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寧世杰
(1.廣西財經學院,廣西 南寧530003;2.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541000)
感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貫穿于高等教育始終,但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狀況依舊存在,尤其是一部分受到各級單位資助的貧困大學生表現出了令人擔憂的感恩意識缺失的問題。部分受助大學生不僅不珍惜來之不易的補助款項、不感恩幫助自己的資助者,反而認為自己由于生活困難,得到補助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由此可見,當前高校感恩教育依舊存在不完善的現象,需要體系更完善、內容更具體、更具現實意義的感恩教育來指導學生成長和實踐。但感恩教育問題的成因復雜多樣,各種客觀條件相互疊加,導致這一問題的形成機理錯綜復雜,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成因、相關作用因素出發,厘清彼此之間的關系。本文立足于解構視角,聚焦受助在校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問題,通過分析問題成因,探索因素之間的關系,觀測問題的細節和總體結構,探討感恩意識缺乏的生成機理,最終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總體上講,我國已經在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對獲得補助的貧困大學生也進行了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等綜合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幫助受助大學生客觀看待受助事實,提高其感恩意識的作用。
但是,受助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現象的問題依然嚴峻。部分學生對自身貧困沒有充分認識,反而“以窮挾助”,認為自己獲得資助理所當然。更有甚者為了爭取補助,“迎合”資助辦法、“設計”貧困現狀。這些大學生煞費苦心“委曲求全”的背后既反映了他們在誠實、勤勞等思想品質上的缺失,還強化了他們認為所獲的補助是自己通過“努力”爭取而來的想法,“感恩”一說無從談起。長此以往,部分受助大學生形成“等、靠、要”,用自己的貧困現狀“要挾”補助的惡習。在這樣的不正常心態之下,受助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普通,資助方苦心孤詣的幫助反而造成了貧困學生的懶惰[1]。
《禮記》中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是改變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而要改變一個人行為必須“正其心”“誠其意”“致其知”,個體在教育中不僅要接受知識,更要從學習的態度和修養上表現出“正”與“直”。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僅僅占據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一小部分,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在課程體量上占比不高,加之形式匱乏,缺少真正能夠“正其心”“誠其意”和“致其知”的領悟式課程,高校感恩教育基本流于形式,內容空洞且目標模糊,此為大學生感恩缺失現象的教育學原因[2]。
家庭教育是進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在受助學生群體中,不少學生屬于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維持家庭生計,家中負責照養的老人很難正確認識到家風建設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形成了感恩教育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普遍局面。在家庭環境中缺乏對感恩意識教育的必要認知也同樣是造成高校受助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重要原因之一[3]。
感恩教育除了教育形式上有所要求外,還應該針對學生自身特點做出適應性調整,尤其是針對受助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時可以考慮與資助體系進行互補設計,制定必要的反饋機制。心理學經典學習理論強調個體學習行為必須基于環境所給予的反饋。要想學生能夠產生切身實感的感恩意識,高校就必須考慮如何架設合適的教育情景,讓學生從“行為—結果”的反饋循環中獲得切身反饋,進而升華為體驗可感的感恩意識。
受助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多元且廣泛,但存在一個生成機理,如下圖所示:

圖1 貧困生缺乏感恩意識生成機理示意圖
目前,我國教育資助體系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資助制度的全面發展也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些受助學生在得知資助辦法與個人貧困現實相符合,很有可能對補助的價值產生認知上的錯位。如果受助學生簡單將補助的獲得理解為只要有生活困難就能得到補助,那么結合其貧困境況就很容易產生“以難挾助”的思想,認為補助是理所應當。這是一種典型的價值認知錯位現象,要糾正這種認知上的偏差,一方面需要感恩教育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想素養,使學生明辨是非。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現實教育及生活中設置反饋機制,讓學生感悟到,資助實質是幫扶而非生活困難者應受的“標配”[4]。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在開展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應具有“破墻思維”,思考如何讓思想教育走出教室,走入學生日常生活。感恩教育可以通過設計全面立體的考評體系,對受教育者進行合理的目標指引[5];也可以思考如何有機結合“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等實訓課程,建立一個勞動技能與感恩意識培養并重的實訓課程體系,啟發學生在獲得實踐技能的同時將實踐中的所思所想逐步升華為自己的思想領悟。
家庭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養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立體補完有賴良好家庭教育氛圍的形成[6]。這需要家長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重視對子女進行感恩教育,利用現實條件關心孩子的成長以及對孩子在感恩等思想素養上提出一定要求。其次,家長要理解一個良好家庭教育氛圍的養成絕不是一蹴而就,家庭教育要走出“出現問題——批評教育”的“亡羊補牢”式教育模式,通過長期的實踐指導和思想教育起到健全學生品德素質和人格的作用,避免滯后性教育引起的惡性循環[7]。
受助學生的感恩教育要在學生正確理解資助價值的基礎上才能有效進行,要使得受助學生正確理解資助的價值就需要高校給受助學生匹配與其所獲資助相適應的反饋教育。高??赏ㄟ^無償勞動、個性能力開發、成績激勵體系等設計將“補助不是無條件的賜予”這一關鍵信息進行明確地傳達,讓受助學生一方面更加充分地理解資助的來之不易,同時也能促進受助學生發展自身特長,避免守住學生對資助產生過分依賴,早日實現促進受助學生自力更生的資助制度設計初衷[8]。
感恩教育不是簡單的思想灌輸,需要學生具有良好健全的人格基礎以及相對完善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最終使得其在感恩意識方面有所表達。學生感恩意識教育不僅僅是高校的教育責任,更是其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共同的教育責任。人們既要認識到高校學生的感恩教育“道阻且長”,也要相信在循序漸進的多方共同探索和長期努力下也終會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