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晶晶
近年來,與國際接軌的發展趨勢對我國的人才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學科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其語言基礎教學越來越受重視,小學英語教學效果成為影響我國人才資源英語水平的關鍵因素。基于此,小學英語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英語基礎,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角色扮演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衍生和創新的教學方法之一,應得到教師的重視。
1.概念
對于角色扮演法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和教育學家的觀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總覽國內外對角色扮演法概念的眾多觀點,可將其總結為:角色扮演法本質上是一種活動。在教育教學應用的過程中,角色扮演法是一種教育活動和教育方法。角色扮演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為角色、情境、目標。教師和學生為角色扮演法的兩個重要主體,教師通過結合教材內容、故事情節等在課堂中創設一個近似真實的情境,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并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深化對教材內容或故事情節的理解和感悟,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上實現人生觀念的初步形成。情境主要為教材內容和故事內容。教材內容和故事內容是角色扮演活動開展的重要載體。目標主要指的是角色扮演法的實施要達成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如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吸引他們的課堂注意力、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等。
2.特點
(1)功能定位的教育性。教師運用角色扮演法促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幫助他們初步形成知識架構,另一方面為他們適當地延伸知識。當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遇到困難或者口語方面存在錯誤時,教師可以及時指導、糾錯,并適時融入德育。由此可見,角色扮演法具備的教育性特點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2)應用形式的靈活性。角色扮演法形式靈活多變,適用于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創設角色扮演情境,靈活應用角色扮演法,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角色扮演活動,同時使教學成果更全面。
(3)實施過程中的趣味性。角色扮演法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富有趣味性。學生在活動中是參與者,可以體驗不同角色的情感與人生,能對故事題材和教材內容產生一定程度的感悟,激發其參與學習的熱情。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法和口語表達能力,還能使他們不再懼怕學習英語,從而對英語學科包括英語口語交際增強信心和學習勇氣。
(4)活動的交互性。角色扮演法的核心是參與主體之間的交互。參與主體在同一個主題、故事情境中實現情感、語言乃至思想等多方面的碰撞,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這不僅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還是優化教學評價的重要途徑,也是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措施。
1.角色扮演活動的類型
(1)模仿型和創造型。模仿型角色扮演活動主要是指參與者以模仿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還原教材內容和相應的故事情節(孫羽西 2017)。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4 My friends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針對教材內容流暢地展開對話模式的角色扮演即可。創造型角色扮演活動多指學生通過對“劇情”的想象和再創造,在合乎故事情節原有邏輯的基礎上對原始角色進行個性化表演。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3 How many?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板書本堂課的重點句型“How many...can you see?”“I can see...”,然后鼓勵他們結合重點句型,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想表達的故事情節融入角色扮演活動。
(2)故事型。故事型角色扮演活動主要針對故事情節長、難度大的教材內容,它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口語水平要求較高,也最受他們的歡迎。雖然開展故事型角色扮演活動需要教師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活動設計,但其教育價值高于模仿型、對話型角色扮演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角色扮演活動結束后為學生滲透與故事情節相符的人生觀念,糾正他們的口語錯誤等。
(3)雙人型和多人型。雙人型和多人型角色扮演活動主要按照參與活動的人數進行劃分。教師可以結合故事情節的角色人數組織兩人或多人小組進行角色扮演。一般情況下,多人型角色扮演活動需要的故事內容劇情長、難度大。
2.角色扮演活動的設計原則
角色扮演教學活動的設計需要遵循合目的性、可操作性、高參與性三大原則。合目的性主要是指角色扮演活動的目的要與課程教學目標相符合,保證角色扮演活動一方面涵蓋豐富的知識內容,另一方面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心理需求(史智慧 2017)。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教師能夠把握整個活動環節,作好前期的活動設計方案。高參與性指的是教師要結合班級整體學生的差異情況設計角色扮演活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毫無壓力地參與其中。
基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教師摸索與創造新的教學模式,以滿足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學生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是知識的實踐者與參與者,應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凸顯他們的主體地位。另外,對于學生來說,記憶海量的詞匯、語法知識實屬難事,角色扮演法的應用有助于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印象,鞏固他們的記憶。
從教學質量的角度看,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熱情澎湃,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知識,而實際情況卻往往是學生可能在課堂上睡覺、講話、神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與預期教學目標差距較大。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并未真正地參與課堂教學。角色扮演法的應用能讓學生與教師都真正地參與其中,保持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王娟 2015)。
語言類學科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口語交際和語言應用。應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教學活動時,學生在教材內容和故事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無論參與何種類型的角色扮演活動,都能運用已學的英語知識與同學甚至教師進行交流、互動,這一過程能有效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和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成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的前提是掌握優質的故事文本,因此教師應從多種渠道搜集角色扮演素材,并將其改編為適合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文本。挖掘角色扮演素材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挖掘教材內容中提供的角色扮演素材,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綜合考量學生的英語基礎設計角色扮演活動;另一種是挖掘網絡資源,素質教育要求教師適當地為學生拓展教學內容,以實現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但應確保選定的網絡資源與教材內容、學生的英語基礎相符。
教學準備、教學設計、創設情境、組織活動、展開角色扮演、作出教學評價是角色扮演法的基本實施步驟。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英語基礎合理展開。例如,在應用角色扮演法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時,首先,教師進行教學準備,將教學重點羅列出來,如“keep—v.—保持,keep+物+形容詞;make—v.—使……變得,make+物+形容詞;clean—adj.—干凈的,整潔”,搜集與“環保”相關的網絡資源。其次,教師將與“環保”相關的網絡資源進行整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英語基礎進行篩選,并將視頻或資料信息整理成PPT,設計角色扮演活動。再次,教師在課堂初始環節播放與“環保”相關的PPT,創設角色扮演情境。然后,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學生分發垃圾箱、香蕉皮等模具,以深化他們參與角色扮演活動的體驗。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教材內容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課文朗讀,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朗讀結束后,教師提問“How to keep our city clean?”,要求學生以公益者的身份為同伴普及環保知識,開展更深層次的角色扮演活動。最后,教師進行過程評價,對學生的課程表現進行點評,對他們英語表達中的詞匯、語法等錯誤進行糾正,總結本堂課的知識點。
教師應積極地利用實物道具和非實物道具優化角色扮演情境,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更好地揣摩角色人物形象,如上文提到的發垃圾箱、香蕉皮等實物模具。又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4Then and now課堂教學中,因為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還原過去的事物,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小視頻等多媒體設備創設角色扮演情境。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可以板書重點句型,第一階段組織學生扮演教材內容中的不同角色,合作朗讀課文;第二階段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過去和現在的區別進行英語口語表達,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先播放自己過去與現在的視頻,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變化,向學生作示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將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獨特感悟通過角色扮演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教師應在遵循角色扮演活動設計原則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需求的角色扮演活動,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在過程評價和最終評價環節中尊重其個體差異,以角色扮演活動內容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向他們傳遞社會責任意識等價值觀念。此外,教師還應強化教學資源的整合,借助網絡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水平,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角色扮演活動,使其能充分參與,并樂于參與。總之,教師應在英語角色扮演教學實踐中展開進一步的探索,以帶給學生更多嶄新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