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森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 北京 100091)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局,統籌復雜深刻的國際環境和改革任務艱巨繁重的國內形勢兩個大局,鮮明提出并深刻闡述全黨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我們既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1](P25)其中,“定力”一詞可追溯到佛教中的“五力”,“定力”便是其中之一。定,意為注心一境,不散亂,修“定”能產生伏除煩惱妄想之力。后用“定力”指處變不驚、自我控制的意志。所謂戰略定力,就是指在錯綜復雜形勢下為實現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所具有的戰略自信、意志和毅力。在治國理政的方法論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戰略定力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能夠審時度勢,善于把握規律,增強戰略意志,提高戰略格局,是領導干部保持和增強自身戰略定力,做到處變不驚的關鍵所在。
戰略定力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現實基礎。制訂戰略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從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客觀條件出發,才能夠產生戰略定力。當前,我國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面對如此情況,領導干部只有審時度勢,全面認識和深刻把握客觀局勢,準確審視國際發展趨勢,深刻把握國內發展大局,才能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戰略規劃,不受外力左右而動搖戰略定力。
戰略定力要建立在對國際發展趨勢的尖銳洞察和敏銳判斷上。當前,經過40 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國不再是國際通用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作為極具活力的發展中大國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訂,參與全球治理。作為一個接近世界舞臺中心的國家,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必然要引起現有的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的變化。從歷史上看,新興大國的出現必然帶來國際格局調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國遏制。現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觀念仍然存在,西方敵對勢力從未停止過用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圍堵、遏制、打擊、分化、唱衰,這也是我國在今后長時期內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充分認識這種戰略變化的客觀必然性,把握好大國關系演變的特點,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這個戰略定力的基礎就是我國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積極參與建設全球治理體系,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當今國際關系體系增加穩定性,從而避免我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與其他大國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國間要“加深對彼此戰略走向、發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閡,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戰略誤解誤判。我們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鄰盜斧,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觀察對方。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2](P19-20)。
戰略定力同樣也要建立在對國內發展大局的全面認識和深刻把握上。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綜合全球經濟形勢和我國發展大局,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期的必然階段,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其主要特點體現在中國經濟增長處于“換擋”期,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得到不斷優化和升級,第三產業和消費需求逐步成為經濟的主體部分,居民收入占比在不斷上升,城鄉區域差距在逐步縮??;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領導干部在新常態下保持戰略定力,體現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3](P16)。這是因為雖然當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這并沒有改變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只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新特點、新趨勢;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變,只是發展內涵與條件有了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趨勢沒有變,只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有了改變。我們仍然要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發展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作重點,經濟建設仍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領導干部要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正確認識短期經濟增速放緩和小的波動的變化,堅持從長遠和全局看問題,不要大驚小怪和驚慌失措,以積極的態度尋找解決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規律性把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時代問題,指導中國實踐,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戰略定力。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面對著復雜的執政環境,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等挑戰。在這一背景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總結我們黨執政的歷史經驗,從不同方面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地位的認識;強調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化對共產黨執政使命和奮斗目標的認識;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化對共產黨執政方式和執政途徑的認識;增強執政本領,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能力的認識。其中,鞏固共產黨長期領導和執政地位的戰略定力,是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的關鍵所在。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近代以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尋求中華民族能夠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許多偉大的中國人前赴后繼,發動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但最后紛紛以失敗告終。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改變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加快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和前途。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經過28 年的浴血奮戰,帶領全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入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在1978 年改革開放后,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經過四十余年的艱苦奮斗,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當前,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領導干部更要堅定鞏固我們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戰略定力,堅持旗幟鮮明地開展針對“顏色革命”以及外部勢力對中國的滲透與“和平演變”的斗爭,堅持防范分裂主義和危害國家統一現象的發生,堅持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先后認識到兩個規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進入新時代,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趨勢新情況新挑戰,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社會主義發展主體、發展戰略、發展方位、發展路徑等多方面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重點在于要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
領導干部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保持堅定戰略定力,是因為這條道路是在艱難探索中找到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通過中國近現代革命史反復驗證的,通過革命先輩流血犧牲找到的一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領導人民通過不斷實踐摸索而找到的正確道路。領導干部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保持堅定戰略定力,還因為這條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了世界舞臺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笆聦嵭坜q地證明,要發展中國、穩定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
我國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共同應對人類挑戰,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習近平總書記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寬廣視野,審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指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5]。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國際秩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早就作出的莊嚴承諾?!盵3](P20)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中國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指導下,戰略定力就是堅守國家核心利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定力。
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定力,是由中華文明的“和合”淵源、對中國發展目標的認知、對人類發展大勢的把握所決定的。中華文明自古倡導“和合”思想,強調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追求社會“大同”理想。熱愛和平是中國戰略文化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同時,我國要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經成為時代潮流。另外,堅守國家核心利益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盵6](P249)領導干部要堅持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各國共同利益的有機統一,不斷擴大與各國共同利益的交匯點;要堅持獨立自主與互利共贏的有機統一,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
縱觀世界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都充滿著艱辛和曲折,前進道路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當前,雖然我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7](P15)。要奮斗,就要有堅強的戰略意志。所謂戰略意志,就是指實現戰略目標的決心和勇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勇于斗爭的奮進姿態,敢于闖關奪隘、攻城拔寨。”[8]領導干部增強與實現戰略目標相適應、戰勝艱難險阻所必需的戰略意志,是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個政黨與其他政黨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主義信仰、在于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3](P10)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領導干部如果放棄理想、喪失信仰,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這就必然導致戰略意志薄弱,戰略定力也將隨之消失。
在實踐中增強理想信念,一方面,領導干部要在學習中筑牢理想信念,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汲取直理的力量和道義的力量,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堅定的理想信念最根本的來源就是保持政治定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 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檢驗一名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堅定,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驗面前有沒有政治定力。領導干部保持政治定力,首先要提高從政治上看問題的判斷力,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堅守共產黨人的政治追求和政治方向,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誘惑干擾面前保持定力。其次,領導干部要強化自身修養,不斷加強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塑造。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各級領導干部:“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盵9]最后,領導干部要時刻保持警惕,在面對各種錯誤思想和錯誤主張時,必須筑牢思想防線,與其展開堅決有力的斗爭。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梢哉f,人民情懷是戰略意志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因此,領導干部要增強戰略意志,必須擔起對人民的責任,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要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指出了人有著兩種不同的生存模式:一是“異化”的存在;二是“自由”的存在。馬克思指出:“自由確實是人的本質,因此,就連自由的反對者在反對自由的現實的同時也實現著自由”[10](P167),“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本質”[10](P171)。馬克思以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為己任,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的解放為奮斗目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工作。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一直處于很高的地位。《周易》十分重視“人”的地位,《周易·說卦傳》中講道:“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奔冋奶斓雷罹吲既恍?,純正的地道最具必然性,純正的人道最具應然性。人道自立于天地之間,是因為人能夠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從而與天地協作,化育萬物。這種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也可見于中國古代其他經典著作中,例如《禮記·禮運》中講:“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與天、地相并列,突出了人的重要性。歷朝歷代的學者、統治者都重視人民的利益,如《孟子·盡心下》中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唐太宗講“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F如今,我國處在新的歷史階段,領導干部更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將這種重視人民利益的精神傳承下來,肩負起對人民的責任。
當前,戰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風險挑戰,關鍵是要聚合起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有了這種力量,我們的戰略意志就會歷久彌堅。因此,領導干部要不斷增強自己的人民情懷,擔起對人民的責任,不斷增強戰略意志。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斗爭精神是我國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最直觀的體現,是強調領導干部要敢于直面困難、敢于較直碰硬、敢于盡職盡責的精神。領導干部必須發揚斗爭精神,“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6](P413),不斷增強自身的戰略意志。
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這就要求領導干部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大是大非不是別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基本政治立場的根本問題,是涉及到旗幟、道路、路線的問題。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在大是大非面前,領導干部必須十分清醒。在面對錯誤言論時,領導干部不能態度暖昧,必須要態度堅定,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有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官避事平生恥。’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盵6](P415)領導干部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攻手”,必須要有越是困難越向前的勇氣。少數領導干部喜歡推諉扯皮,擔子揀輕的挑,認為“不做事就不會出事”,這不是所謂的“智慧”的為官之道,而是背離了黨的基本宗旨的為官之道,是缺少戰略意志的表現。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在關鍵的危機時刻和重大的緊急關頭,能夠臨危不懼,沉著應對,帶領人民渡過難關,解決問題。在我國前進道路上,還會有許多困難和矛盾,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機,領導干部必須要有“肯干事”的態度,攻堅克難,跨越各種各樣的“雪山”“草地”,征服許許多多的“婁山關”“臘子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敢于自我斗爭,這是領導干部是保持政治本色和政治勇氣的重點所在。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既然是探索,失誤就在所難免,就要付出試錯的代價。出現失誤并不可怕,只要敢于面對,敢于承擔責任,敢于自我斗爭,就能將事業繼續推進下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這就要求領導干部保持良好的黨性修養和堅定的理想信念。領導干部必須時常自省,反思自己的理想信念是否松動,思想是否純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時常維修自身思想的“總開關”,把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地抓下去。領導干部要以斗爭精神不斷增強自身的戰略意志,為取得偉大事業的新勝利努力奮斗。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站得高、看得遠,清醒認識當今世界和當今中國的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不斷提高戰略格局。所謂戰略格局,就是指對所處的戰略局勢和未來的戰略態勢的認知和把握。領導干部具有較高的戰略格局,就會對所處區域的戰略地位,以及所處發展階段的戰略特征有清晰的判斷,從而制訂合乎規律的戰略“藍圖”,這為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戰略格局說到底是一種主體素質,它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學習和鍛煉,堅持理論學習拓寬視野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11](P533)今天,堅持理論學習,特別是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切實學懂弄通做實黨的理論,并堅持用其提高戰略格局,不斷提升保持戰略定力的主體自覺的任務依舊擺在我們面前。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直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6](P404)領導干部只有認直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深刻掌握現象與本質、特殊與普遍、部分與整體、當前與長遠的辯證關系,才能站在較高的格局上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諸多重大關系,不斷增強戰略定力。
領導干部切實學懂弄通做實黨的理論,就可以在面對復雜局面與各種錯誤思想時,站在較高的位置審視思考問題,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牢不可破、堅不可摧的戰略定力與之展開旗幟鮮明的斗爭。學懂弄通做實黨的理論,學懂是前提,弄通是關鍵,做實是保障。學懂就是通過學習達到原汁原味的領會,深入理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弄通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全面地、系統地、聯系地理解黨的理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做實就是要秉承嚴謹認直的態度,牢牢把握直理,杜絕一切浮躁虛華之氣,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建設的蓬勃發展。
堅持立足大局考慮問題,增強統攬全局、高瞻遠矚、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不斷深化保持戰略定力的邏輯認知,是提高戰略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努力增強總攬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謀一域,把握形勢謀大事。”[12](P20)要做到這些,領導干部就必須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樹立大局意識;處理好長遠與當前的關系,能夠著眼長遠,求得長遠之效。
領導干部要始終把全局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戰略總是立足于全局的,全局性是戰略的根本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恢\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大家來自不同部門和單位,都要從全局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盵6](P87-88)這就要求領導干部作為決策主體,必須具有較高的戰略格局,樹立整體觀念,培養系統思維,注重頂層設計,做好戰略全局謀劃,同時又能夠全局地、整體地、系統地分析問題,抓住問題的“牛鼻子”,以一持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領導干部要堅持培養放眼長遠的胸襟和把握未來發展的能力。領導干部要直正做到既能放眼長遠、胸懷大勢,又能合理規劃、成竹在胸,對事物發展的形勢有科學的認知和準確的把握。另外,領導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思想境界,正確處理量變工作與質變工作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干部不能只熱衷于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盵13](P26)但量變的工作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做到的,這就需要領導干部提高戰略格局,以滴水穿石、默默奉獻的精神,著眼長遠為他人做好鋪墊工作。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會有工作能力的大提升,更不會有工作成績的大突破。在實際工作的方法論上,領導干部必須能夠打破思想栓桔,與時俱進地解難題、謀發展,這是領導干部提升戰略格局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在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需要領導干部不斷地解放思想,以更高的戰略站位審視社會發展大局,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
現階段解放思想的難點在于利益調整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盵6](P87)領導干部應多思考改革發展的大問題,少琢磨個人的功名利祿,“增強大局意識,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跳出部門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14](P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