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瓊,馮玫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這一要求體現了新時期黨對于人才全面發展的重視。如何強化勞動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
為了全面了解新時期高職學校勞動教育現狀,本研究課題團隊在高職院校中開展了廣泛的調研,采用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問卷分為學生版和教師版,問卷問題涉及人口學變量、勞動觀念、勞動素養評價、本校勞動教育現狀、滿意程度、課程開設意愿等。問卷由全國范圍內52 所高校的8158 名學生和484 名教師填寫。從整體調查數據來看,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高職學生勞動素養差強人意[2]。
1.教師對課程開設態度不一
盡管82.03%的教師認為有必要開設專門課程的比例,但在針對高職勞動教育課程應如何開設這一問題上,43.49%的教師選擇了開設必修課,43.23%的教師選擇了開選修課,5.21%的教師認為不需要開課,8.07%的教師認為說不清楚。其中選擇開設必修課的比例不到一半,可以看出,教師們對于勞動教育課程的全員開設贊同度并不高。當分別以崗位和年齡層為分類變量進行進一步的交叉分析發現,不同崗位和年齡段對于課程開設的態度非常不一致:
選擇必修課占比從高到低的依次是管理崗教師、管理和教學“雙肩挑”教師、公共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分別占比54.4%、47.89%、40.20%和27.91%。專業課教師認為應開設必修課的比例低于其他類型的教師。可見,專業課教師對勞動課程重視程度相較于其他崗位的教師明顯偏低。這一結果一定程度反映了專業課教師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輕視。

表1 不同崗位教師認為應如何開設高職勞動教育課(百分比)

表2 高職生勞動素養如何(百分比)
年齡方面,認為應開設必修課的比例,50 后教師最高,占比57.58%,60-80 后教師占比均在40%-50%之間。90 后教師占比僅為20.83%,對于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呈現出一定的年齡趨勢,50 后教師對于勞動教育課程最看重,90 后教師對于勞動教育必修課的開設認可度最低。這可能是由于成長的年代不同,對于勞動重要性的理解有所差異。
2.對勞動素養認識差異
對于勞動素養,17.1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勞動素養優秀,73.3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勞動素養良好,僅9.52%的學生認為自己勞動素養薄弱。而教師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判斷大為不同,11.98%的教師認為較差。68.23%的教師認為差強人意,19.79%的教師認為令人滿意。這一方面可能是與學生的自我認知偏差有關。另一方面,差異可能來源于教師與學生對勞動素養的理解不同。
經過交叉分析發現,不同年齡層的教師之間對于學生的勞動素養也有差別。認為學生勞動素養令人滿意的比例,50后到90 后,占比分別為33.3%,20.45%,15.04%,15.87%和41.67%,可以看出90 后對于學生勞動素養的滿意度相對最高,50 后其次,70 后、80 后對于學生的勞動素養滿意度偏低。這中間明顯的差異,可能是因為不同年齡層教師對于勞動素養要求的差異,尤其是對于勞動素養的界定不同。
3.重實操輕理論

表3 課程開設意愿(百分比)
對于課程開設態度方面,贊同“開設手工興趣類公選課”的教師占比94.79%,贊同“開設家政公選課”的教師占比94.53%,而贊同“開設勞動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師比例明顯低于實操課程,僅為84.11%。而對于這幾個選項,學生的選擇比例依次為:87.45%、86.33%、72.08%。需要關注的是,學生對于理論課的興趣明顯低于實踐課程。顯而易見,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呈現出重實踐、輕理論的狀態。然而,勞動教育真正有效果,仍然需要理論指導,促進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意識。
高職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勞動素養的培育,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品格以及優秀的勞動技能[3]。結合調查研究中發現的教育現狀,勞動教育的落實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由于對勞動教育的泛化,對學生勞動素養的重視度不夠,部分教師對于勞動教育的了解不多、認識不準、投入不夠,呈現出調查報告中教師對勞動素養評價的差異。因此,全面落實勞動教育,需要提高重視程度,尤其是專業課教師的勞動教育理念。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教育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要落實勞動教育,首先需要教育主體對于勞動教育的理念進行研究、全面深入地學習,從而不斷更新教育者的理念。
1.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教育過程的重要方向,勞動教育體系建設,首先要有明確的勞動教育總體目標。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要以培養學生勞動素質為核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實現“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整體人才培養目標[4]。
2.課程體系
現階段相當一部分部分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相對薄弱,很多只停留在組織學生做清潔,整理校園等基礎的體力勞動上,勞動過程走馬觀花,缺乏系統性、指導性和教育性,難以達到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目標,因此建立符合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是加強勞動教育的關鍵。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建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1+N 課程體系。
“1”是指勞動教育的必修課程,開展勞動科學理論知識與一般勞動技能的教育,讓學生在整體上對勞動教育有所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格,對其基本的勞動技能發展進行教育。“N”則是將勞動教育融入高職教育當前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實習實訓,促進學生在知識學習與實踐鍛煉有機統一的過程中,強化他們的勞動技能,滲透勞動價值觀與勞動品格培養。將勞動教育融入職業生涯教育、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在勞動實踐鍛煉中進一步培育學生的勞動思想和勞動技能,將勞動教育與團學活動相融合,組織開展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成果展示等,在活動中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勞動技能,讓學生體會勞動的價值。
3.評價機制
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對勞動教育相關的教育、活動賦值折算學分,要求學生除課程外,達到相應的勞動素養學分。同時,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學生評定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
1.建立勞動教育工作小組
為了保證工作能穩定有序地進行,高職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主體要明確實施機構和人員,應建立勞動教育領導小組,制定并落實符合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政策、加強宣傳引導;設立教研室、配備專業勞動教育導師,加強課程設計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開展勞動教育必修課、選修課、勞動教育活動等。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配齊專職教師,加強專題培訓,提高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定期開展全員培訓,強化每位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從而提升實施勞動教育的自主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請教師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工作室等對學生的勞動技能與勞動品德進行指導,進一步優化教學隊伍。
3.勞動實踐平臺搭建
高職學校應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將已有的實習實訓場所建成相對穩定的勞動實踐基地,聘請專人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同時,為學生走向社會、校外鍛煉搭建橋梁,聯系高新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為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提供支持;與社會機構合作,為學生拓展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