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材所選的語言素材具有時代性、文化性和文學性的特征(教育部2012)。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形成的一門語言藝術,文學可以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因此,閱讀和欣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無疑能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有比較深刻的了解。在英語教學中,文學知識的獲得和文學素養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課程目標從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向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培養具有中國情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部 2018)。但是,由于考試的壓力,一些教師只注重詞匯和句子的記憶、語法的講解、課文的背誦和默寫等,忽略了文學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機器化、模式化,結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尤其是文學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教材所選的語言素材話題涉及人際交往、文化藝術、衛生與健康、文娛與體育、世界與環境等大眾共同關心的內容,且改版后的教材中很多篇目充滿了文學性。如牛津版初中《英語》7B Unit 6的閱讀文章是根據《愛麗絲夢游仙境》小說改編的,8B Unit 4的閱讀文章是根據文學作品《格列佛游記》改編的,等等,這些文學作品充分體現了英語語言的生動性和靈活性,能幫助學生體會不同語境下英語語言的魅力。大多數文學作品的情節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勝。因為文章中的場景和人物是青春期的中學生非常熟悉的,所以他們都喜愛閱讀。學生學習這些作品時必然會接觸到文字的表達,文學作品的文化背景及其中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這些都是文學性的要求。相比于枯燥的語言學習,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讓學習充滿樂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但是,如果教師仍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將一則則生動的故事或文章上成翻譯課,那就違背了《課程標準》和教材編者的初衷。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閱讀相應級別的常見體裁的讀物,課外閱讀量應達到15萬詞(教育部2012)。這表明文學作品是初中生需要掌握的內容。文學作品的欣賞和文學素養的培養是初中生參與英語學習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中考英語試題和高考英語試題涉及普通英美文學作品和傳記的篇章很多。例如,2017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英語閱讀理解D篇是兒童文學小說Probuditi的摘錄,題目設置包括對主人公性格的欣賞;2018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考英語閱讀理解D篇是一則寓言故事;2013年江蘇省高考英語閱讀理解D篇是一篇文學評論,表達了馬克·吐溫對奴隸制的態度及其影響。這篇文章文學色彩比較強,主要是為了測試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文學素養和文化理解能力,且語言地道,運用了大量修辭手法,這要求考生具有較好的英語文化素養和閱讀理解能力??梢姡處熜枰谄綍r的英語閱讀教學中關注此類文章,并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幫助他們認識閱讀作品的意義,體驗文學作品的魅力。
文學是通過幾代人的總結、提煉和概括形成的,是語言的精髓,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體現。它不僅為讀者提供了語言和文化的新文本,而且拓寬了一個人的靈魂,為其帶來閱讀的愉悅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從文學教學的角度指導學生“慢讀”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針對初中學生曾做過一次關于文學作品閱讀的調查,調查對象是南京市一所公辦中學初二4個班的164名學生,男生95名,女生69名,收回有效問卷160份。調查發現,學生都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也都喜歡閱讀文學作品,但在實際閱讀過程中,他們很少會品味此類文章,也很少能獲得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文學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大有益處。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現有的教材來增強課堂教學的文學性,使學生體驗文字的魅力,提高文學素養。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文學篇章的美學價值和教育內涵。目前初中英語教材基本上采用單元主題語境模式,即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語境進行組織,文本呈現多元化的文化價值取向和豐富的文化主題。對于文學材料的研究,不僅要保持對文字、句子和情節的理解,還要帶領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文學作品的背景知識,增加閱讀的興趣和動力,同時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牛津版初中《英語》8B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為例,這篇文章改編自小說《格列佛游記》,短小精悍,詼諧幽默,講述了格列佛初到小人國的遭遇。教師在上Reading第一課時時采用了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分別扮演格列佛和小人國的小人,并安排了以下討論問題:
If you are Gulliver,what would you do when you find you are tied to the ground?
If you are the small people,what will you say to Gulliver?
If you are Gulliver,what will you say to the small people?
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使他們盡快融入課本,揣摩人物的性格。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欣賞文字和文學作品,從而愛上文學作品,喜愛英語。
教材中的文章最吸引學生的是其中蘊含的多姿多彩的文字。在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應避免簡單、機械的語言知識教學,而應該引導學生從內心情感體驗出發,加深他們對作品的審美體驗和文化價值取向的理解,進一步關注詞和句子的內涵和表意,賞析文字之美及其文學價值。教師應更加注重文章的文化內涵和文學性,并根據閱讀內容設計一些文學性活動(胡其林 2001),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1.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讓學生保持好奇心非常重要,因為有些文章的題材比較特別,如文學作品的改編或者散文等,抓住學生的興趣就成為重中之重。教師可以就文章題目和插圖對學生進行提問。在通常情況下,題目是文章的文眼,是對全文的高度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預測,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并引導他們積極有效地思考。
例如,牛津版初中《英語》8A Unit 3 Reading部分閱讀文本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很多學生看到這個標題會感到驚訝。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How do you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2)How long will it take you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by plane?
(3)Can you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
(4)What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will say in the passage?
這樣一來,學生就能進行深度思考。教師通過設計讀前活動,并根據學生的反應提供線索和幫助,從而使他們整體把握文章,感知文章的文學性,培養文學素養。
2.展示與作品相關的信息
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多媒體或者報刊等資料展示與作品相關的信息。例如,在講授牛津版初中《英語》7B Unit 6 Down the Rabbit Hole時,可給學生展示了《愛麗絲夢游仙境》這本書的各國家版本,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部小說會這么著名?”同時,教師根據課本插圖提問學生:“Is this rabbit like a person?Why?Is the door big enough fo the girl to go through?”這樣的提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和積極性,教學開展順利。
1.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讀者應該和作者的思想有“碰撞”(程曉堂2012)。教師應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以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掌握文本的文學特征。學生應該注意閱讀的完整性,而不僅僅是記住幾個單詞或語法點。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中寫道:“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币虼?,教師應引導學生賞析篇章,分析語言現象,順利欣賞文學作品。在牛津版初中《英語》7B Unit 6 Down the Rabbit Hole第一課時中,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If you saw such a rabbit,would you follow it like Alice did?”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然后讓學生閱讀并完成表1,通過3個but使他們體會作品的文學性戲劇沖突。

表1
2.在Reading第二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閱讀材料中的人物關系網,讓學生體會篇章中人物的變化并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以牛津版初中《英語》7B Unit 6 Down the Rabbit Hole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總結的詞匯如下:
Rabbit:strange,want to attract Alice’s attention,smart,is good at running...
Alice:curious,brave,loving,never give up,kind,patient,careful...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be,the rabbit or Alice?
通過對性格特征的分析,學生可以思考人物性格,探究文化內涵,賞析語言特有的功能等。
3.教師可以對故事進行排序,讓學生通過關鍵詞或圖片進行復述或者討論,并完成表2。

表 2:Task 1
Task 2:問題討論:How to understand down,down,down?
類似的讀中活動可以教會學生理解文學語言,讓他們感受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
既然學生閱讀后已經對作品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么讀后活動就應該鼓勵他們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或者“再創作”。
第一,采用不同的方式討論作品的主題或者作者的寫作意圖等。主題是作品的靈魂。學生可以通過精讀文字體會作者的情感或者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達到對文章的深層次理解,體味文學性。
第二,增加對文學作品的片段賞析。教師可以向學生描述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在情節發展中不斷引發他們對故事結局的好奇心,從而產生閱讀動力,培養他們對英語文學的興趣,使其產生更大的閱讀需求。以牛津版初中《英語》8B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為例,教師可以在Reading 2中選擇一些“大人國”片段供學生閱讀,以補充文學閱讀材料,從而擴展學生的思維,使其感受人物的具體形象,理解文本的主題和文化內涵。
第三,鼓勵學生進行“文本創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原著進行改編或再創作,加強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講授牛津版初中《英語》7B Unit 6 Down the Rabbit Hole Reading 1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以下活動:
When Alice jumped down the hole,she found two of her friends in the hall too.Work in groups of three and make a dialogue about the questions below:
(1)Why did you come here?
(2)How did you come to the hall?
(3)How did you feel about it?
(4)What would you do next?
(5)How did you go through the door and what interesting things did you meet?
教師可以讓學生寫讀書筆記,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可以讓他們從文本中摘錄好詞、好句,或者概括故事的大意。這些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意閱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加深對文章的深層次理解。例如,在講完牛津版初中《英語》7B Unit 6 Down the Rabbit Hole后可以布置如下作業:
1.Read Chapter 1 Down the Rabbit Hole from the story Alice in Wonderland.
2.Finish writing the story and share it with your friends.
3.Write another story about Alice’s sister’s story.
4.Find your“wonderland”in nature!
教師設計的這些文學性的語言活動不僅僅是為了煥發課堂活力,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他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痹诔踔杏⒄Z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學性,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還能拓寬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探究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精華,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