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510000)
職業興趣是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社會職業興趣的研究比較多,涉及的內容也很廣泛,其中,影響比較大并且已得到人們廣泛認可的,要屬美國心理學家、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直至目前,這一理論仍然可以很好地指導高校的職業規劃工作。
根據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個體的職業興趣類型可分為六種,即社會型(S)、企業型(E)、常規型(C)、現實型(R)、研究型(I)、藝術型(A)[1]。

圖1 霍蘭德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型圖
在六角形模型圖中,六種職業興趣類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排列,構成了相鄰相對或相隔關系,成為相鄰關系的職業興趣類型間關系最密切,相隔次之,相對最遠。霍蘭德職業興趣模式圖中包含四大核心假設:首先,大部分個體可以歸為六大職業興趣類型中的一種,但也存在多種職業興趣類型同時出現在一個個體上的情況。其次,現實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環境類型,不同類型的人組成不同的環境類型。再次,人選擇環境,環境也在選擇人,人們偏向于選擇符合自身職業興趣,能發揮能力、實現價值的環境,同時職業環境也會對個體進行篩選。最后,個人行為是由個性和環境特征交互作用形成的結果。
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揭示了個體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是可預測的,并且提供了可供預測參考的模型,由此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到理論支撐作用。
1.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配套設置尚待完善
在課程設置上,有的高校沒有關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系統課程,而是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課,內容上缺乏連貫性。在部門設置上,一般是依托就業指導中心牽頭舉辦講座等方式,此類活動集中在就業季,主要目的是解決謀生層面的問題,缺乏四年連貫的指導,而且活動組織較為松散。
2.高校生涯規劃教育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高校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教師中的相當一部分教師,并未接受過系統培訓,授課方式也較為傳統,缺乏實踐鍛煉。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師本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路線為“考取學位—畢業—進入高校任職”,缺乏企業工作或自主創業經歷,經歷上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導致教授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滿足學生的多樣需求。
1.明確“職業興趣”與“興趣”的關系
由于高校學生社會經驗有限,對自身的認識仍處于探索階段,幫助大學生探索自身的職業興趣有助于其職業規劃和整體發展[2],學生在職業規劃中,經常會混淆“職業興趣”與“興趣”之間的關系。“興趣”是對某個事物的喜好,而“職業興趣”除了情緒上的傾向性之外,還強調了“責任感”“毅力”“認可度”等。在“職業興趣”領域中,個人對職業發展的認可和個人價值實現是保持“職業興趣”持續而濃厚的重要因素。
2.區分“真”興趣與“假”興趣
在職業生涯規劃實務中,學生經常誤將“喜歡”錯認為“興趣”,進而做出錯誤的職業規劃導致耽誤職業發展。有的學生錯將“情緒”當“興趣”,還有學生對某一領域的認識不足,暫時處于“感興趣”的狀況,但隨著認識的深入或經過實踐的檢驗后,卻發現該領域并非自身興趣領域,這時候會因為發現“假”興趣情況的存在,產生心理落差,甚至造成職業生涯規劃的混亂。
1.設置“校內+校外”聯動課程,引導學生形成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校內+校外”雙師雙平臺方式。在校內課堂上,教師運用多樣方式,打造趣味精品課堂,為學生傳遞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同時打造線上精品課堂,實現高校精品課程共研共享。校外課堂,可以發動學校校友資源和合作企業的力量,根據學生的不同職業生涯規劃情況,提供不同的實踐機會,以此檢驗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學生職業生涯目標認同感或及時對職業生涯規劃做出調整。
2.利用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模型及測試,幫助學生發現職業興趣
霍蘭德職業興趣模型基于對人的職業興趣類型劃分,是指導職業選擇和制定職業發展計劃的有效參考依據[3]。利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量表,引導學生了解自身屬于何種興趣類型,幫助學生對現實自我、鏡中自我和理想自我進行全面評估[4]。根據測評結果,對于環境與興趣類型相符合的學生,引導其增強職業認同感,對于環境與興趣類型存在一定差距的學生,要引導學生確立如何縮小差距的大目標,并將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定時定量完成。
1.大一:職業興趣探索期。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講座等顯性課堂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通過布置校園宣傳欄、校園活動等營造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隱性課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利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模型及測試,幫助學生更客觀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類型。
2.大二:職業興趣確定期。大學專業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即所選擇的專業未必是學生感興趣的專業,而僅是可選擇范圍內最合適的專業。面對興趣不匹配的情形,可以在明確專業與自身職業興趣關系的基礎上,將專業與職業興趣相結合,在增強專業認同感的同時培養職業興趣。
3.大三:職業興趣穩定期。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和驗證自身職業興趣,高校可以聯合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校內也可舉辦學生學術論壇、設置學生管理崗位以及多樣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沉浸體驗中深入了解理想職業方向所需條件,及時作出調整和反應,進一步完善自身職業生涯規劃。
4.大四:職業興趣成長期。通過專題講座和線上公眾號開設心靈樹洞的方法,幫助應屆畢業生緩解心理壓力,引導他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思想準備,正確認識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變動性的問題,應將個人興趣和社會需求相結合,上升為持續追求的志趣,朝著既定志趣穩健前進。
為了讓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保持持續動力,及時復盤經驗、調整方向,在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模式中設置保障機制,即通過四年一貫制自測表、成就激勵機制和設立職業規劃咨詢室等方法,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動力閉環。四年一貫職業生涯規劃自測表包括個人信息、環境分析、職業興趣分析、專業學習分析、個人特質剖析、職業生涯目標、學期目標、學期復盤和改進措施九個方面。在每個學期開學之初,學生需要填寫前七項,學期結束的時候填寫最后兩項,學院統一收集并對學生情況進行整理分析后,做出總體安排。同時設立職業生涯咨詢室,為對職業生涯困惑學生提供一個及時求助的場所,幫助學生盡快走出迷茫的困境,積極投入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要立足于興趣、升華為志趣。既要契合自我需求,又要承擔國家、社會責任。在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指導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新模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與反饋中完善。最終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明確自我需求、明晰興趣志向,提高專業認同感,將興趣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將職業興趣與自我追求相融合,助力高校培養有目標、有動力、有沖勁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