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成都市大邑縣人社局緊緊圍繞“穩、增、轉、送”做文章,采取以點織面的舉措,有效穩定了重點群體就業,確保了全縣就業形勢總體平穩。
穩定企業有“底氣”。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按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給予穩崗補貼,對中小微企業提高至100%,通過系統比對申報條件直接發放。目前享受返還補貼企業達1240 家。
補貼崗位有“地氣”。大力開發和新增公益性崗位、就業見習崗位等560 余個,全縣有70 余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承擔就業安置和就業見習,享受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今年受惠對象已達500 余人次。
舒緩壓力有“人氣”。執行階段性社保減、免、緩政策,減輕企業社保負擔,促成4萬多名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向園區企業回流和集聚。今年,已兌現一般企業穩崗補貼850 余萬元,穩定崗位4.98萬個,發放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180 人次共40 多萬元,穩住全縣14 余萬名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崗位基本盤。
政策入戶“扶君上馬”。開展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創業政策宣傳,鼓勵其開展各類形式的靈活創業就業,全縣形成活躍于早晚市的市場主體30 多個。
資金扶持“再送一程”。將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納入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范圍,連續兩年降低創業擔保貸款條件,將個體創業貸款上限提至20萬元,農民工創業補貼提至1萬元,小微企業保持最高300萬元的貸款額度,給予2年的全免或減半貼息支持以及貸款展期服務。近三年,幫扶農民工和大學生創辦個體工商戶或小微企業80 余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超過2000萬元,發放創業獎勵補貼140余人。
典型示范“明燈引路”。引導鼓勵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創業團隊參加國家和省市創業培訓講師、創業技能大賽。邀請有創業意愿的對象參觀創業孵化園,免費對其開展創業培訓、項目指導和導師幫帶。每年公開評選“創業之星”“創業技能之星”各10 名,以創業帶動鄉村旅游、匠人聚落和非遺文化等10 余個產業聚集,帶動新增就業崗位3000 余個。
圍繞產業發展來“培”。鼓勵培訓機構對接本地產業,廣聚師資和教學資源,依托6 個代表性行業工作室,開設智能制造、文旅文博、康養運動等10 余個新型專業。
結合個性發展來“育”。引導勞動者結合自身實際通過重點群體培訓、崗前培訓等10 余種方式提升職業技能,對培訓合格并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的分別給予1000—6000元不等的補貼或獎勵。每年助力超過1500 名農民工和大學生實現職業提升和崗位提檔。
立足社會發展來“訓”。緊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大力宣傳國家職業技能新目錄和輸入地職業需求導向,引導重點群體通過自主選擇社會培訓實現轉崗。今年拓展到50余個培訓專業,向重點群體發放職業(技術)技能補貼300 多萬元。
搭建求職平臺“找準路子”。大力開展“春風行”“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動,保障每季度有招聘專場主題,每月有就業巡回服務,持續開展“春送崗位、夏送清涼、秋送助學、冬送溫暖”行動,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重點群體的就業供需網。同時舉辦現場大型招聘10場,進鎮入村巡回招聘20 余場。
完善實名服務“開對方子”。建立鎮、村、組三級網格,實行城鄉勞動力實名制就業登記服務,全縣147 個村(社區)負責轄區內的就業失業登記,每季度動態跟蹤更新。對未就業的實施3 次崗位推薦和1 次就業跟蹤的“3+1”“一對一”實名服務,推薦成功匹配率達90%以上,就業實名動態更新達20 多萬人次,解決3000 多人次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問題。
動態推送信息“打響牌子”。做好以官網官微和服務窗口為主體、社會自媒體為補充的信息發布方式,與企業、產業園等全縣1.1萬余家用工主體建立招聘資源聯盟,與三級就業站所、行業協會、媒體平臺等300 多個服務主體建立信息發布聯盟,與本縣駐京、駐深和駐藏機構建立勞務資源聯盟,通過官網、公眾號等方式推送2000 余家企業用工崗位3萬余個,在線瀏覽求職人數超4萬人次,促進本地重點群體實現就近就業1.5萬人,轉移輸出就業17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