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蘋蘋
江西省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兒外科,江西九江 332000
小兒腹股溝疝是臨床兒科常見疾病,有關資料表明[1],小兒腹股溝疝發病率較高,約為2%,且多以男孩為主。研究顯示[2],小兒腹股溝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腹股溝疝是由腹膜鞘狀突未關閉引起的;后天性小兒腹股溝疝的一種原因由先天性缺損引起,另一種原因是由腹內斜肌和橫肌發育缺陷導致。相關實踐經驗表明[3-4],小兒腹股溝疝病情較難發現,由于患兒哭鬧狀態時,其陰囊或陰唇附近會出現明顯的包塊,當患兒安靜后包塊就消失,故常錯過最佳治療時期。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有研究報道[5],患兒術后恢復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與圍術期護理方式密切相關。為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腹股溝疝圍術期應用效果,本研究對我院確診的小兒腹股溝疝患兒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3~9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腹股溝疝患兒的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n=25)和對照組(n=25)。對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5歲,平均(2.98±0.17)歲。觀察組中,男16例,女9例;年齡1.2~4.5歲,平均(3.16±0.28)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及家屬知情同意護理內容。
納入標準[6]:①參照相關標準診斷為小兒腹股溝疝患兒;②患兒滿足手術指征;③患兒及家屬配合醫護人員完成調查。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者;②合并其他影響患兒住院時間、護理路徑的疾病,以及其他特殊情況;③不配合本研究,家屬未在知情同意書簽字者。
對照組給予圍術期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術前檢查、手術準備、實時監測術中及術后患兒生命體征,以及醫生要求的其他護理工作。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7]。對患兒及家屬進行術前宣教,講解小兒腹股溝疝的發病原因、手術注意事項等,使患兒及家屬積極配合手術治療,順利開展護理工作;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心理干預,通過與患兒及家屬語言交流,提升患兒對護理工作的信任感,消除患兒心理恐懼及焦慮情緒,減輕家屬的擔憂;術后定期檢查患兒情況,消除患兒負面情緒,并做好術后吸痰、吸氧等工作,實時監控患兒術后體征變化,預防由全身麻醉引起的并發癥;對家屬術后宣教,講解術后注意事項、飲食計劃等,減少患兒的疼痛,使其快速恢復。
術后離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記錄兩組離床時間及住院時間。
術后疼痛程度情況[8]:術后疼痛程度參照Prince-Hence 評分進行評價,共4 分,分為4個等級。當患兒咳嗽時無明顯疼痛感,得0 分;當患兒咳嗽時有輕微疼痛感,但正常靜息情況下無疼痛感,得1 分;當患兒深呼吸時伴有輕微疼痛時,得2 分;平靜時有痛感為3 分;當患兒術后靜息狀態下就異常疼痛時,得4 分。
并發癥發生情況[9]:記錄兩組術后護理中出現的并發癥,包括尿潴留、切口感染、陰囊水腫,總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調查表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總分100 分。根據得分情況共分為3個等級,其中評分80?100 分,表示滿意;評分60?79 分,表示一般;評分<60 分,表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離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離床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d,±s)

表1 兩組離床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d,±s)
組別例數 離床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25 25 0.31±0.06 0.82±0.18 13.4397 0.0001 2.01±0.62 2.89±0.49 5.5678 0.0000
觀察組術后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的比較[n(%)]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2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術后護理總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術后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n(%)]
小兒腹股溝疝并發癥發生率高,臨床表現為陰囊腫起、小腹疼痛等,常引起患兒哭鬧,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10]。相關報道顯示[11-12],隨著科學技術及醫療器械的發展,臨床對小兒腹股溝疝治療有了很大的進步,極大地縮短了患兒手術時間,有效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實踐經驗表明[13],由于患兒自身年齡小,情志發育不成熟,使治療效果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同時嚴重影響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導致圍術期意外事件發生率較高。有關文獻指出[14-15],實施有效的綜合護理方式,對提高小兒腹股溝疝患兒術后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我院確診的小兒腹股溝疝患兒進行研究,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圍術期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患兒離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有效降低了患兒術后疼痛程度(P<0.05)。分析其原因,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術前對患兒及家屬心理干預,消除患兒及家屬的恐懼、焦慮等情緒,減少了由于負面情緒對護理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對患兒及家屬的術前宣教,使其能保持良好心態對手術治療,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縮短了患兒術后離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在術中及時觀察患兒情緒變化,通過語言鼓勵、用手撫摸等方式,消除患兒因負面情緒引起的疼痛感,使其保持好的精神狀態。有效降低了患兒術后疼痛程度。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28.00%(P<0.05),由于綜合護理模式術后宣教及定期檢查等,提高家屬及患兒對術后護理工作的認識,避免術后切口感染,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兩組患兒術后滿意度比較,結果表明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提高了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小兒腹股溝疝圍術期用綜合護理模式干預,減輕患兒的疼痛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提高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