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都市溫江區人社局加強“校企、校地、地企”合作,持續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為增值賦能區域產業,增強技能人才與產業發展契合度,溫江區人社局對標對表,積極落實界別建議,打好職業院校與產業抱團發展“組合拳”。
“產教”結合。緊盯市場現實需求,鼓勵企業與院校合作,探索設置現代“學徒班”,突破18%匹配占比,實現專業與“三醫”需求對接、課程與職業對接、教學與生產對接,打造“學生—學徒—員工”鏈,大力培塑技能人才。
“回爐”再造。緊盯區域產業發展,深入分析區域產業升級引發的職業迭代,助推院校專業設置緊隨產業發展“調”“轉”,指導企業選送的人才通過11 所區內院校、技能大師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臺實現技能提升。
“精準”幫帶。一方面,圍繞產業鏈布局,結合市場需求,照單抓藥,促成“師生”結對;另一方面,校企聯合成立人才培養“導師庫”,采取企業提需求,企業骨干與院校“雙師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準頭”。
溫江區人社局結合城市功能定位,提高技能人才組織程度,通過深化“地企”合作助力企業提質。
儲備三張清單。定制發布2020年培訓項目“清單”;定向收集科倫、百裕、博奧等100 家重點企業需求,動態生成“定單”;聯動區內11 家職業院校、區外30 家職業(技工)院校和培訓機構,結合產業梳理“訂單”。
做實產業需求。布局區域經濟板塊,推動職業院校與園區聯結、行業聯合、企業聯盟,打造全方位合作“集群”。指導理工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申請化工檢驗等45 項“技能等級”標準,新增藥物制劑等5 大類產業急需專業,每年對口提供專業技能人才600 人以上。創建手工制作、老年健康評估等“專項能力”標準,提升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
構建培育基地。引導資本聯手、師資互用、成果共享,共建“三醫兩養”產技人才市場化培育基地,目前已建成實訓基地61 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5 個、大師工作室10 個。下半年將再建醫學檢驗、康養護理、花木編藝等4個大師工作室和1 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以及4 個市級競賽集訓基地,全方位為技能人才塑能。

上海國藥康養來溫交流大健康(康養)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溫江區人社局突破“壁壘”做強基礎,在民主監督下對標找差,聚焦“落實處、見效處”,拿出新招實招硬招,通過戰略合作,“放活”區內資源,促進互生共融。
實施“種子計劃”。目前,全區11 所職業院校僅設置與“三醫”相關專業5 大類29 項,相關技能人才占比僅28.47%。為做大做強“三醫”類技能人才基礎,重點從在校學生中組建“種子班”開展定向式培育。目前,已優選64 名應屆畢業生組建“藥明生物種子班”“羅欣制藥種子班”。
開通“空中教室”。結合區域實際,架起“校門”“廠門”互通式立交,增加培訓的靈活性、便利性,針對性聯合職業學校開通“空中教室”,及時為企業提供線上服務。經統計,疫情期間累計為通德藥業、香飄飄、成林數控等10 家企業開展線上培訓887 人。
增設“職工夜校”。與四川理工、成都中醫大等院校建立戰略合作,增設“職工夜校”,差異化為企業職工開展短期培訓。目前,為百裕藥業等64 家企業定制開展QAQC、微生物檢驗、機電設備維修等短期培訓共1506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