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之一,也是語文教學重要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培養意識,充分利用古詩詞中蘊藏的審美資源,引導學生去鑒賞古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想象美,以及多樣化的風格表現出來的美,讓古詩詞教學成為一場美麗的旅行。
漢語語言極具音樂美,詩歌作為漢語言體系中寶貴的資源,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就非常注重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押韻、平仄等文學化的處理,使詩歌表現出很強的音韻美和強烈的節奏感。因此,我們要善于發掘古詩詞蘊藏的音樂美,借助傾聽的鑒賞路徑,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傾聽活動中,直觀地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從而讓學生借助傾聽,鑒賞古詩詞之美,并透過形式之美引發學生積極的創造性審美活動,讓學生從形式之美進入古詩詞的內涵之美。
如陸游的《示兒》一詩,這是一首七言古詩,詩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這首古詩表現出七言古詩共同韻律美,同時又借助音韻表現出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蘊藏著豐富的審美資源。在教學設計時,我們可以借助“傾聽”方式,開展以下審美鑒賞活動:
【發現音樂美】先播放《示兒》名家朗誦音頻,讓學生傾聽,并借助投影,介紹七言古詩的相關知識。然后,在傾聽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由朗讀,找出押韻的字,劃分該詩的節奏。學生很快找出“空”“同”“翁”等字,按照2/2/3的節拍劃分朗讀節奏。
【感受情感美】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為該詩選配一首朗讀配樂,力求表現出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
這個環節的設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環節,主要借助傾聽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詩歌押韻和節奏生成的美,并穿插古詩詞相關知識介紹,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古詩詞外在的音韻美和節奏美,為學生感受詩歌的內涵,美進行鋪墊;第二環節,借助給古詩詞配樂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該詩形式美、情感美等進行有機的整合,并借助學生音樂審美經驗進行學習遷移,從而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
朗讀是學生對故事獲得直觀認識的重要路徑,也是學生理解古詩詞,體悟語言之美、情感美的重要方式。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要靈活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品讀活動,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走進詩歌,理解詩歌的意義,進而捕捉詩歌蘊藏的美。品讀設計,要注重朗讀的形式,改變單一化朗讀形式,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此外,還要注意朗讀設計的層次性,能夠體現出思維的層次,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這首古詩,圍繞品讀活動,我們可以設計以下幾個環節的鑒賞活動:
【范讀感知美】聽名家詩歌朗讀音頻,感受范讀中抑揚頓挫的感受,思考抑揚頓挫的感覺是如何形成的?
【自讀演繹美】根據范讀音頻,結合自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進行自主朗讀,并與同桌分享你的朗讀成果。
【演讀創造美】模仿詩人身份進行表演式朗讀,在演讀過程中,適當的結合自己的形體語言,注意表情等,要求表現出詩人的情感。
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范讀,以名家音頻搭建支架,通過剖析“抑揚頓挫”效果形成,引導學生開展鑒賞美的活動,并培養學生朗讀技巧;第二個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自讀,并在同桌之間進行互動,實現學生自主性品讀,融入學生自己的思考和審美經驗;第三個環節的演讀活動,實現鑒賞美到創造美的升級。學生要完成這一學習活動,需要對詩歌潛藏的美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借助有聲語言、形體語言等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詩歌豐富的審美內涵,并為學生提供創造美的平臺。
詩歌是我國文學的高度濃縮,它語言精練,但是言簡義豐。我國學者就曾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表現詩歌豐富的審美內涵。古詩詞中蘊藏的美如何表現出來,離不開學生想象活動。想象不僅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開展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必備能力。因此,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借助想象的力量,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之翼,讓古詩詞蘊含的美得以豐富。
如《山居秋暝》一詩,圍繞學生想象,我們可以開展以下幾重審美鑒賞活動:
【美景探勝】詩歌語言非常精練,請找出寫景的詩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借助想象力,將詩歌表現的意境描述出來,并選用詞語概括詩歌意境的特點。
【詩中有“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每一句詩歌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請你從寫景的詩句中選出你最喜歡的兩句,創作兩幅圖畫,并和大家分享你的構思和創意。
這個環節,設計了兩重想象活動,第一重活動,注重從語言訓練的角度,用生動的語言去表現詩歌的意蘊美。學生不僅需要調動想象力,而且需要契合詩歌的意境,錘煉語言,從而表現詩歌之美,這種審美鑒賞活動既圍繞詩歌,又不是對詩歌的簡單復現,而是融入學生審美創造;第二重想象活動,則借助學科融合的方式,引導學生給詩歌配畫,從而將詩歌蘊藏的意境美借助繪畫語言形式表現出來,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古詩詞鑒賞和創造的興趣,并促進語文學科和美術課程學習的有機融合。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在小學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的發展,還需要借助應用和實踐,讓古詩詞的美得以延展,讓學生在多樣化語言應用和實踐活動中學會創造美。應用環節,可以是基于古詩詞的仿寫活動,也可以是古詩詞在現代語境的應用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古詩詞教學實踐,靈活地選擇適當的活動形式。
如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該詞上闕和下闕在格式上存在相似之處,在韻律方面,也注重講究押韻,而且將長句和斷句有機結合。該詞的語言結構表現出來的美,不僅帶給學生語言結構美感,而且對于提高學生遣詞造句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鑒于這首詞的審美特征,我們可以開展仿寫活動:
【結構之美】熟讀《長相思》一詞,探究詩詞結構形式上表現出來的特點,說一說這種語言結構形式具有怎樣的表現效果。
【他山之玉】學習該詞語言結構上的特點,自選表現對象,寫一句話。
這個環節的設計,第一重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古詩詞語言結構特點,讓學生感受都該詞語言結構之美,獲得美的感受,強化學生語言表達的意識;第二個環節,將古詩詞閱讀鑒賞活動與作文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去創造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實現閱讀和寫作的有機結合。
總之,古詩詞是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重要資源。作為語文教師,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意識,除了豐富學生古詩詞積淀外,更要圍繞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發展,不斷地優化古詩詞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發現古詩詞之美,品味古詩詞之美,進而在豐富的審美體驗中引發學生積極的審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