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可見質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質疑機會,以成功調動學生主動質疑的意識。以疑啟疑、以讀引思、以議思辨、以鑒致疑,都屬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質疑的教法運用,為開發學生質疑思維,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法研究,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順利進入質疑思維情境之中。
學生習慣教師提問,設計課堂問題好像是教師的特權,一旦將課堂設疑權利放給學生,自然會給學生帶來心理沖擊。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質疑學習時,需要有多種教法選項,以疑啟疑是最為常見的教法運用。所謂以疑啟疑,是教師利用設疑問題,給學生帶來一定思維啟迪,讓學生自然進入設疑環節,確保質疑設計有更高貼合性。“學然后知不足”,讓學生主動質疑,需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學習,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度思考,才能形成更多有價值的質疑問題,為課堂學習提供更多思維切入機會。
如教學部編八年級語文上冊《藤野先生》,這篇回憶性散文內容繁雜,給閱讀帶來一定困難。為啟動學生質疑思維,教師先利用問題帶動閱讀,作者用“藤野先生”作為題目,但文章根本沒有重點描寫這個人物,為什么這樣設計呢?從情節梳理中可以發現,作者要表達自己的思想轉變,你從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來呢?展開梳理性閱讀,提出你不明白的問題,準備參與問題展示活動。學生拿到思考問題后,深入到文本中,對文本基本內涵展開疏導和歸結,逐漸形成了問題意識,并提出不少質疑性問題。如:“作者為什么要特別描寫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呢?”“作者棄醫從文,其至僅僅是因為幻燈事件嗎?”“藤野先生在文本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呢?”教師利用思考問題作為引導,讓學生順利進入深度思考情境之中。從學生具體表現中可以看出,教師教學啟迪是比較有成效的,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展開閱讀思考,其思考深度和廣度都值得肯定。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經驗之談,也是質疑的必要條件。既然多讀能夠掌握更多文本內涵,其疑問應該越來越少,其實不然,因為要展開深度學習,在多讀基礎上展開發掘性探索,其質疑會隨之產生,而且是更高視界的學習追求。以讀引思是最為快捷的學習實踐,也是學生最容易掌握的學習之道。教師要注意給出科學的引導,讓學生順利找到讀書的方法,快速進入文本核心,這樣才能形成更為強烈的質疑沖動,形成嶄新的閱讀認知起點。
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為我們詮釋了父愛的偉大,在閱讀教學時,教師發動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誦讀:這篇敘事散文語言并不華麗,但其情感真摯濃烈,具有非常強的滲透力,展開誦讀訓練,要讀出親情味,并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思考,看誰能夠提出更有價值的思考問題。學生拿到閱讀任務后,開始了個性誦讀訓練。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與學生展開直接對話,探究文本核心思想。學生經過反復誦讀,逐漸進入閱讀思考情境之中,質疑問題不斷涌現:全文四次寫作者流淚,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作者對父愛進行歌頌,但全文沒有一句直接贊美父愛的話,卻給讀者帶來更多心理觸動,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朱自清的父親做事有些婆婆媽媽的,為什么卻讓人感覺特別的溫暖呢?……教師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內容,并展開深度思考,利用誦讀機會設計質疑問題,成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從質疑問題設計情況可以看出,教師教學開展是比較成功的,能夠切準學生思維脈絡展開,將學生帶入更高視界之中。
學生閱讀學習屬于個性行為,對文本的認知也呈現個體差異性。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對學生個性閱讀追求的直觀展示。為達成更多學習共識,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思想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覺展開辯論活動,并在不斷爭辯之中提升閱讀層次。學生大多喜歡參與互動學習,教師不妨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之中產生質疑問題,為進一步探索奠定基礎。
汪曾祺的《昆明的雨》,這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抒情散文,作者運用輕松閑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了昆明雨季的愜意與美麗。在引導學生展開深度閱讀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給學生布置了討論話題:這篇散文題目是“昆明的雨”,但在文本展開后,直接寫昆明雨的內容并不多,而是寫雨季里的各種景色特點,這樣寫是不是有離題之嫌呢?學生拿到這個問題之后,快速形成了不同陣營,并展開針鋒相對的課堂辯論活動。在激辯過程中,特別是反方同學,都能夠從諸多方面做出論證。有學生說:“作者用昆明雨季植物的特點來間接表現雨的特點,這屬于間接描寫,具有更多的技巧性,值得好好學習。也有學生直接利用質疑形式展開辯論,作者寫昆明的植物是有特定范圍的,在每一段的開首,是不是有特定屬性的中心句呢?這些句子里是不是設定“雨季”為定語呢?教師為學生設計了爭辯話題,將學生閱讀思維引向深入,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和思考,利用質疑問題形式進行激辯,將閱讀教學推向深入。交流互動是最為常見的閱讀學習形式,如何調動學生思維,深度發掘學生學習潛質,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語言鑒賞是閱讀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師需要有學法指導意識,對學生鑒賞基礎和閱讀悟性有一定了解,以便為其設定鑒賞途徑,讓學生在鑒賞探索中逐漸進入文本核心,形成更豐富的內驅動力。鑒賞是深度閱讀學習形式,要求學生對鑒賞內容展開深入細致的分析解讀,需要運用多種方法進行關聯性思考,自然能夠成功觸動學生學習思維,形成嶄新的認知基礎。
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主要圍繞說明文的常識展開:梳理性閱讀文本,找出有代表性的語段,并為鑒賞設計一些思考問題,確保鑒賞活動順利推進。學生聽說要為鑒賞布設思考問題,快速行動起來。在梳理性閱讀文本時,學生主動查閱相關材料,對鑒賞問題進行設計反復推敲。在課堂展示時,很多學生的鑒賞問題設計具有很高的價值度。如:“蘇州園林是中國園林的代表,為什么要這樣說呢?”“蘇州園林的基本特點是什么呢?為什么說站在任何一個角度,眼前都能呈現一幅美景圖畫呢?”“從說明順序角度,思考這篇說明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呢?”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質疑活動,不僅能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還能培養其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自覺形成學科核心能力。
閱讀屬于學生個性學習行為,鼓勵學生展開閱讀個性追求,教師要給出針對性引導和啟迪,以激發學生閱讀主動性,讓學生自覺進入質疑學習情境,這樣才能生發無限的學習成長力量。閱讀教學啟動學生質疑思維,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從不同維度出發,利用多種手段,為學生順利進入質疑思維創造良好條件。以疑啟疑、以讀引思、以議思辨、以鑒致疑,教師創新教法應用,給學生思維提供豐富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