測試管測定兩組的相對光單位值(RLU),清洗時間越長,RLU 越低,測定RLU≤500 表示清洗合格。②由本院管理部自擬問卷考核兩組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工作人員的能力越強;③由我院各個科室參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7]中關于包裝滅菌、清洗消毒的標準評價2 種管理辦法的科室工作人員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度3個方面。其中包裝滅菌、清洗消毒合格達標為非常滿意;包裝滅菌、清洗消毒合格,但不符合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質量的監測標準則記為一般滿意;包裝滅菌、清洗消毒不合格達標為不滿意。科室工作人員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④手術室器械管理情況,包括數量缺失(器械名稱、數量卡片等缺失)、術后器械遺失(術后遺失器械)、器械滅菌后濕包(滅菌處理后包布應干燥、消毒包裹含水量<3%,若>6%則表示為濕包)。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清洗前,兩組的RLU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清洗后的RLU 低于清洗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8.283,P=0.000),對照組清洗后的RLU低于清洗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3.334,P=0.000)。觀察組的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器械清洗前后RLU和清洗合格率的比較
觀察組科室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科室工作人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科室工作人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 理論知識評分 操作技能評分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0 30 91.45±5.70 83.70±10.20 3.810 0.000 89.89±7.40 73.38±10.66 7.309 0.000
觀察組科室工作人員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觀察組的手術室器械數量缺失、術后器械遺失、器械滅菌后濕包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手術室器械管理情況的比較[n(%)]
手術器械管理法在手術器械的清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手術器械的精細程度不一樣,手術器械的管理必須落實到專人、專責。科室工作人員必須付出精力與時間維護手術器械,其損耗才會有所減少[8-9]。實施手術器械清洗管理可延長手術器械的壽命,減少科室的開銷。休哈特博士在1930年首次提出PDCA循環管理的概念,之后于1950年被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發揚光大,并加以廣泛宣傳和運用于質量領域,故又稱為質量環和戴明環[10],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PDCA循環管理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并且循環不止地進行的科學程序[11-12]。因此,在醫院手術器械清洗中應用PDCA循環管理法能夠保證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質量,是一種控制院內感染的有效手段[13]。
本研究通過對消毒供應中心應用PDCA循環管理法進行質量管理,結果提示,兩組清洗后的RLU 均低于清洗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科室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科室工作人員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清洗后,兩組的RLU 低于清洗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清洗時間越長,RLU 越低。說明PDCA循環管理法對手術器械的清洗質量進行過程質控,效果滿意,這也與洪花等[14]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清洗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手段,醫療器械清潔質量是保證滅菌殺毒成功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措施。在醫院手術器械清洗中加強手術器械清洗管理是保障醫院整體質量的重要舉措,在清洗中注重質量環節,通過定期組織工作人員相關培訓,強化手術器械清洗的安全意識,從而減少手術器械受損,延長手術器械使用壽命。本研究通過采用PDCA循環管理法,手術器械清洗質量進行環環相扣,做到嚴格把控質量,提高手術器械清洗合格率,同時提升了工作人員整體專業水平,服務質量也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15]。在手術室器械管理方面,觀察組的數量缺失率、術后器械遺失率、器械滅菌后濕包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主要是因為PDCA循環管理法中的質量控制更為科學、嚴謹,質量管理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從而實現管理目標。進一步提示PDCA循環法在醫院手術器械清洗中的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PDCA循環管理法在醫院手術器械清洗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手術器械的清洗合格率,增強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并提高科室工作人員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