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莉 蒲華軍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拉薩不僅是藏傳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城,也是西方人關注西藏與西藏文化的焦點所在。亞歷山德莉婭·大衛·妮尓(Alexandra David-Neel)是法國著名的女性藏學家、探險家、佛學家,曾五次入藏,在藏區生活多年。在她之前,入藏的西方人主要分為三類:傳教士、探險家、政治野心家(包括懷著政治目的軍人、間諜、喬裝的商人),但她卻是第一個以藏傳佛教信徒、探險家身份徒步到達拉薩的西方女子。大衛·妮爾將自己裝扮成一名朝圣的藏族老婦,與義子庸登一路乞討、化緣,經察隅、波密、林芝到達江孜,渡過雅魯藏布江后,沿著郵路,大約在1924年2月(西藏新年的前夕)抵達拉薩。她在這座被她稱為“西藏的羅馬”的城市住了兩個月,4月初離開。如愿以償地“攀上布達拉的頂峰,參觀附近的圣地和大寺廟,參加各種儀軌和儀式,并廣泛享受新年的所有慶?;顒?。”[1]281她在拉薩城到處行走,足跡遍布了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羅布林卡、八廓街、市場、城郊等等;參觀了達賴喇嘛檢閱多瑪供的游行隊伍、閱兵儀式、賽馬會、政府的打卦問卜儀式等;還饒有興致地參加了多瑪酥油花燈節、藏歷新年慶祝活動、小昭法會等。在其游記《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1)原著為法語版《Voyaged' une Parisienneà Lhassa》,英語譯本為《My journey to Lhasa: The Personal Story Of The Only White Woman Who Succeeded In Entering The Forbidden City》,簡稱為《My journey to Lhasa》,中文譯本為《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或《巴黎女子拉薩漫記》,此書即是大衛·妮爾回到法國后于1926年完成的一本關于第五次赴藏的游記,客觀生動地記錄了到達拉薩的艱辛歷程以及這座“圣城”和“禁城”的真實情景?!兑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這本書被譯成了多國文字出版,被譽為“一部世界性的著作”,對西方人研究西藏有著重要的影響,大衛·妮爾因其身在其中的熱情與研究藏區的勇氣、執著而被歐洲人稱其是“長著白種人皮膚和黃種人的心靈”,并被法國乃至整個西方、東方學術界譽為“女英雄”。中,大衛·妮尓還介紹了拉薩城劃分的十個區域、西藏的寺院的大致構成,著重介紹了西藏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和覺康寺、扎什倫布寺、古薩迦寺等著名寺院,還特別對西藏每年舉行慶祝儀式后把一只“替罪羊”(藏語稱為“老工甲布”)的儀軌進行了詳細記錄,這些記述成了研究西藏和拉薩的珍貴資料。然而,大衛·妮尓筆下的拉薩與此前許多西方人膚淺的敘事是迥然不同的,《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向西方世界展現了一個更令人向往的“圣城”。
從現有西方游記看,在20世紀前,西方人對拉薩城的總體印象較差。17世紀末,托馬斯·曼寧(Thomas Maning)對拉薩作了這樣的描述:“這里看上去沒有吸引人的東西,沒有使人賞心悅目的情景。這里的人身上滿是污垢塵土,滿街都是狗,有的在狂叫,啃咬遍地都是的獸皮,這些碎皮散發出來的氣味就像是停尸房所散發的氣味一樣?!盵2]420比大衛·妮尓早一年進入拉薩城的美國人麥戈文(William Montgomery McGovern)(1923年2月15日喬裝進入拉薩,被認為是第一個進入拉薩的美國人)對拉薩做了一番平鋪直敘式的描述:“拉薩城規模不大。我非常滿足地參觀了那里的一些喇嘛廟……布達拉宮似乎也沒有多少很特殊的地方。城市中的店鋪老板經營各種外地商品,陳列出了一堆堆鋁鍋。……從城垛往下看,可以看到低矮的黑色房子的扁平屋頂,刺鼻的濃煙從屋頂裊裊升起。屋頂上堆滿了麥稈。房屋與房屋之間五顏六色的經幡形成網狀,把屋頂連城一片。有時候,大街上也掛滿了經幡?!盵3]352盡管拉薩是西藏首府,也是西藏最大的城市,但規模并不宏大,居民也不算太多。黃奮生《蒙藏新志》(1936年)和崔比科夫《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圣彼得堡·1919年)中均提到拉薩的常住人口1萬多人,其余是軍人和僧侶。
所不同的是,大衛·妮尓先后五次進入藏區,她參觀過久負盛名的寧瑪巴佛塔和扎什倫布寺,到過西南邊陲的日喀則,去過康區的打箭爐、巴塘和云南麗江一帶,也考察過札陵湖和鄂陵湖,游歷了雅礱江和黃河源頭,足跡遍布了藏區的大部分地方,對藏區的城市有足夠的觀察和了解。她并未帶著西方人特有的眼光來審視這座城市,而是將其看成一座簡樸而又豪華的佛教圣城。盡管她參觀了拉薩的眾多修建豪華的廟宇,但并未如同1937年應邀訪問拉薩的西奧·博納德(Theos Bernard)那樣鼓吹拉薩的“富?!迸c“奢華”,兩人都是藏傳佛教教徒、宗教研究學者、探險家,但在西奧·博納德這位美國第一所藏傳佛教研究所的創始人眼中,拉薩城聚集著大量黃金,是財富的象征。“光是寺廟里就存有無數的金銀珠寶。那里有無數的金銀珠寶。那里有無數的佛像,一些佛像如同真人大小,完全是用黃金鑄成的。大量的寺院殿堂用金箔做頂。小一些的寺廟也不太富有,但是拉薩的大寺院富甲天下,足可以引來一支敵軍的入侵?!盵4]400以向西方世界證實了西藏遍地都是黃金的說法。這種不真實的夸耀從某種程度引來了更多西方勢力對西藏財富的覬覦。在大衛·妮尓看來,拉薩是一座熱鬧的城市,“其街道自旭日東升一直到黃昏都被阻塞得很難通行?!盵1]297這也印證了較早進入拉薩的古伯察(Regis Evariste Huc)在《韃靼西藏旅行記》中的記載:“大家都在呼叫、爭論和互相擁擠,每個人都熱情地從事買賣。貿易和虔誠活動不斷地把大批外地人吸引到了拉薩,使該城成了亞洲各民族的聚合地,街道上不停地聚集著朝圣人和商賈?!盵5]496拉薩的街道很寬闊,在20世紀初,曾經非常興旺的漢藏貿易讓位于印度涌入的商品,唯有茶葉和絲綢例外。市場上最引人注目的商品是鋁炊具,其次是來自印度、英國、日本和某些歐洲國家進口的劣質貨,棉織品和瓷器都是最低劣和粗糙的。拉薩城日常流通的貨幣主要是靴子形銀錠和地方政府鑄造的一種很粗糙的銅幣。拉薩城除了宏偉的布達拉宮外,還有一座由幾條街分隔出的一座龐大的公園——羅布林卡,是達賴喇嘛日常居住的地方,里面有多處達賴喇嘛的住宅,而每一處住宅的各個房間分別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擺放家具,有“英國式房間”“漢地式房間”和“印度式房間”等。
在游記中,大衛·妮尓還特別指出拉薩城的具體地理方位,它建在一個寬闊的山谷中,位于吉曲河的右岸,風景優美又壯麗。在布達拉宮上可以看到整個拉薩城的全景,“在如此之高的地方看,拉薩如同是一幅白色、紅色和金色組成的鑲嵌畫,吉曲河的沙灘和纖細的天藍色彩帶形成了其遙遠的邊飾。”[1]288大衛·妮尓將其稱為“喇嘛教的羅馬”“坐落在兩座光禿禿的山之間,地處沙漠和戈壁之中,置身于陽光明媚的藍天之下,它以其獨特方式顯得既格外美麗又氣勢磅礴?!盵1]289這座城市沒有西方那些寬闊的林蔭大道、宏大的建筑和秀麗的公園,但大衛·妮爾聲稱,“愿西藏的神衹使該地區排除‘摩天大廈’和布局巧妙而又雅致的花園?!盵1]289在這里一切是純凈而美麗的,遠離西方現代文明的喧囂,大衛·妮爾在拉薩城感受到的是一種更具詩意的美,而非將其作為旅途中征服的對象。
布達拉宮不僅是藏傳佛教信徒的神圣城堡,也是西方人向往的宮殿,凡來到拉薩的西方人都對其趨之若鶩。1904年,進入拉薩城的英國遠征軍,以征服者的姿態堅決要求進入寺院,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一睹這座宮殿的盛容。俄國崔比科夫認為這座宮殿“不僅是拉薩,也是全西藏最杰出的建筑物?!薄斑@一圣跡在虔誠的教徒們的眼中未必低于佛祖的塑像?!盵6]74古伯察曾指出布達拉宮是拉薩最引人注目的建筑,“這里的佛寺比較大,也比較富麗堂皇,略微過分揮霍浪費地在外表覆蓋以金飾。從各方面來說,達賴喇嘛的宮殿都堪稱在全世界享有名望?!搶m殿是數座由具有程度不同的規模和雄偉的佛寺組成。占據中心的那座佛寺高4層,俯瞰其他所有寺廟,其頂部為一個完全用金箔覆蓋并以同樣也鍍金的大廊柱環繞。”[5]495
大衛·妮爾進入拉薩后,首先饒有興致參觀的就是布達拉宮,她驚嘆于它的美麗與奢華?!斑@座龐大的建筑占據了河谷中央一座孤立小山的山峰。一幅照片比任何描述都能更好地向大家提供有關該地區的概貌,但最好的照片也無法表現它屹立山上的那種雄偉壯觀的外貌,巨大的臺基石柱就如同在長空中矗立起了一座上部帶有金頂的宮殿。”[1]282它處于拉薩城的制高點,可以看見整個拉薩城的全景。從它的一側,可以飽覽在一片遼闊平原上延伸的整個拉薩河流域,從另一側則可以望到在遠方以一座山巒那陡峭的山崖為界的一片沙漠。大衛·妮爾認為宮殿所收藏的財寶,完全可以建造一座仙宮,它使用象征富裕或權力的最珍貴的建材建成,“布達拉宮包括一些豪華的秘密房間,其由漢地式的樓臺亭閣占據的最高臺階似乎可以造成一種懸空的、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理想花園?!盵1]283在過道和走廊上繪有值得數日、數月去欣賞的精美壁畫,這些壁畫出自漢族畫家或其弟子們之手,壁畫中繪制的成千上萬的小人物,它們的故事情節、姿態和服裝都被作了宗教性處理,畫面充滿生機。同時,大衛·妮爾認為布達拉宮作為西藏統治者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其建筑與拉薩城的地理環境是和諧的、互塑共生的,“對白銀、黃金和寶石的這種粗糙的處理,使西藏的宮殿和寺廟具有了一種典型的特征,這一切與它們矗立地區那崎嶇不平的地貌相適應,這種諧調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1]282大衛·妮爾還將布達拉宮的象征意義進行了升華,“無論環繞拉薩的風景多么優美,如果布達拉宮沒有使之具有一種完全別致的特征,那么它也不會在諸如西藏那樣一個特別壯麗的地方吸引人的注意力。”[1]282她將其作為了整個西藏及其文明的一個象征符號,布達拉宮的雄偉壯麗代表著西藏文明的繁榮與強盛。
英國遠征軍的統帥榮赫鵬曾說:“僧侶統治西藏,宗教熱忱乃藏人特色,故西藏之宗教與握有政教大權之喇嘛性格,殊有特加考察之意義。”[7]252每一個到過藏區的西方人都對西藏的宗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大衛·妮爾在游記中介紹了拉薩及其附近的主要寺院,西藏的三大寺院(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都建在距拉薩4至30公里的城外,在這些寺院里講授密教儀軌和巫術,它們的名聲吸引成千上萬的朝圣者來朝拜,蒙古和西伯利亞最偏僻地區的青年喇嘛們慕名前來學習。每座寺院都擁有許多僧侶,僅哲蚌寺內就擁有萬余名出家人,大衛·妮爾將這些著名寺院稱之為“真正的僧侶城”。同時還詳細介紹了寺院的存在狀況與僧侶的財富、地位等,認為“西藏的宗教教派團體事實上形成了國中之國,它們幾乎是完全獨立的。”[1]298對于此,榮赫鵬也做了論述,“西藏各寺院各自成一市鎮,皆以堅固之磚石筑成,各有無數房舍、廳堂及禪院。街市雖湫隘不潔,而寺院則皆寬廣,各寺建筑大抵同一格式,屋頂作寶塔形,梁柱皆木制,遍加油漆,刻有種種奇特之偶像。別蚌寺 中僧侶約八千乃至一萬,依余推測,當系分為四種宗派,各有長老,各居別院,且各有不同之組織?!盵7]253各個教派的僧侶集團都擁有自己的土地和畜群,并享有自由交易的權利。那些大寺院控制著一片很遼闊的土地和由佃農居住的莊園,佃農們的地位基本與中世紀歐洲的農奴相同?!耙蛔鞑卮笏戮褪且蛔嬲某鞘?,由一條街道和人行道、廣場和花園等網絡形成?!盵1]299寺院的房屋要比普通民房高大,而且都建有金頂,上面插有經幡并附有各種裝飾的平臺。每名喇嘛都居住在自己的僧房,這些僧房是他個人財產所有,或是由他出資建造的、購買的或繼承來的,喇嘛可以將自己的僧房遺留或遺贈給弟子或親屬,但受贈人必須與他是同一教派的出家人,而俗人是不允許在寺院中擁有住宅的。那些貧窮而無法獲得住宅的喇嘛,一般在比較富裕教友的住宅中租一套或僅僅是一間房子居住,有的也被允許無償居住,但必須以秘書、管家、看門、灑掃諸役等服務為交換條件。僧侶們的地位與財富收入是有差別的,在一座寺院中,盡管僧侶們都屬于同一利益集團,都可以從寺院收入中獲得屬于自己的一份,但數量多寡差異很大,“這首先是取決于各寺院財富的多寡,其次是根據每名出家人的等級而分配的。”[1]298-299僧侶們還可以取得其他收入,比如分配給寺院的布施、舉行宗教儀軌、由他們傳授知識的青年人的父母送的禮物等。
早期到達西藏的西方人大多對藏傳佛教持敵對或鄙視的態度。早期的傳教士將西藏的宗教作為征服的對象,他們有的努力學習藏文、研究文獻,為的是掌握喇嘛教宗教經文和格西(喇嘛教學者)們使用的神學討論準則,以此企圖暴露喇嘛教的內部矛盾,借此從內部結構上打垮喇嘛教。如嘉布遣會傳教士弗朗索瓦·瑪麗·德·圖爾斯(Francois Marie de Tiurs)、朱利塞卜·達·阿斯科利(Giuseppe da Ascoli)、奧拉齊奧·德拉·佩納(Crazio Ddlla Penna)和耶穌會神父伊波利托·德斯德利(Ippolito Desideri)等,他們“堅信在西藏創建基督教的唯一方式在于使喇嘛教名聲掃地”[8]73。古伯察將喇嘛教視為偶像崇拜民族的宗教,認為“偶像崇拜民族的宗教僅僅是同時借鑒自老子、孔子和佛陀的教理與修習的可怕大雜燴。”[5]125同時,古伯察還指出,喇嘛們舉行的宗教儀式,大多是偽善和欺詐行為,“大部分喇嘛都在設法維護韃靼人那無知的輕信,以便接著為私利而剝削他們?!盵5]98甚至還提到一位教授秦噶嗶神父(Joseph Gabet)蒙古語的青年喇嘛在學習了一段基督教史綜述后,被基督教真諦的力量所征服,公開地背棄佛教而受教名保祿(Paul),并在虔誠地聆聽了教理之后最終受洗,以此來彰顯基督教的優越性。榮赫鵬更是對西藏的宗教嗤之以鼻,直言不諱地說道:“拉薩各大寺僧侶,就外表言,殊不足使人歡愛。彼等形貌多粗魯笨拙,雖間有少數僧侶比較雅潔而和藹,然甚少神清智爽道貌岸然者,余對彼等一般之印象,不過污濁卑賤而已。余對一般高級僧侶之道行及智能,亦無良好印象……此輩藏僧誦讀經典之能力殊偉大可驚,特于經典之真實意義,大都不求甚解耳?!盵7]253認為他們不僅沒有領略佛學真諦,反而變得世俗,對其充滿了失望?!澳秤畏缴察艑W自矜淹博,實則于佛學精義毫無所知,不過摭拾皮毛而已。喇嘛原不許婚娶,而薩嘉寺長老則曾娶妻生子,此種歪僧,彼殊羞與為伍。即如班禪之經師,于論文對答之際,猶令彼深感失望焉?!盵7]254
與以往許多西方旅行家一味地批評所不同的是,大衛·妮爾自身是一位藏學家、佛學家,在藏區生活了十余年,她曾在塔爾寺學習和修持藏傳佛教宗教儀軌,對藏傳佛教有很深的修持和研究,她不僅寫出了《佛陀的宗教和佛教的現代化》《西藏的奧義和巫術》等書籍,宣稱“佛陀成了我腦海中的導師,我只通過佛陀來觀察世界”,同時在《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中,她曾多次鄭重地寫到自己對西藏宗教神跡的親身經歷和切實感受。因此,在看到西藏寺院種種缺陷的同時,她也對其進行了充分的肯定?!氨M管世人完全可以理由充分地對西藏寺院提出批評,但這些寺院仍為學業僧、思想家和任何希望過一種文化或宗教生活的人提供了一個很理想的棲身地。他們完全或幾乎完全擺脫了對物質的關注,甚至是那些最卑微的喇嘛都可以于其小僧房中自由地學習其地區的宗教和哲學文獻?!盵1]299顯然,對修持和研究藏傳佛教的大衛·妮爾來說,拉薩不僅是佛學的圣地,更是一座超脫于塵世之外的理想的棲身地。
大衛·妮尓在藏區生活期間,她細致深入地觀察和研究民間不同階層的生活,在游記中,反復提到藏族民眾的誠實、善良,有時還有點憨厚,有時又是迷信的。但她聲稱,在拉薩所住的那間破房子“客?!敝锌吹饺祟愖钇嫣氐摹皹颖尽保骸拔ㄓ惺畮酌櫩?平民階層的‘貴族’)睡在一個屋檐下,盡管天寒地凍他們仍在院子露天而宿。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講話,任想象自由地翱翔?!盵1]306在這里的人,盡管衣衫襤褸,渾身積滿了污垢,食物不穩定、粗糙、不豐富,但他們并未因自己的生活困頓而悲傷、壓抑,相反,他們是快樂的,在精神上是愉悅的。榮赫鵬也曾說,“綜觀西藏民族之特色,……盡自多污垢而酖逸樂?!盵7]262追求快樂的人生,耽于享樂是藏族人的天性。大衛·妮尓也驚嘆“是一種多么稀奇和具有異國情調的社會底層?!麄兠總€人都享有一片明朗的藍天和使人增益精力的燦爛陽光,一種歡樂的潮流在這些被剝奪土地繼承權的可憐人的靈魂中翻騰。所有的人都不從事任何手藝,而且也不想這樣做,他們都以飛鳥的方式生活,以他們每天在城市中或沿大道而能覓得的一切為生?!盵1]306對于這種樂觀天性,西方世界的學者們也許不難理解,古羅馬奧古斯丁就非常強調“樂”,認為“樂”包含了自愿、樂意、愉悅和愛的寓意,一個人是因為“樂”才去做某事、愛某物的,才因此是自由的[9]。正如藏族學者丹珠昂奔所言:“貧瘠的土地,低下的生產力,給藏人的物質生活的提高造成了障礙,但是,從那些石塊砌成的小屋中,從那些黑牛毛帳篷中,從那些吃著糌粑、穿著藏袍的人們的心中升起的并不是悲苦、厭世和頹廢,反而是一種堅毅的頑強的歡悅的生活信念?!盵10]這種豪放樂觀的天性,時刻追求享樂的民族特征給大衛·妮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拉薩,她看到,“其居民對生活在如此凈化和無限吉祥的誠實中充滿了歡樂,……歡樂和幸福是普遍的:那些最為衣衫襤褸的乞丐、最為嚴重的體殘者、最受人鄙視的麻風患者都作出了微笑姿態,似乎與城中的富貴者一樣歡欣鼓舞。”[1]323對于這種樂觀、追求世俗享樂、盡情宣泄快樂的民族天性,有學者稱:“也許因為藏地地理和氣候條件惡劣,人們的戶外娛樂活動受到限制。也許因為人口密度較小,以及莊園活動范圍的局限;或者因為牧區人們的分散生活特點,藏族對群體性活動似乎更加熱情,這既是地域特征,也應該是藏族原始生活狀態的遺存。因此,最能夠反映西藏俗人生活觀的便是他們的娛樂方式?!盵11]200
杜永彬先生在《西方人眼中的西藏》一文中曾言:“由于感情上的距離和政治上的偏見,造成東西方的對立,使西方人難以客觀全面地認識西藏?!薄拔鞣饺艘仓挥小魄椤汀畵Q位’,摒棄‘西方中心論’,以中國西藏為中心,才能真正‘理解與體驗’西藏,才能得出符合西藏實際和中國實際的結論。”[12]作為西方上流社會的女子,盡管在藏區生活多年,大衛·妮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始終無法完全理解西藏地區的落后及藏區民眾那些不大符合西方文明的習俗,她也曾對拉薩郊外大量土地被棄置荒蕪和拉薩城的衛生狀況等提出了指責與批評。但她一直對拉薩充滿了向往,對居住在拉薩的兩個月時間也感到很滿足,“對于一名熟悉西藏古代史、了解近代在那里發生的許多政治事件,尤其是精通喇嘛教的旅行者來說,在拉薩居住是特別有意義和有趣味的?!盵1]291她對藏區具有很深的情懷,甚至在97歲高齡時仍抱著再次赴西藏旅行的愿望。法國民眾為其鑄造的銅像以拉薩和西藏為背景,特別突出了布達拉宮,因為這是她生前熱愛的地方。與之前進入拉薩的西方人相比,大衛·妮尓既非因自己是佛學家的身份和研究而一味地推崇“圣地”的抽象美,也沒有一味地對拉薩的貧窮、落后以及民眾的迷信進行批評。她以游記的方式,以質樸的筆調原汁原味地記錄了自己在拉薩兩個月時間的所見所聞,雖然其中不乏對宗教奧義、民族性格、藏地特質的分析評論,但總的來說,她并未完全站在西方主義的立場和視角書寫拉薩城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普通民眾的生活,而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普通民眾精神文化風貌的再現,以更具詩意的方式探尋藏族傳統文化的脈動和價值,觸摸和發掘藏族的文化精神,對于西方世界正確認識歷史中的西藏、正確認識發展中的西藏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