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蘋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1978至1992年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轉變,萌發了早期的融資方式。這一時期電視劇行業的商業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企業贊助和貼片廣告,這是互利雙贏的一種商業融資方式,兼顧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電視臺雙方之間的無償交換(物物交換),[1];三是參與主體之間的有償交換,這三種模式代表了早期電視劇產業融資的主要特點。
在電視劇產業初成長時期(1992-1997),電視劇產業四大基本要素逐步完善,即生產化、商品化、逐利化和組織化。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標志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與此同時,文化體制改革的序幕也逐漸拉開。電視劇作為文化商品的觀念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電視劇進入市場的條件也越趨于成熟。
2003至2006年,電視劇生產“制播分離”的模式的出現為產業帶來實質性突破。[2]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規定了電視劇制作機構準入資質,放寬非公資本的進入規范了電視劇市場的發展。
在電視劇產業的新生長時期(2012-至今),電視劇的資本市場繼續擴張。隨著電視劇產業化越來越成熟,電視劇制作企業通過融資來實現資本增值的要求逐漸提上綱程。電視劇產業與資本的對接也變得越來越緊密。
傳統電視劇制作企業。電視劇制作機構有體制內和體制外之分。目前我國主要以民營電視劇制作機構為主,除此之外,網絡視頻平臺轉型過來的新型電視劇制作企業作為一種新興力量,其競爭優勢已經初顯,甚至大有超越傳統電視劇企業之勢,其平臺下原創的網劇和微電影等作品也都獲得了較好的口碑。
新媒體公司是信息時代催生出的新型力量,前途光明,不容小覷。這里所說的新媒體公司一般特特指絡視頻行業,涉及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體育賽事等文化內容產品的生產和傳播。[3]新媒體公司正是電視劇、網劇等為代表的新興力量。
新媒體公司發展至今,以騰訊、愛奇藝、優酷為代表的頭部公司脫穎而出,其母公司為其資金來源提供有力后盾,也是一大競爭優勢。
融資模式是為了滿足企業的生產經營與資本結構調整的需要,通過不同的籌資渠道,用不同的籌資方式,籌集資金的一種行為。[4]電視劇產業的市場化本質上就是電視劇知識產權的市場化經營,電視劇版權遵循市場價值規律而進行商業融資。我國電視劇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融資方式,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表1中國電視劇產業融資模式。這些融資方法為我國電視劇產業融資模式的完善提供補充。

表1 中國電視劇產業融資模式
我國電視劇產業融資發展至今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融資模式。主要包括內源融資、外源融資和無形資產融資三類。除了傳統的電視劇生產融資以外,網絡新媒體公司的融資加入產生的網劇也為電視劇融資提供新的動力。線上和線下平臺的雙融資模式,既有相同,又有異處。逐漸完善中國電視劇融資產業鏈。但是在融資的過程中其顯示出來的問題也不可忽略。根據中財網華策影視資料分析可知華策影視主要以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為主,私募等基金融資方式為輔。傳統的融資方式仍占主要地位,新型融資方式占比較小。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華策影視的發展更步履維艱,提高資金流通、周轉、投資的能力仍待提高。
電視劇產業是創意的文化產業之一,其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與工業化參照的指標都不相同,且非常依賴人才資源的投入。電視劇市場和融資相結合,這對電視劇生產從業人員綜合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各個層面都需要將電視和金融知識運用熟練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同時,投資者要有正確的認識危機意識。堅持對電視劇題材、劇本、創作及改編的整體流程掌控,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實現系統的內容創作,增強項目融資能力。
完片擔保可作為電視劇成本兜底的一種方式。目前電視劇制作機構可以嘗試將作品版權信托給信托公司,其可以以信托資產做抵押物,幫助企業完成貸款。這種方法可以保證在資金鏈出現問題時,信托公司可以降低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與門檻。
通過咨詢公司和金融機構等主體參與完善影視劇版權價值評估系統。這種方式可以保障項目融資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也能完善中國的電視劇融資模式,另外,這種方式有助于分清電視劇項目融資市場的現狀,準確了解本企業的償還能力,做好后續的資本運作提前規劃,合理控制資本結構。
中國電視劇產業融資模式仍處在發展完善階段,電視劇制作機構的資本運作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與國外發達的電視劇產業相比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電視劇產業融資方式、項目融資評估、后續電視劇產品融資開發等方面仍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就目前而言,中小微型電視劇制作公司融資模式還是以傳統融資模式為主,因此,健全我國電視劇產業市場投融資良好的市場環境,需要政府與行業協會以及受眾多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