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露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提起中國的藝術,所有人都會第一個想到水墨丹青,好像用筆墨表現意境的畫,才稱得上中國風格藝術作品,而說起“中國當代藝術”,大家就對它的概念模糊了。
第一,是對時間模糊,何為當代?中國的當代藝術是個錯綜復雜的概念,從時間上來說,當代藝術主要存在兩種劃分方式,一種以1949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的藝術創作為界限;一種是以1978 改革開放以來至今的藝術創作為界限。當代藝術需要運用當下普遍化的媒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并且要或表現、或批判的反應出時代問題,才稱之為當代藝術,并非所有在時間節點上做出的藝術作品都被稱為當代藝術。這里我主要是以80 年代改革開放至今為時間節點,因為正是改革開放才使得全球經濟、文化、政治與中國文化相互融合,才有了藝術的對比性;
第二,對繪畫材料模糊,中國的繪畫作品,首先接觸到的就是水墨畫,然而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的藝術家們也在積極嘗試除了水、墨以外的繪畫材料,這就使一些堅持傳統觀念的人們對中國藝術產生懷疑態度即沒有水墨,就不是中國藝術。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們在討論油畫作品的當代藝術的時候,我們既不會去思考它與中國畫的關系,也不會去特別關注油畫材料的重要性,然而當我們討論到中國畫的時候,首先我們會去找油畫這個所謂的參照標準,這就使畫面本身的意義被材料的特點掩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80 年代的改革開放,使得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模式在中國面前呈現,而當西方的當代藝術呈現在中國的藝術家面前時,我們表現出來的是對強勢文化的屈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之作為中西方思想交流媒介之一的藝術作品,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西方當代藝術進行抄襲或模仿,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西方藝術拿來主義”。批評家黃專說:“一種無視本國直實的社會問題、公共處境和民間疾苦且不具備批判意識的當代藝術在今天中國就沒有存在的充分理由。”的確,所有的藝術都離不開當下藝術環境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地域,藝術的目的除審美舒適外,最重要的是要觸動人心、直指人心。就像羅中立在1980 年創作的藝術作品《父親》,正是因為藝術家對本土文化和農民代言,關注了中國川渝農民樸質的美和勤勞的品格,才使得《父親》大方光彩。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與西方當代藝術體系平等,拿到話語權,就必須扎根本土的,創作出與中國現狀息息相關,反應中國當下社會問題的藝術作品與評判標準。
提到當代藝術,我們不得不提那個推翻藝術傳統概念的藝術家杜尚。當巴黎1912 年的“獨立沙龍”展覽退回他的作品《下樓的裸女》時,他便意識到“藝術”這個東西已經開始限制人心自由了。于是,他開始挑釁傳統藝術,將生活中最平凡無趣的“小便池”署名后,冠以藝術的名義搬上藝術舞臺,推翻了藝術的傳統概念即藝術作品,僅是架上繪畫。在他看來藝術已經可以是一個行為、一場表演、一段文字、一個音頻。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們國家也變得日益強大,在全球化的語境背景下,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中國需要重新去審視一個國家應具有的文化身份及其文化主體性問題,而這種問題在美術界喚起的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在文化主體意識上的自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水墨”,便成為讓中國傳統復興的一個最重要策略和手段。
當藝術家們試圖學習西方的現代哲學和先鋒派藝術,從而始將思想從政治意識形態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新文人畫”、“實驗水墨”一直是被鄙夷和忽略的。而“新文人畫”的畫家們成為復興中國傳統可能性的最早的一批人,他們的作品并非為了抵抗西方現代哲學和先鋒派藝術陣營,而是希望直正能從中國傳統中找到立足點,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形態和觀念上進行轉化,建立民族自信心以及話語權。
“實驗水墨”則是85 美術思潮的背景下孕育產生的,它既可以看到西方現代文化的跡象,例如工業化對現代人類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向傳統文化藝術繼承的跡象。因此,“實驗水墨”是中國社會現代轉型過程中,中國文化與藝術面對外來西方的強勢文化進入中國后的激烈反應,例如“實驗水墨”藝術家劉子健,他的作品是把關注點放在了工業革命對中國當代現實文化的思考上,作品《天象·緣》,“出現在黑色空間上的不再是象征宇宙天體的符號,而是象征現代工業文明的符號,如印刷垃圾、齒輪、馬賽克以及工業碎片。畫面顯然不是對某一現實的寫照,卻分明暗示了工業文明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斷裂感、不安全感、混亂感和破碎感”。①
90 年代,伴隨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國內政治風波事件的發生,中國越來越受到西方國家的關注。在這之前,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是完全不了解的,而藝術作為中國軟文化的象征,這時,就吸引了西方的眼光。中國當代藝術史上至關重要的三個國際性展覽相繼舉辦——1993 年威尼斯雙年展,張頌仁在香港策劃的89 當代藝術展以及在柏林舉辦的“中國前衛藝術展”。西方的展覽模式也希望跨越文化邊界,探討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可能性。自此,中國當代藝術展覽開始頻繁在國外舉辦,并產生了一批在國際享有盛名的中國藝術家。
例如,中國當代藝術中備受矚目和最具開拓性的藝術家之一蔡國強,他的藝術表現橫跨繪畫、裝置、錄像及表演藝術等多個領域,其中他的作品《九級浪》運用火藥繪畫藝術手法表現了文人畫的一種空白和寫意性,以及火藥的暈染效果,突出長卷閱覽的流動感。另外,蔡國強在裝置藝術上也極具中國特色,作品《草船借箭》由木船、稻草、箭、國旗和電動風扇組成,如果沒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人,是看不懂此類作品。從表面上看它就像一個爆炸體。“我們都知道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他選擇這一題材,以及代表中國身份的象征符號國旗,以示其在國際海域中的國家身份。蔡國強的作品形式可以說是打破了傳統藝術形式與材料,但其內在意義卻無法脫離傳統文化的觀念,是從傳統中吸取養分”。②
由此可見,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需要一批有勇氣、有責任心的藝術家來推動的,他們要對中國當代問題具有批判意識和創新性,與社會現實保持聯系且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的。
回顧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盡管有諸如徐冰、谷文達、蔡國強這類優秀的藝術家,但是中國當代藝術為何還是發展困難重重、雜亂無章?首先,是藝術界各有各的生存法門,例如學院派藝術、民間藝術、商業藝術,各自有晉升法則和市場制度,各自目的不同,出發點也相差甚遠。批評家朱其說:?°上海青年美展多是學院畢業生之作,但奇怪的是作品大多是一些老氣橫秋、莫名其妙或怪誕的視覺,其大部分屬于既不關心中國的社會現實,但又沒有能力進行語言探索的作品。這反映了當代藝術正處于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的確,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當代藝術也隨之進入了商業文化時期,在這種大背景下,藝術家們考慮的更多的是商業問題,而非自己的藝術作品是否能直指人心,反應當下、批判當下。而促成藝術品成交價格的收藏夾、畫廊、媒體、出版機構也是存在一批完全不懂藝術的人,靠經濟操控,加之批評界失語,市場推波助瀾,似乎藝術作品成家價格越高,藝術家越好。誠然,中國當代藝術在商業市場上有了很大的影響力,但是我們仍要意識到藝術本來就是源自生活,生活出問題,藝術會報警,作為藝術家,應該要去化解風險和危險,而不是盲目跟隨市場、遠離生活的指手畫腳,這必然也是藝術的一種悲哀。
中國當代藝術經過一代人的努力,現在已經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然而走向世界也不代表中國藝術能永遠的“世界化”,從各種拍賣會上藝術品的成交價上看出,現實問題使得一些藝術家又開始在中國傳統與“西方藝術拿來主義”之間做抉擇。然而,藝術創作是否堅守傳統并不重要,傳統只是一種途徑,并不是作品中具有傳統中國畫的符號就表示已經立足傳統,維護一種畫種的文化才是這個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障礙,藝術家在對待傳統、繼承傳統時,應該轉換視覺和心態,直正去挖掘傳統背后積淀的內涵和精神,才能展現傳統在中國當代的意義,從而締造出新的歷史。
注釋:
①王南溟,《藝術大視野叢書——藝術必須死亡》,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9,P13
②王淼,百度學術,https://wenku.baidu.com/view/88cc8dbb5f bfc77da269b1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