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
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可謂是大行其道。中央電視臺制作與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故事里的中國》等都是近年來品質上乘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口碑和收視率雙豐收的同時,展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以上節目的“同胞兄弟”,《中國地名大會》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于2019年11月16日開播的一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由中宣部指導,民政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每周播出一期,宗旨是“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旨在以地名知識為載體,從地理、歷史、語言、民俗、文學等各個視角全方位展現中華大地的萬千風貌。前兩期節目的累計觀看量超過5700萬次,新浪微博相關話題內容閱讀量超過1.9億次,抖音APP相關話題播放量超過2億次,節目的豆瓣評分高達8.5分,無不體現了這是央視精心打造的匠心之作。本文從新聞傳播學角度研究該節目的亮點與特色,分析該節目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原因,以期對其他電視節目的創作提供參考。
顧名思義,《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主要以祖國廣袤大地上眾多地名的相關知識為載體,使觀眾朋友借由“地名”主題來領略中華大美天地,增強文化自信。一個地方的地名,或得名于發生在該地的歷史文化故事,或來源于該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或是為了紀念某位與該地關系密切的歷史名人等,都經過了長久的沉淀,具有十足的意蘊,值得我們去品味與研究。
近年來,雖然文化類綜藝節目異軍突起,但以“地名”為主題的節目無論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地方衛視都沒有推出過。因此,該節目定位為“中國首檔大型地名類文化節目”,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此外,文化類綜藝節目一般都自帶曲高和寡的氣質,但是“地名”作為家喻戶曉的名詞,也可以被看作是具有文化性的通俗符號;同時,地名文化對于觀眾來說又具有一定的接近性,能夠打破觀眾對文化類綜藝節目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在傳承歷史文化、普及文化常識的同時能夠深入百姓的生活。筆者認為,《中國地名大會》以電視節目的形態,以“地名”為節目主題,挖掘、整理、普及了我國地名的文化信息,是一次以傳統媒體為主力軍對優秀傳統地名文化進行保護的自覺行動。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傳媒行業的重塑和洗牌,5G技術的不斷推進與普及,智能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給新聞報道的形式、傳播渠道、宣傳帶來了全新的改變。無論是前期的宣傳預熱,還是節目播出后的推廣,《中國地名大會》節目都做到了媒介的多渠道共振。
在節目的籌備階段,節目組就聯合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緊扣地名文化,發起了#地名背后是家鄉#、#那些一讀就錯的地名#、#方言里的地名#、#地名里的性格#、#舌尖上的地名#等主題新媒體活動,讓中國地名文化在互動與分享的過程中得到傳播,同時也喚醒了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節目的宣傳和推廣并不局限于央視,而是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對節目進行宣傳。節目的官方抖音號“中國地名大會”擁有25萬粉絲,發布了172個作品,包括節目預告、精彩掠影、收官盤點等,大多都是專家教授對地名的權威溯源性解釋的片段。例如,對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神秘“樓蘭”的解釋,能加深人們對樓蘭古城的認識,使觀眾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增長見識。節目的官方微博賬號“中國地名大會”隨時發布節目預告、中獎名單,發布宣傳片,與觀眾進行互動,有效地提高了用戶的黏性。節目官方微博賬號在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當天推出了#考的都會、蒙的都對#話題,在節目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制作”,發布了“逢考必過”主題短視頻及表情包,這也讓更多人開始知道并愿意去主動了解《中國地名大會》節目本身。節目的微信公眾號“CCTV中國地名大會”主要用來進行節目預告,為即將播出的節目進行預熱,或是對節目中出現的一些具有相同性質的題目做總結,為大家講述這些地名的由來。
《中國地名大會》綜合利用多個傳播渠道,并根據每個平臺與渠道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抖音以短視頻為主;微博主要是與觀眾互動;微信則是圖文并茂,做好預熱宣傳。此外,《中國地名大會》還選擇騰訊旗下的K12在線教育平臺企鵝輔導作為官方合作伙伴,聯合推出地名答題的網絡賽區玩法。由此可見,《中國地名大會》節目雖然由傳統媒體制作與播出,但是由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彰顯了社群傳播、游戲營銷傳播在互聯網時代的意義,充分實現了全媒體時代多媒介、多渠道的共振效果。
根據巴倫的“社會參與論”,受眾有權直接參與大眾傳播過程。該理論認為,傳播媒介應當成為公眾的講壇,受眾有參與和使用傳播媒介的權利。在《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中,現場選手、線上答題者、特別出題人、三位文化名家共同為觀眾打造了一場豐盛的地名文化盛宴。此外,該節目能夠取得廣泛關注的重要原因是,其不僅僅實現了全民參與,還引發了觀者自發的“二次傳播”。
央視聯合騰訊企鵝輔導班推出了微信小程序“中國地名大會”,微信用戶可以在這個小程序里與現場參賽選手共同答題,在小程序網絡賽中排名較前的選手,經過綜合測評后還可以作為選手參與節目的現場錄制,在央視舞臺參與有關地名知識的巔峰對決。在線與其他網友進行頭腦風暴、在線battle的方式無疑激發了觀眾參與節目的熱情,能夠在線上線下形成學習熱潮。
文化類綜藝節目自然少不了文化名人和資深學者的參與。《中國地名大會》節目組邀請了康震、胡阿祥、葛劍雄等文化教育大家作為節目的點評嘉賓。康震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的嘉賓;胡阿祥是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葛劍雄是復旦大學教授,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可以說,他們都是中國文化史、歷史學、地理學方面的大家,是社會文化領域的標桿人物,他們能夠把與地名相關的知識講解得既準確又接地氣,保證了節目的權威性。
節目還邀請了一些特殊的參與者作為特別出題人。這些特別出題人以視頻或者來現場的方式為選手出題。例如,新疆駐村扶貧干部、人稱“辣椒書記”的賽迪艾合麥提·亞爾麥麥提,新中國第二代女飛行員——82歲的苗曉紅,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當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曾為眾多家喻戶曉的影視劇進行古琴演奏的趙家珍。這些人身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和歷史屬性,他們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講述故事,能夠吸引觀眾,使其形成對地名文化的獨特認識,激發其情感共鳴。
新媒體時代,觀眾在觀看節目后會產生“圈層擴散”的傳播效應,許多觀眾會主動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節目的“再生產”和二次傳播。“粉絲是積極挪用文本,并以不同的目的重讀文本的讀者,他們會把觀看電視的經歷轉化為一種復雜的參與式文化。”①在微博上以“中國地名大會”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會發現許多觀眾分享自己觀看節目感想的同時附上了節目截圖;在知名彈幕視頻分享網站Bilibili上,有許多觀眾自發剪輯的節目片段,例如,天津相關專題、選手孫璽濟的個人合集、康震個人合集等。這些都是觀眾在觀看節目后主動對節目進行傳播的體現。
在新舊媒體沖突、融合時期,“媒體消費者與制作者之間的界限趨于消弭,參與主體更為多元化,知識分子、草根群體和大眾文化粉絲圈層在媒體內容生產與傳播過程中變得更加積極”②。這意味著選手不再僅僅只是選手,觀眾也不再僅僅只是觀眾,他們作為參與者和觀看者的同時也可能充當著節目的傳播者。這無疑形成了一種全民參與、產生共鳴的節目效果。
邵培仁在《大眾傳媒通論》中認為,大眾媒介具有雷達、控制、教育、娛樂等四種社會功能。媒介具有教育功能,就代表著“大眾媒體就像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③。觀眾可以從大眾媒介中汲取知識與養分,還能夠影響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地名大會》就是一堂以地名為主題、多維度呈現歷史的課,循序漸進、有理有據地進行文化知識的普及,對觀眾具有極強的文化教育功能。尤其是對青少年群體來說,節目可以說是娛樂節目中的“一股清流”,能夠對處于成長中的青少年群體產生重要的影響。節目結束后,很多觀眾通過網絡渠道主動檢索并分享地名故事,同時帶火了民政部推出的“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可以說,該節目成功引領了全社會聚焦“中國地名”、聚力“地名文化”的新潮,而這種有關地名文化的學習熱潮在觀眾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如果說城市是一個歷史文化符號,那么地名就代表著一份永恒的傳承。《人民日報》點贊《中國地名大會》節目并做出評價:“該節目帶領大家重新認識地名文化,領略地名背后的歷史、生活、情感和信仰,展示了一個回望歷史、賡續傳統、思索當下、展望未來的中國,對于新時代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中國地名大會》是一場豐盛的地名文化盛宴,也是一次全民參與的愛國情懷的科普,能夠將觀眾心中對腳下土地的熱愛釋放出來,值得其他節目學習與借鑒。
注釋:
①[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M].鄭熙青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23.
②黃家圣,趙麗芳.從盜獵、狩獵到圍獵:亨利·詹金斯的參與文化理論及其實踐[J].電影評介,2019(02):60-63.
③蔣思捷.當前中國公民教育中的媒介責任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