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張曉敏
2014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進辦公室、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和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國發[2015]50號”《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共同對大數據如何與教育領域結合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即針對教育數據的收集建立“伴隨式收集系統”(國務院 2015)。筆者所在的課題組申報了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十三五”規劃課題“‘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的收集探究與應用”,旨在通過研究明確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收集的目的、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收集的保障、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收集與研究的內容、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收集的方式、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收集與研究的難點等,探究教師如何通過收集、研究作業質量數據來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開展教學。
首先,伴隨式作業數據收集系統收集到的信息真實、準確,不會失真。其次,伴隨式作業數據收集系統在進行信息收集時不消耗人工,效率極高,成本極低。再次,伴隨式作業數據收集系統不預設信息收集的內容和收集目的的相關性,或者說,它將所有能夠收集到的信息都設定為“相關”。因此,它能將所有數據“一網打盡”,為之后的數據分析和篩選工作奠定堅實的數據庫基礎。
1.硬件保障
作業數據是指學生個人在完成課后作業或者家庭作業時在與作業內容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賀名君 2017)。作業數據的收集依賴于智能手機、電腦和網絡。相關調查數據顯示,85%左右的初中學生擁有手機,幾乎100%的初中學生家中有電腦、手機等信息終端設備(湯梅 2019)。這為教師收集學生的作業數據提供了硬件保障。
2.政策保障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國務院2016)。2016年9月29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再次強調了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國務院2016)。
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的收集探究與應用是建立教育大數據伴隨式收集系統的具體應用,是國家在重視、促進教育和大數據領域的發展與交流的前提下提出的戰略性發展目標。
1.利用大數據為學生繪制學習“心電圖”,探究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湯梅2019)
利用相關學習軟件及一些免費網站開展個性化分層教學。在每次布置作業時,教師要首先通過軟件、網站后臺查看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相關數據,然后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作業。
2.根據數據開展全面訓練,突破重點,以點帶面
伴隨式作業數據收集系統會清晰地顯示學生對各章節、模塊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開展針對性訓練、給學生提供個別指導。
(1)全面訓練——利用平臺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組織學生進行聽、說、讀、看、寫等五個方面的綜合訓練。
(2)突破重點——選擇平臺提供的閱讀理解、完形填空及聽說考試題型,組織學生進行專項訓練,突破重點。
(3)以點帶面——即時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調整授課思路和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管理及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究。
1.制訂總目標和階段目標
目標即研究達到的目的。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收集需要點面結合、突出數據的引導性。
2.實行定期交流制度,找出伴隨式作業質量數據收集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修正
根據課題組的計劃,每學期召開三次課題組成員碰頭會,各成員匯報作業質量數據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分享自己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3.聽取專家建議,轉變研究思路
在濟寧市課題中期匯報會議上聽取了專家的建議之后,課題組決定在鞏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著重研究適合初中三個年級的作業質量數據收集方式及如何讓數據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4.固化現有成果并將成果進行再實踐
研究是為了更好地將成果服務于日常教學,并惠及更多的學校、學生。課題組根據組內成員的構成,分別在莒縣城陽第二實驗學校和臨朐縣新華中學進行英語、數學和地理學科的實踐。課題組教師重新審視、規劃作業的方式、時間節點,并通過工作群交流作業質量數據信息及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
5.總結與提升
課題組成員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做法和經驗寫個人總結,并請五蓮縣教研室專家給予指導。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沉迷于用手機、電腦玩游戲、聊天等,會嚴格控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使用電子終端完成作業存在抵觸心理。這無疑會影響學生作業質量數據的收集。為了解決以上難題,課題組成員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通過召開家長會、微信群交流等方式,向家長反饋學生的作業質量數據。通過查看孩子的作業質量數據,家長可以弄清楚孩子學習的盲點和不足,并主動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督促孩子的學習。其次,組建學生競賽小組,讓學生“比著干、賽著干”,讓每個學生都能品嘗到進步的喜悅。再次,定期組織學生討論做作業的體會和經驗。最后,打造智慧課堂,讓學生享受信息化教學成果。
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教師認識到了作業質量數據的收集與研究在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創新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也認識到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教學進行高效管理和評價的先進性和迫切性。
本課題不但解決了為什么要進行作業質量數據收集、怎樣進行數據收集及如何讓數據指導學科教學等問題,還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讓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融合在一起,使教學更直觀、形象和生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智慧課堂”實現了自動化數據監測、收集和人工智能評測,使教師從煩瑣的作業批改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教學研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教學。
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是無法精準地獲悉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通過收集作業質量數據,教師可以精準地把握學情,精準地進行教學評價。伴隨式作業數據收集系統能顯示班級學生的總體情況及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些數據信息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考依據,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輔導更精準、高效。伴隨式作業數據收集系統把學生平時作業的數據全都記錄下來,教師不再僅僅依靠單一的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這使得教學評價反饋效果更精準。
本課題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針對性,取得了以下成果:
●五蓮縣第二中學七年級、八年級和九年級學生2018—2019學年度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均位居全縣第一,且三個年級學生的英語聽力、口語測試成績連續三年位居全縣第一。
●圍繞“初三英語有效復習研究”于2017年4月在全市初三復習研討會上進行交流。
●論文《基于“興趣—知能”有效遷移的小初英語銜接教學探索與實踐》發表在《英語教師》2018年第11期。
●論文《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表在《英語周報》2018年第1期。
● 《如何根據作業數據進行英語聽說教學》2018年9月在全縣初中英語思維課堂建設及聽說教學研討會上交流。
●《伴隨式作業數據的收集探究與應用》2018年12月獲五蓮縣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盡管大數據能實時記錄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幫助教師掌握學情動態,但由于該課題領域鮮有人研究,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的研究知識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基于課題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課題組成員將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路徑和方法,優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收集作業質量數據的流程,更直接、有效地監控作業質量,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盡管課題研究已接近尾聲,但課題組成員將繼續秉持認真、嚴謹的態度,扎實地進行該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研究成果更加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