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長春
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攀枝花市主動把握戰略機遇,找準融入“切口”,深入推進就業高地建設和強化人力資源聚集,加快融入川渝“雙城”經濟圈。
攀枝花市發揮釩鈦資源優勢、“陽光”資源等比較優勢,在川西南、滇西北區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開放門戶建設中,大力推進區域就業高地建設。面向周邊地區擴大產業就業吸納,加快人力資源聚集,擴大城市人口規模,建成成渝地區、云南之間先進技術、技能人才、人力資源的重要集散地、中轉地,努力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獨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支點城市。
一是勞務輸入總體情況。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外地入攀居住人員25.64萬人,勞動力14.98萬人,其中在攀務工12.54萬人(含農村戶籍8.22萬人、城鎮戶籍4.32萬人)。同期,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13萬人(含市內轉移4.56萬人,外出務工2.57萬人)。全市轉移就業和外地在攀務工人員總計19.67萬人。總體看,攀枝花市勞務輸入特征明顯,外地來攀務工人數和本市外出務工人數相抵,勞務凈輸入約10萬人。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人力資源短缺影響,外地來攀務工人員10.3萬人,同比減少約2.2萬人,但勞務輸入、就業吸納的城市定位未發生變化。
二是周邊市州勞動力輸入情況。
首先是周邊市州勞動力總體情況及輸入本市情況。目前云南省麗江市總人口127萬人,其中勞動力92萬人;云南省楚雄州總人口252萬人,其中勞動力220萬人;涼山州總人口453萬人,其中勞動力401萬人;云南省昭通市總人口521萬人,其中勞動力331萬人(以上為大概數據需核實)。據攀枝花市就業系統數據顯示,外地勞動力轉移至攀枝花就業10.3萬人,其中涼山州2.60萬人、麗江市20人、楚雄州25人、昭通41人,總體占比25.2%。其中以涼山州為主要輸出地,涼山州又以會理、會東兩縣為主。鄰近云南幾個市州輸入人數極少,人力資源吸納空間大。
三是以上區域勞動力在攀枝花市的產業分布、就業形式。以上市州在農、林、牧、漁等一產業就業人數757人,在采礦、制造、建筑等二產業就業人數9905人、在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三產業就業人數15403人。其中,三產服務業吸納占絕對數量,高達59.2%;二產業相對占比較低,達38.1%;一產業最少,占比不足3%。以上市州輸入勞動力靈活就業形式14350人,占比最高達55.0%;自主就業3908人,占比14.9%;單位就業2610人,占比10.0%;個體經營5197人,占比19.9%。
四是攀枝花市在川西南、滇西北勞動力就業吸納中的總體地位。總體看,攀枝花市在川西南、滇西北地區勞動力就業吸納總量不足,北向吸納人數較多,南向吸納人數較少,并非主要勞務輸入地,尤其是對周邊云南省幾個市州吸納人數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攀枝花市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上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產業發展、薪酬待遇、綜合保障等方面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成都、昆明等省會城市因交通便利、崗位選擇多,是勞動力轉移的首選。
在國家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競相發展的大背景下,攀枝花市就業吸納也凸顯出部分短板問題。
一是交通條件不便,人員流動成本高。攀枝花市地處四川最南端,距離省會成都614公里,是全省距省會最遠的城市,位于西南橫斷山脈金沙江大裂谷腹地。成昆鐵路線運力不足,且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境內暫無高鐵通過,成昆鐵路復線僅開通至昆明段,建成高速公路2條、機場1座。總體看,對外交通便利條件不足,進出攀費用較高。
二是產業結構單一,吸納就業不充分。攀枝花是典型的工業城市,因礦而生、因鋼而興,采礦、制造業等二產業在GDP總量中比重基本在60%左右。2013年前后,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過剩產能加快實施,鋼鐵、煤炭等支柱行業持續實施減員增效。同時,企業技術革新、機器換人等因素使傳統產業對普通勞動力需求進一步放緩,務工人員出現返鄉回流現象,外來流動人口逐年減少。近年來,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迅速,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但據統計數據顯示,由于城市人口減少,三產業規模有限,吸納就業能力基本趨于飽和,甚至有剩余勞動力出現。
三是薪酬待遇不高,對外吸引力不足。2018年全市城鎮私營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9萬元,較全省城鎮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4.3萬元少了3900元,較成都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4.9萬元相比少了1萬元。攀枝花市用工市場中除技能要求高的崗位薪酬相對較高外,一般普工,例如采礦、生產加工等高強度工種月薪在3100元上下,第三產業零售、餐飲服務等工種月薪大部分則不足3000元。總體看,攀枝花市企業職工薪酬待遇較低,在周邊地區并不占優勢,對外來人員吸引力不足。
四是區域一體化政策不健全,人員流動不暢。從就業服務看,攀枝花市勞務輸入政策依據全省統一的框架制定,對外吸引勞動力資源力度不大。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失業登記、困難群體認定等基本公共服務無制度障礙,但幫扶政策享受因戶籍、身份等因素影響困難較多,有待突破。同時,周邊以上地區跨市州跨省份,戶籍管理、社會保險、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各不相同、不能互認,務工人員很難在務工城市扎下根來,成為城市新居民。
針對存在的問題,要搶抓機遇,創新思路,真抓實干,努力變劣勢為優勢,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進程中,推進就業服務高地建設,聚集勞動力資源,建設技能培訓基地,面向雙城經濟圈南向出海通道城市群,強化攀枝花市影響力,打造承接支撐點。
一是發揮地理位置優越性,促進交通大發展,為人力資源聚集奠定基礎。從成渝經濟圈區位看,攀枝花距成渝核心最遠,但距云南出海通道最近。攀枝花位于川滇交界部,南接昆明351千米,是雙城經濟圈通往華南、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最近點,為“四川南向門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攀枝花也是四川省連接珠三角、北部灣,通往東南亞、西亞及沿邊、沿海口岸的橋頭堡和四川南向融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重要門戶。攀枝花作為西部重要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和新興工業重鎮,是三省毗鄰人口集中連片地區具有集聚和輻射功能的經濟中心。基于這樣的地理位置,要大力推進交通建設發展,建設全國性、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以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目標,統籌推進航空、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建設,著力構建“區域相互連通、城市干線暢通、城鄉路網相通”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勞動力資源流動奠定基礎。
二是加快落實“兩篇文章”“三區聯動”,重點帶動二三產業發展,不斷拓展就業規模。攀枝花市作為全國重要工業基地,在全國、全省布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盡管受到工業持續下行壓力和產業轉型升級挑戰影響,但攀枝花市人均財力及城鄉居民收入、工業化率、城鎮化率等指標依然位居全省第一或第二,產業吸納就業基礎條件較好。當前,要做好“釩鈦、陽光”兩篇文章,推進“三區聯動”建設,做強釩鈦、鋼鐵主業,做優陽光康養輔業,重點推進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打造攀鋼“工業航母艦隊”積極引導民營企業承接其產業鏈,做強上下游和左右端,不斷增強民營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提升民營經濟的規模和質量。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和產業附加值不斷提升過程中,拓展就業寬度,提高薪酬待遇,讓外來務工人員有更多崗位選擇,增強攀枝花市對外吸引力。支持新經濟新業態、服務業發展,創新更加靈活的就業形態,拓展就業深度。鼓勵新經濟、新業態快速發展,比如:陽光康養、特色農業、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互聯網+”等產業及衍生行業,不斷豐富就業形態,提供更多靈活就業崗位。依托“兩城”建設、鄉村振興等戰略契機,提升交通、環境、教育、文化、等軟硬實力。落實人才新政、出臺勞動力的破常規吸引政策,擴大整體就業規模,促進人口持續流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三是牽頭構建區域一體化勞動力流動服務體系,優化政策配套,暢通勞動力流動渠道。摸清各市州勞動力、崗位供需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對接各市州,強化與川西南、滇西北城市群溝通聯系,完善以就業創業、社會保險、吸納獎補為主的政策互通、身份互認、信息共享,完善其他配套服務,消除公共服務制度障礙,建立鼓勵人員流動、人才共享的協同機制,暢通人員流動渠道。以“內穩外引”為基本原則,優化基本公共服務,鼓勵本地勞動力就近就業,吸引外地人員來攀就業。圍繞鋼鐵、釩鈦、康養等主產業建立完善人力資源產業園區,引入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高勞動力引入效率,下好“搶人大戰”先手棋。憑借技工院校、培訓機構技能人才培養優勢,打造技能培訓品牌,大力引入周邊地區生源,培訓技能型人才,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創造條件留人用人,并向成渝地區輸送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