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鈺潔
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綜藝節目不斷吸引著受眾,成為電視節目最主要的形式之一。2015年,國家廣電總局提出要求,廣播電視媒體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貼近現實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全新的電視綜藝節目。隨著央視《朗讀者》、江蘇衛視《一本好書》等電視節目的熱播,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制作逐漸探索出了一條“新主流綜藝”的道路。2019年10月,央視推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以下簡稱為《主持人大賽》)正是“新主流綜藝”的成功產物。節目播出之后廣受好評,豆瓣評分8.8分。認同是人的一種觀念記憶。通過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感,有利于國家民族的建設,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該節目將核心受眾鎖定在新生代年輕人身上,通過特殊的語言表達喚起大眾的共同記憶,在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的同時增強了國家認同感。
電視節目最主要的便是面向大眾,滿足廣大電視節目觀眾的需求,重視用戶體驗。中國大陸綜藝節目大概經歷了三次重要的升級與轉型。“主流綜藝”一直以來面向的便是大眾,制作使大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進入21世紀,受眾的需求越來越高,面對越來越多的同質化節目,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面對這一境況,加上國家廣電總局的要求,綜藝節目探索出了一條“新主流綜藝”的創作道路,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結合觀眾的喜好,不斷創新與發展。“‘新主流綜藝’在美學層面力求實現代際轉型,而在文化層面則旨在實現個體認同與國家民族認同的雙重建構,即在策略性地引導新生代年輕人個體認同的同時,積極形塑移動互聯網語境下青年一代的集體認同。”
2019年10月,中央廣播電視臺推出了《主持人大賽》,由撒貝寧主持,董卿、康輝擔任點評嘉賓,敬一丹、魯健、朱迅等擔任專業評審。經過層層選拔,全國60強聚集在這個舞臺上接受考驗。大賽第一階段分為兩個部分,3分鐘自我展示與90秒即興考核,由專業評審和400名大眾評審打分,進行對半淘汰。與上一屆主持人大賽相比,此次大賽在選擇主持內容主題方面更加考究,題材更加貼近國家和社會,從人民身邊的小事到國家之間的大事,更能起到教育啟示作用。《主持人大賽》通過參賽選手的自我講述與比賽的主題設置,在傳播中完成了集體記憶的建構,增強了受眾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在個體情感上增強了國家民族認同。
“所謂認同,無非就是某個群體或個體達到自身的同一性過程。”人們總是通過尋求思想、行為、文化上的一致性來確認自身,建設共同體。全球化進程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認同,不僅文化認同時常出現動搖,而且國家的認同與歸屬感也遇到了嚴重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各民族國家都應該采取行動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國家的凝聚力。對于如今的青年人來說,需要不斷調整個體認同與集體認同之間的關系,將個體責任貫穿于國家民族責任之中。“個體認同”強調的是個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而“集體認同”則更多強調的是所有個體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主持人大賽》作為一檔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導演通過其特殊的比賽形式,利用參賽者的講述,巧妙地與受眾達成了認同,使受眾產生了群體歸屬感。
比賽第一個階段分為兩個部分,首先由參賽選手進行3分鐘自我展示,內容自擬。隨后進行90秒即興考核,現場隨機抽題。每期12名新聞類和文藝類參賽選手進行3分鐘自我展示,新聞類選手一般選擇的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近期發生的新聞大事,而文藝類選手一般展示的是較為輕松活潑的主題。在3分鐘的講述中,第一期新聞類第二位參賽選手鄒韻以自身的記者經歷為切入點,通過快樂·羅杰斯和麥杰飛的事跡,講述了如今中國話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
該節目不僅站在如今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也立足于本國的本土國情,從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懷入手,構建集體認同。一般來說,新聞類六位選手抽到的題目都與近期的新聞實事相關。如第一期新聞類第三位選手王宇彤,她的90秒考核題目是抗戰退伍老兵觀看升旗儀式并親吻國旗。五星紅旗是我們國家的象征,通過選手的講述以及評委老師的點評,觀眾對我們國家產生了更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文藝類六位選手在90秒即興考核中,六道題目都與家鄉有關。家鄉永遠都是人們談論的亙古不變的話題。“家鄉的思念”“家鄉的味道”“家鄉的親人”,這些話題都會引起人們的鄉愁,產生對家鄉的思念,使觀眾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歸屬感。“有國才有家”,通過對家鄉的歸屬感,上升到對國家的歸屬感,最后喚起認同。《主持人大賽》通過對比賽主題的選擇和把握,從全球化時代下的大中國談論到小國小家的故事,從展現國與國之間的強強對話到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彰顯了如今中華民族的強大,從觀眾的內心深處喚起了認同感。
語言始終是我們共同體形成的重要紐帶。“在國家認同的意義上,普通話不只是漢族的語言,而實質上是聯系全國人民的‘政治和經濟語言’,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語言紐帶。”《主持人大賽》的敘事是通過參賽者的講述,來喚起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本質上是立足現在而對過去的一種重構”。現代民族國家是一個“歷史-文化”共同體。因此,集體記憶在一個民族國家的自我認同塑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大賽》采取了板塊化的結構,每一期節目都由每位選手的表演組成,再結合嘉賓的點評,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與此同時,節目還通過選手的講述,設置懸念,引起觀眾的好奇,最后點題升華主題。在此基礎上,節目組依據選手們不同的講述主題,設定了不同的敘事視角,通過內視角和外視角這兩個不同的敘事角度來講述不同的故事,從而營造集體記憶,建構國家形象。
《主持人大賽》第一階段第四期文藝類五號選手是來自新疆的依利米努爾·艾麥爾江,是中國傳媒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她在3分鐘自我展示中,以內視角切入,即敘述者和某個人物知道的一樣多,這樣利于觀眾輕松進入情節,引起共鳴。敘事者的主題為《故事》,首先她簡單介紹了一下新疆,之后引入正題:不一樣的新疆人的故事。在開始講述時,參賽選手設下懸念,觀眾并不知道小米是自己講述中的一員。在故事快結束時,敘事者以一句“我,就是‘小紅柳’中的一員”讓人頓然醒悟,原來她曾經就是故事中受過支教老師教育的小孩,讓人感動萬分。小米通過講述自身特殊的經歷,讓觀眾聽到了故事中小孩內心的聲音,從而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也彰顯出了我們國家中小人物的不平凡。在節目第一階段第一期的新聞類六號選手果欣禹的3分鐘自我展示中,她采用了外視角進行講述。外視角,就是敘述者沒有某個人物知道的多。外視角屬于間接描述,但是這樣的講述更具客觀性。她的主題是“時光博物館”探館直播。人民日報新媒體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開出了兩輛時光博物館的大篷車。相信上個世紀出生的人們都對“供銷社”非常熟悉,對于“小霸王游戲機”也并不陌生。一位中年人為了重溫曾經和父親一起打游戲的快樂,并沒有選擇VR游戲,而是來到這里重拾小霸王游戲機。這一段故事讓我們不禁回想起曾經簡單的快樂以及親情的溫暖,喚起了小時候的記憶,同時也折射出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如今國力的強盛。
在促進文化認同時,我們更多需要的是“我們感”和共同性,而不是與他者的差異性。《主持人大賽》通過參賽者的敘事和講述,潛移默化地強化了每個人的公民意識,增強了我們對于中華民族的歸屬感。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沖擊,人們的需求日益增長。當下,綜藝節目在傳播中并不像以前只在電視上播出,如今綜藝節目大都是臺網聯動、臺網同步播出。這樣不但可以利用傳統電視的傳播影響力進行播放觀看,而且也利用了現如今互聯網的快速傳播,讓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觀看,不受播出時間、地點的限制。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電視節目以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潛移默化地在觀眾內心構建起國家民族認同感。
《主持人大賽》不僅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上播出,同時也在騰訊、愛奇藝等網絡視頻平臺上播出。人們對于這一類節目的傳統刻板印象就是只有中老年人喜愛觀看。《主持人大賽》為了擺脫這一刻板印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傳播。節目開播第一期,便在微博、朋友圈掀起討論熱潮,節目組在新浪微博上有同名微博賬號,粉絲達到117萬,官微努力用制作的主持人表情包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如節目組在官方微博上持續制作發布康輝、董卿等知名主持人的表情包,打破了觀眾們對于平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央視主持人嚴肅刻板的印象。與此同時,節目還在微博上進行抽獎互動,抽送主持人的簽名照,與觀眾形成了線下互動。
除此之外,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受眾注意力不斷被打破,人們的閱讀和觀看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主持人大賽》一期節目的時長達到90分鐘,觀眾有時候對節目的觀看耐心可能并不夠。為了迎合當下觀眾的觀看特點,節目在互聯網平臺上將一期節目剪輯成數個10分鐘左右的小片段,每個片段由每位選手的表演組成。然后將這樣的小片段在視頻網站以及微博等平臺上播放宣傳,不僅節省了觀眾的時間,方便在短時間內觀看某一選手的表現,而且也使節目在互聯網平臺上得到了快速廣泛的傳播,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
“新主流綜藝”不斷發展和創新,深刻推動著當代年輕人的思想進程。綜藝節目作為電視節目最主要的一種形式,對國家民族文化認同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大賽》作為“新主流綜藝”中的一檔綜藝節目,從主題、敘事和傳播等方面進行了集體建構,以巧妙的方式進行了集體記憶的書寫與國家認同的同構,從而對國家和民族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將過去、現在、未來連接在了一起。這一類綜藝節目的熱播也對現如今我國的綜藝節目起到了一定的啟蒙作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對個體獨立的表達、思考、選擇進行表現,夯實認同基礎,從個體出發構建國家民族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