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雅安市漢源縣把就業工作放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首位,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把握《漢源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就業創業工作實施意見》里“1”個就業政策主線,分類制定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貧困戶、退役軍人、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N”個特殊重點群體專項服務計劃,構建漢源特色“1+N”就業政策體系,有效破解疫情對就業的嚴重影響。今年以來,城鎮新增就業1781 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07 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38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其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農民工100%就業,貧困戶家庭至少1 人實現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全部實現靈活就業。
落實3 個“一對一”構建“招聘—求職—就業”全鏈條服務體系,即企業招聘一對一、求職指導一對一、就業簽約一對一。成立企業招工服務專班,實施“一人包一企”措施,為企業提供招工用工動態服務。設立求職指導志愿服務隊,招募志愿者30 名,24 小時為城鄉求職人員提供求職意愿登記、崗位匹配推介等職業服務。組建勞動權益專家團,以單位勞動監察員和仲裁員為主、社會律師為輔,為成功招聘的企業和實現就業的求職人員提供免費的用工風險指導和勞動權益維護培訓,切實保障企業及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截至目前,已為223 家企業提供招聘服務,推送就業崗位7萬人次,開展求職指導2100 余人,提供用工保障服務5380 余次,促進1000 余人達成就業意向,幫助貧困戶就業6400 余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3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1萬余人。
打造“兩園一地”就業載體,即孵化園、產業園和見習基地,構建“見習引導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就業促成產業”的“一整套”就業引擎。全領域和全行業建立見習基地,廣泛吸納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返鄉青年見習,將創業培訓嵌入見習指導,挖掘潛在創客。提供直供式孵化服務,將潛在創客免費植入孵化園區,“牽羊式”為潛創者提供項目選擇、市場評估、創業注冊、經營管理、風險防范等全方位指導,成功將潛創者轉變為創業者。著眼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創業項目,大力落實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吸納就業獎補、穩崗補貼等政策,將就業產業化、產業規模化、規模園區化,著力建成一套完整的就業載體系統。目前,已建立就業見習基地10 個,涉及18 個行業,吸納見習60 人,挖掘潛創者20 人,建成孵化園和產業園4 個,成功孵化創業項目8000余個,累計發放就業創業補貼416.48萬元。
堅持縣、鄉、村三級“一網體系、多點監測”原則,采用“大數據+小分析”工作法,持續開展農村勞動力、貧困戶、失業人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群體的就業失業動態管理,全面掌握縣域人力資源狀況,按季開展就業形勢分析研判,做到就業實時登記、失業及時監測、援助精準施策。目前,全縣已建立監測點241 個,其中縣級1 個、鄉級30 個、村級210 個,鑄成一張堅不可摧的失業“防護網”,監測農村勞動力17萬人、貧困勞動力18607 人、失業人員457 人、高校畢業生10365 人,并通過“防護網”落實失業保險待遇310 人共計167.35萬元,失業保險補助金130 人共計23.6萬元。
強化“校企聯辦、產學雙制”機制,在培訓與就業之間畫上“互通橋”,充分將“學校與企業、培訓與就業、學業與產業”有機一體化,構建新時期技能提升就業體系,提高技能就業率,切實發揮職業培訓實效性。堅持“應培盡培、有培必就”的原則,一方面采取“培”在學校、“訓”在企業的訂單式培訓,確保培訓后就能就業;另一方面開展企業崗前培訓、師帶徒培訓、新型學徒制就業培訓,解決學習培訓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確保學以致用、用則生效。截至目前,已開展電工、焊工等各類培訓980 人,其中228 人在企業就業,727 人自謀職業,25 人自主創業,培訓就業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