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琪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已由“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向“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英語教育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途徑、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轉變。不可否認,課堂教學一直都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渠道(辛建利2018),最好的載體是教材中的每個模塊、每個單元中的學習內容。要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教師在靈活、開放的課程體系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展開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著眼點是使課堂教學活動更有趣、更有用、更有效。在課堂教學中,“有趣”是指學生對學習內容具有想學、要學的意向,學習興趣越高,學習的內在動力越強;“有用”是指使學生感到學習內容有價值、有意義,認為所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有效”是指教師能將核心素養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并讓學生在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陳典芳2010)。如何使課堂教學活動更有趣、更有用、更有效已成為廣大英語教師共同思考的問題。下面結合課例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如何使小學英語課堂更有趣、更有用、更有效。
在新課程理念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能夠用英語做事情(教育部 2012)。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引領著整個課堂教學的方向。任何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如果采用的教學活動形式脫離了教學內容,活動目標意識不強,活動內容和策略沒有目標的聚焦性,活動就不可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合理安排這些活動,使其更好地為教學目標服務呢?所有有效的教學活動都需要教師盡可能多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充分考慮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獲得他們的關注和探究,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另外,在突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將趣味活動和有效的語言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只有活動、沒有語言的課堂“假繁榮”現象。
例如,在講授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始)第四冊Module 4 Unit 1 What are you doing?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教學目標:能聽懂、會說、會認讀單詞 noise,drink,talk;能聽、會說、會認讀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m talking to you.What is he/she doing?He’s/She’s playing with his train.”;能運用以上句型詢問對方或他人正在做什么,并回答對方或他人的詢問;能主動用英語與他人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獲得成功體驗。
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前熱身時唱前面幾個模塊學過的兩首英語歌曲I’m listening to music和Are you doing your homework?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復習舊知識,也為完成本課的語言技能目標、學習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m talking to you.What is he/she doing?He’s/She’s playing with his train.)作了鋪墊。
然后,教師還給學生布置了“Listen and guess”任務,讓學生通過聽聲音猜他人正在做什么,操練并鞏固第二個目標句型“What is he/she doing?He’s/She’s eating.”,同時學習 noise這個單詞。另外,在這堂課中,教師還設計了讓學生給他們喜歡的多拉A夢打電話的任務,使他們能夠運用本課句型“What are you doing?I’m talking to you.What’s Da Xiong doing?He’s watching TV.”。這樣,學生就能夠熟練地運用本課句型、詞匯與他人自由談論正在發生的事情,使語言情景、任務活動不僅停留在單純的句型練習上,還落實了本堂課的第三個目標,并擴展到語篇層面。最后,教師還采用情境教學、小對話練習、小組合作完成卡片游戲等,落實了本堂課的第四個目標。
新課程改革提倡創設真實、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教學環境和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語言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理想的情境創設能夠讓學生置身于一種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讓他們敢想、敢說,從而感受、運用語言,為培養創造性思維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授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始)第三冊Module 9 It’s winter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關于四季的小電影,將學生帶入四季的情境中,并用同一首曲子配唱了兩首英語歌曲,讓課堂有生動活潑的動感、豐富鮮明的色彩及立體的音響效果,使學生在音樂節奏、音韻情境中感受四季的美,并學會目標句子“It’s spring,we wear jackets.It’s summer,we wear T-shirts.”等,達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選擇恰當的活動設計,使活動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在講授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始)第四冊Module 4 Unit1 What are you doing?時,教師利用人們交流的信息差設計了玩卡片游戲:每四人一組,每一個人有兩張卡片,其中一張是人物,另一張是另一個人的活動,共8張卡片。這8張卡片中有 4 張寫著 Daming,Sam,Lingling,Amy 人名,另外4張寫著“Lingling在跳舞、Daming在唱歌、Sam在讀書、Amy在游泳”。游戲開始,其中一個學生說:“This is Sam.What’s he doing?”手持 Sam 頭像卡片的學生回答:“He’s reading books.”回答完后把卡片給對方。這個活動激發了學生開口說英語的動機,提升了他們聽的能力。
又如,在講授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始)第十冊Module 5 Unit 1 Your bag is broken時,教師設計了信息差游戲。在學生學習完課文和句型后,分給同桌兩人一張信息卡,信息卡上是所購買物品的有關信息(這些物品分別是 pencil,kite,bag,shoes)。教師分給每個小組一張上面畫著同樣物品的卡片。以風箏為例,卡片上的風箏大小、顏色各不相同,讓學生兩人合做一張poster,一個學生讀卡片上的信息,并根據提供的信息選擇風箏剪下來,另一個學生把剪下來的風箏貼上poster,并填上相關信息,最后讓其中一個學生介紹poster作品并展示出來。
以上教學活動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在第一個教學實例中,由于學生處于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學活動側重聽、說、玩;在第二個教學實例中,由于學生處于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學活動側重讀、寫、做。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考慮了活動的適洽性和可操作性,教學效果較好。
在大班教學條件下,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課堂秩序很難控制,有的學生不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完成任務,活動的難易導致學生在進行活動時遇到其他學生配合不積極或不配合的情況等。因此,要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就要重視并加強對活動的示范、組織和調控,還要考慮活動是否能帶動所有學生。為保證活動能順利進行,教師要努力做到:(1)合理安排活動時間、調控活動節奏;(2)考慮每個活動的可操作性和注意事項,活動前要提出要求。課堂僅有40分鐘,教師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上講臺表演。這樣,教師設計的活動就應有全班參與的排練式活動,有“點兵點將”或接龍操練式的個人活動,還應有同桌活動、小組活動(pair work和group work)、集體活動等。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小組內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語言的實踐和運用,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使英語課堂成為大家共同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既能擴大活動的參與面,調動每個學生參與語言活動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小組內成員互相交流、合作,實現共同提高。
例如,在講授外研版小學《英語》(一年級起始)第三冊Module 9 It’s winter時,教師設計了“給你最喜歡的季節選擇你喜歡的服飾”貼圖游戲。教師發給每四人小組一個信封,里面裝有代表四個季節和春、夏、秋、冬穿的各種服飾的圖片,要求每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的圖片,并在這張圖片上貼上自己在這個季節里最喜歡的服飾,同時用英語表達出來。教師用PPT示范:“I like summer.We wear T-shirts and trousers.What about you?”在學生做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中間巡視,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難題。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要讓每個成員在組內展示,并選出組內出色完成活動任務的成員上講臺展示作品并介紹。這樣的小組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調動學生參與語言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許多方法和技巧。要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更有用、更有趣、更有效,需要教師不斷實踐、不斷研究,使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符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理念,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提升綜合語用能力,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