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超 崔瀅珠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一帶一路”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大棋局”,不僅是巨大的經濟工程,也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勇于承擔的大國責任。“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文化產業拓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 年3 月8 日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強調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切實推動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創新發展。文化產業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基礎,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中特別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等“走出去”找新市場,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拓展發展新空間,是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關鍵。
“一帶一路”輻射范圍內的各國擁有著豐富、多元、多維度文化資源,也擁有著“一帶一路”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制定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構建“一帶一路”文化產業交互平臺,加強經濟帶各國文化合作與交流,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開發新領域,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同時通過各國互聯互通,加大文化產業資本互換,拓寬文化邊界,豐富文化內涵,發展不同國家民族特色的文化業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文化領域的體現。文化產業發展“走出去”進行國家化拓展,也是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性轉型,加強文化領域與世界接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創造力、在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中國文化,推動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文化產業是國家的靈魂,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文化產業拓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可以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①在“一帶一路”戰略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下,甘肅省應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和國際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促進傳統型文化產業結構轉型,擴大文化產業市場份額,加快甘肅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同時根據甘肅省內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促進甘肅文化產業多元化、多樣化、豐富化、“互聯網+”化發展。從全國文化產業現狀來看,我國東部文化產業發展較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中西部地區是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中的發展的前沿陣地,也將是今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需要突破的難點和重點。
甘肅正處于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②甘肅在2016 年10 月《關于深入推進文化戰略平臺建設的實施方案》中提出,最大限度發揮好文化戰略平臺的載體和牽引支撐作用,切實推動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建設,不斷增強全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動力,增大文化產業比重,使文化產業成為甘肅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甘肅文化產業在近幾年來有了初步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斷提升,產業產品種類和服務形式上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但相較于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出口貿易總額方面仍有一定差距。通過分析甘肅文化產業現狀,整合文化產業資源,加大文化產業人人力資源培養,找出甘肅省文化產業目前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制定甘肅文化產業“走出去”發展戰略,從而對加快甘肅文化產業建設,促進甘肅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產業”這一詞匯,是我國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使用“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ies)一詞,后被翻譯為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一詞來表示各種文化工業的集合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蓄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就其提供的產品特性而論,文化產業也可以定義為給消費者提供服務或精神產品的行業。英國政府提出的“創意產業”,歐盟提出的“內容產業”等概念都是“文化產業”的另一種說法,它們都指以文化為核心生產力并區別于傳統工業產業的全球性朝陽產業。
中國首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報告中,認為文化產業包含了“核心層”、“外圍層”、“相關產業層”。“核心層”包括新聞、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影、電視、電子出版物、文藝表演、文化表演、文物及文化保護、博物館、檔案館、群眾化服務、文化社團、文化研究等;“外圍層”包括互聯網、旅行社服務、室內娛樂、游樂園、游覽景區文化服務、休閑健身娛樂、文化中介代理、廣告、會展服務、文化產品租賃和拍賣等;“相關層”包括文具、照相器材、玩具、樂器、游藝器材、光盤、印刷設備、電影電視廣播設備、家用視聽設備、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等。③總的來說,根據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可將其劃分為三個類型:資源型文化產業、創意性文化產業和制造型文化產業。④
筆者認為,文化產業具有經濟附加值高、文化的高度密集、社會關聯性密切、生態低耗能低污染等特性,“文化”是這一產業的核心。
甘肅目前正處于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關鍵時期,做好文化產業文章,對今后甘肅經濟的騰飛有著最重要的意義。文化產業作為二十一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產業,在我國取得了飛速發展,“一帶一路”政策影響也加速了中國經濟文化和世界經濟文化不斷融合的進程。隨著數字媒體等新興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的普及,給甘肅文化產業鏈條中,相關的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有效帶動了沿海地區消費的快速增長,同樣有效地激發和釋放了內陸地區的消費需求潛力,成為促進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甘肅省省委辦公廳、甘肅省人民政府辦辦公廳于2016 年10 月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戰略平臺建設的實施方案》,文件中指出,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好戰略文化平臺的載體和牽引支撐作用,推動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建設,為甘肅省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進步產生動力,為建設美好新甘肅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力量。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催生了甘肅戰略地位的提升,甘肅省具有厚重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農牧文化,豐富多彩的地理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甘肅通過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從封閉的內陸,走向了開放的前沿,沉寂數年的河西走廊,再次成為向西開放的黃金通道,劃時代的改寫了甘肅的政治、經濟地位的歷史,并隨著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建設的深入,甘肅文化產業發展走向從資源型向創意型發展轉變的格局。
(甘肅藍皮書 安文華 周小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2013 年2 月19 日,時任甘肅省省委副書記歐陽堅在國新辦舉行甘肅加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甘肅省在國家部委的支持下、省內外各界的積極參與努力下,到2020 年,力爭將甘肅文化產業增值將占到甘肅省GDP5%。2019 年1 月17 日,甘肅省文化旅游廳黨委書記、廳長陳衛中在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局長(主任)會議上介紹到,2018 年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已經達到甘肅省GDP 的7%。由此可見,甘肅文化產業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
2020 年5 月29 日南非主流媒體每日獨行者網站刊發全球對話所所長穆坦布評論文章《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將成為全球經濟復蘇催化劑》,指出世界各國,尤其是沿線國家應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戰略機遇,促進疫后經濟發展與復蘇⑤。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不容樂觀,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忙于應對疫情給國家帶來的經濟和衛生影響,一定程度上對“一帶一路”戰略產生不利影響,但從長遠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勢必為今后全球經濟復蘇提供強勁動力和有力支撐。
甘肅省應深入落實習近平主席在視察甘肅時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最大機遇,以深度融入陸海新通道為重點,突出地域優勢,培養優勢文化產業,充分挖掘甘肅省優秀文化遺產寶庫,注重飽和弘揚和創新發展相結合,統籌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打造“絲綢之路文化產業”核心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所賦予的文明內涵是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世界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理念的新探索,也是對人類社會總體發展規律的宏觀認識與整體把握。⑥甘肅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發展文化產業,與黨中央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甘肅擁有優秀的中華文化資源寶庫,發展甘肅文化產業就是既著眼于甘肅地域中華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也是助力于推進甘肅文化產業的“走出去”,進而推動中華文化為全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
近年來,文化產業在中國蓬勃發展,甘肅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段,“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也給甘肅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2015 年6 月27 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的“絲綢之路經濟建設與未來:12 過智庫論壇”在京正式開幕。12 國智庫代表共同發布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遠景與路徑》報告,認為絲綢之路沿線孕育了幾乎所有對人類影像深遠的古代文明,也是貫穿亞歐非大陸的經濟發展大動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成功,將從新塑造國際秩序格局,對人類的未來乃至今后的人類發展歷程、世界形勢變革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意義。
甘肅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優勢,歷史文化厚重,并且有著不可取代的交通和能源優勢,甘肅已經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在內的33 個國家和47 個省州建立了合作關系,在中西亞及東歐國家的石油化工、皮革加工、農業生產等領域設立了幾十家投資企業,這也為甘肅文化產業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加速和持續深化的形勢下,利用文化軟實力打造國家和地區形象、利用文化影響力創造物質產品高附加值、利用文化創造力帶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際交流和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2015 年,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隨著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建設的深入,讓甘肅文化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站在新的起點上。2016 年10 月,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制定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戰略平臺建設的實施方案》,計劃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戰略投資伙伴,統籌推進華夏文明創新區的建設,推動文化項目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推動“互聯網+”“文化+”,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批有特色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節慶展會品牌,將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甘肅省現代服務業首位產業。《實施方案》明確了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制定了具體保障措施,為推動甘肅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證。這也證明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終于從資源型走向創意型發展型新格局。
(1)文化產業基礎建設薄弱
甘肅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陳舊,支撐力度不夠。文化資源普遍缺乏基礎設計的支撐,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度低,旅游交通成本過高,性價比偏低,延展性不足,體驗性有待加強,文化資源轉化產品能力亟須提高。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因同質化重復建設、研發活力不強,資源浪費,長期依靠當地政府“輸血”,生存舉步維艱。
(2)市場驅動力不足
首先文化項目投入資金不足,投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甘肅文化產業企業生存長期依靠政府政策性扶持,缺乏企業自主導向,文化產業在演出業、圖書報刊業、廣播影視業、娛樂業、音像業、藝術品經營業、網絡文化業、文物拍賣業、文化旅游業等方面自身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其次,項目推動和落實,主要依賴政府行政手段,缺乏市場推動力。文化市場長期被東部地區企業占領,加上“互聯網+”文化產業產品沖擊嚴重,本土文化深挖力度不夠,本土文化消費力不足,本土文化認同度不高,缺乏品牌化、國際化甘肅文化產業品牌,文化產業產品單一,數字化不足。
(3)甘肅文化產業人才缺乏
在發展甘肅文化產業中,人才是關鍵的制約因素。從世界來看,在紐約,從事創意文化產業的人員占改城市從業人員總數12%,倫敦占比14%,在東京占比更是高達15%。⑦在甘肅,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在總的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過低,不僅人才的儲備不夠,而且結構也不盡合理,長期缺乏文物保護和傳承人才、傳統技能人才,并存在民間藝術人才斷層,傳統文化人才無人繼承等問題。在一些新興行業,如網絡游戲業、會展業、動畫制作業、影視業、互聯網文化業等相關行業,專業性人才更是十分匱乏。
(4) 科學技術對文化產業發展支撐力不足
科技的發展尤其數字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和滲透越來越明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文化產業形態正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目前甘肅文化產業增加值有序增長,文化產業產品數量持續增加,但以科技為核心創造力的文化產業數量較少,規模不足。隨著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部分傳統文化業態、服務形態以及文化企業還不能適應科技發展和時代要求,轉型比較緩慢,生存面臨嚴峻挑戰。⑧
甘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優勢,深挖資源寶庫,服務共建一批“一帶一路”民心相同新樣板,以美術精品、舞臺藝術、電影電視、數字新媒體等載體向世界弘揚甘肅的敦煌文化、始祖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黃河文化。除了傳統媒介,還應加大投入互聯網平臺建設,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再創造,激發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此外還應從國際交流合作的成功案例中不斷探索和學習先進的管理經營模式和技術經驗,尋求打造甘肅文化產業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的提升甘肅文化產業整體創造力和競爭力。
國家統計局最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中,與互聯網相關的眾多業態被納至新聞信息服務和創意設計領域,這表明原先作為生活工具的互聯網,已經成為文化產業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互聯網+”模式給文化產業帶來的變革是空前的,“互聯網+”模式不僅加快的文化產業發展的速度,也促進了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態勢,“互聯網+”模式已經嵌入文化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去,未來必將是文化產業更快更高發展的有力保障。
在當今社會,互聯網成為文化產業運行的新基礎設施,新技術對文化產業不斷滲透、融合和驅動,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在這種大背景下,資源型文化產業“互聯網+”化、創意性文化產業“互聯網+”化、制造型文化產業“互聯網+”化的新態勢,“互聯網+”化已經在文化產業各個鏈條形成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隨著網絡文學、動漫游戲、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直銷等數字內容產業,視頻網站、手機APP 應用、網絡媒體、互聯網電視等文化信息傳輸行業,再加上人工智能、VR/AR 等新技術應用,新一輪內容創新發力的“文化+互聯網”探索正在醞釀。甘肅省應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區塊鏈、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互聯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增強甘肅省文化產業自主創新為目標,共建甘肅文化產業“互聯網+”產業新模式。
甘肅省是文物大省,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擁有享譽世界敦煌文化、中華始祖的伏羲文化、華夏文明源頭的齊家文化和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文化等眾多歷史文化寶庫,又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區,有著豐富多彩別具風情、獨樹一幟的民族民俗文化。同時甘肅省南北跨度大,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多種地形地貌,2017 年Lonely Planet 公布2017 亞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單,第一名就是甘肅。因此我們應該深挖甘肅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樹立地區特色品牌。著力于豐富文旅新產品,繼續突出敦煌特色文化帶動作用,推出石窟藝術主題游覽路線,擴大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天水公祭伏羲大典、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等一批具有甘肅特色文化節慶會展影響力,進一步加甘肅大體育賽事的品牌開發力度,支持戶外體育、越野汽車拉力賽等熱點賽事。將旅游業和特色文化相結合,構建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一體的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是以絲路文化交流為主題的一個國家級大平臺,為甘肅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又打造了一個歷史性契機。目前三次成功承辦敦煌文博會僅僅是一個開始,作為東道主和承辦地甘肅,必須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充分擴展好、利用好、挖掘好敦煌文博會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制度效應和社會效應等后續效應;同時還要立足全局、著眼未來,推動敦煌文博會可持續發展。
敦煌文化博覽會以絲路文化為主題,彰顯出極高的專業化水平。在這種良好的人文環境下,甘肅應該進一步擴大影響規模,加大旅游業和創新性文化產業發展投入,吸引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服務與甘肅文化產業。此外,通過文博會的舉行,進一步加大甘肅省在文化產業領域的開放,利用外資合作創辦文化產業園區、工作室等等,帶甘肅省文化產業更好快發展。
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關鍵制約因素是人才,大力發展甘肅文化產業勢必人才先行。首先,要加強人才引進政策,尤其是文化產業的高新技術人才和具有綜合人文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建立相應的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機制,通過項目招標模式,開展引進外來人才與甘肅本地人才互通合作;其次,加強本地人才培養政策,針對各大高校畢業生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相應政策,針對本省各大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的文化產業高尖人才,建立文化產業專家庫,加強人才培養,組織自己的人才隊伍;第三,加強人才培訓,人才“走出去”交流政策,在本省加大政府與文化產業相關企業的聯合人才培訓工作,將人才培養從理論轉向實踐,投入到文化產業企業的具體工作和項目中,加大人才“走出去”策略,利用“一帶一路”政策的交流合作,加強本省文化人才在絲路沿線國家開展交流培訓,提升文化人才的國際化視野和專業技術綜合能力。
注釋:
①李孝敏.“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拓展探析,求實,2016-07-10.
②王霖.甘肅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新西部,2018-07-10.
③王亞川. 論文化產業內部結構的劃分與演進—基于核心要素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2007-06-15.
④田蕾.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優化的發展趨勢及啟示,經濟問題探索,2013-11-01.
⑤杜華斌.南非輿論認為中國抗疫經驗值得世界借鑒,科技日報,2020-06-03.
⑥陳積敏.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時代背景,學習時報,2018-07-02.
⑦文化產業發展遇三大瓶頸 人才匱乏制約產業擴容,中國經濟網,網址http://www.ce.cn/culture/whcyk/gundong/201112/20/t20111220_22936157.shtml.
⑧雒樹剛,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于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 化 和 旅 游 部 網 站, 網 址: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1906/t20190627_844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