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見章 葉建忠 謝玉芳
1.廣東省東莞市莞城醫院護理部,廣東東莞 523000;2.廣東省東莞市莞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東莞 523112
疼痛屬于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同時也是人類第5大生命體征之一[1]。據相關研究指出,新生兒可產生更加強烈的疼痛感知,在新生兒監護病房,新生兒要接受較多的疼痛性操作,如靜脈穿刺、插管、抽血等,這給新生兒帶來不良影響,特別是腦部發育,忽視對新生兒疼痛的有效護理,則會影響其生長發育,所以要對新生兒進行有效護理干預。研究指出,在新生兒疼痛護理中,行為護理、環境護理有重要作用,通過為新生兒營造良好的環境,并進行體位、撫摸等行為護理,可使新生兒疼痛產生的不良影響減輕,生命體征保持穩定狀態,進而可使臨床效果得到提升[2-3]。本研究分析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時用行為和環境護理干預對疼痛和生命體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東莞市莞城醫院治療的200例新生兒。納入標準:①經橈動脈穿刺采血一次成功;②現階段病情穩定,遵照醫囑予以橈動脈穿刺采血;③胎齡37~42周;④出生體重2.5~4.1 kg。排除標準:①出生后1 或5 min Apgar 評分<8 分新生兒;②要用輔助呼吸或供氧設備新生兒;③24h 內用鎮痛或鎮靜藥物新生兒及合并高膽紅素血癥;④合并神經系統體征及癥狀、合并先天畸形、血糖異常、心律失常等新生兒。新生兒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東莞市莞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100例。所選新生兒均進行橈動脈采血。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胎齡37~41周,平均(39.96±1.02)周;出生體重2.6~4.1 kg,平均(3.21±0.82)kg;疾病類型:新生兒黃疸35例,母嬰ABO 血型不合溶血病25例,新生兒咽下綜合征21例,新生兒窒息19例。研究組中,男57例,女43例;胎齡38~42周,平均(39.77±1.03)周;出生體重2.5~4.0 kg,平均(3.19±0.90)kg;疾病類型:新生兒黃疸36例,母嬰ABO 血型不合溶血病24例,新生兒咽下綜合征22例,新生兒窒息18例。兩組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對新生兒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對其體溫、呼吸、血壓、脈搏進行時刻監測,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求,避免出現感染現象。研究組基于常規護理加行為和環境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環境護理:對病室內光線強度調節,同時對溫濕度控制,并降低噪音,保持安靜,為新生兒提供良好休息環境。另外可選用暖色調的床單,床單被罩等要定期更換,可使新生兒的舒適感增強。②健康教育:對醫護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強化其對疼痛的認識,并重點強調疼痛對新生兒的不良影響,使醫護人員的操作技術得到提升,操作中動作輕柔,避免新生兒受到不良刺激。③體位護理:使新生兒處于屈曲體位,并包裹襁褓,使其自我條件能力得到提升,減輕因各種操作帶來的疼痛等刺激。④撫摸:通過肌膚接觸、按摩、搖晃等多種方式,使新生兒的運動感覺、觸覺、前庭受到刺激。⑤口服蔗糖水:在橈動脈采血前,可為新生兒口服4 ml 蔗糖水(14%~22%),如反復操作,則可持續口服0.6~1.2 ml 蔗糖水(14%~22%)。⑥非營養性吮吸:在新生兒口中放置安慰奶頭,使其增加吮吸動作,但并無液體進入口中。
利用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NFCS)評估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時疼痛程度,包括10 項內容:①擠眼;②皺眉;③張口;④鼻唇溝加深;⑤嘴垂直伸展;⑥舌呈杯裝;⑦下頜顫動;⑧嘴呈O型;⑨伸舌;⑩嘴水平伸展;每出現1 項癥狀表現則計1 分,共0~10 分,評分<5 分為輕度疼痛;評分5~7 分為中度疼痛;評分>7 分為重度疼痛。對兩組采血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進行測定,記錄兩組采血時持續哭鬧時間。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通過(±s)表達,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達,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疼痛評分為(2.70±0.69)分,對照組為(7.78±1.77)分,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采血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采血后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均高于采血前,呼吸頻率低于采血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采血后心率、平均動脈壓、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采血前后生命體征的比較(±s)

表1 兩組采血前后生命體征的比較(±s)
與本組采血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采血后比較,bP<0.05
組別 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次/min)對照組(n=100)采血前采血后研究組(n=100)采血前采血后131.45±3.23 153.78±5.89a 84.45±6.76 97.76±7.89a 81.45±0.79 83.44±1.36a 58.45±6.56 53.43±6.89a 131.10±3.20 137.23±4.48b 84.65±7.21 88.90±7.23b 81.56±0.89 92.10±1.36b 58.34±6.67 43.78±6.82b
研究組采血時持續哭鬧時間為(7.55±3.10)s,對照組采血時持續哭鬧時間為(15.44±6.99)s,研究組采血時持續哭鬧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些年,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早產兒或新生兒出生后已具備疼痛感知能力,同時其可以傳遞并回應刺激傷害,最終形成記憶[4]。對新生兒來說,血液主要分布在軀干及內臟,四肢分布相對較少,加上血管充盈度差、血管細,所以在采血中,不僅要消耗較長時間,且出血速度緩慢,容易引發血管破裂,這也增加了新生兒的疼痛程度[5-6]。
據相關研究指出,對橈動脈采血新生兒來說,醫療操作是疼痛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在重癥監護新生兒,因要頻繁接受醫療操作,所以疼痛刺激不僅會對新生兒生理功能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其代謝水平,另外還會出現行為紊亂現象,嚴重損害神經功能[7-8]。尤其是早產兒,疼痛會對其腦部發育產生影響,出現原發性痛覺過敏或繼發性痛覺過敏,而對新生兒神經功能重建產生影響,在新生兒橈動脈采血中,要對疼痛進行評估,并給予有效護理干預,減輕疼痛反應,使生命體征保持穩定狀態,這對新生兒的成長發育有重要作用[9-10]。據相關學者指出,新生兒發生疼痛反應時會出現面部表情異常現象,如張口、皺眉、擠眼、伸舌等[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橈動脈采血新生兒實施常規護理,新生兒痛感強烈,而研究組基于常規護理加行行為和環境護理干預,結果顯示新生兒疼痛評分下降,提示行為和環境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新生兒采血時疼痛程度。
在行為和環境護理干預中,通過對病室光線、溫濕度調節,并降低噪聲,可使新生兒受到直接刺激減輕,進而減輕新生兒的疼痛反應[13-14]。同時對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提高其操作技術水平,動作輕柔,可使新生兒因操作造成的刺激減輕[15-16]。另外幫助新生兒選擇屈曲體位并包裹襁褓,可使其自我調節能力提升,輔助肌膚接觸、按摩、搖晃等無刺激作用,可使新生兒應急行為減少[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采血前后的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采血后心率、平均動脈壓、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行為和環境護理干預可避免橈動脈采血對新生兒的刺激和影響,臨床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時,行為和環境護理干預應用不僅可減輕疼痛,還可使生命體征保持穩定狀態,有顯著臨床價值,值得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