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新媒體傳播環境和全球化背景下,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為世界所認同。同時,也承擔著傳播價值觀念、提升人文精神的重要功能。紀錄片對歷史事件、現實生活和人物故事的記錄呈現,對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影像表達,成為彼此間增進了解的重要方式。對于提升中原文化軟實力,傳播河南新時期新形象意義重大。
紀錄片這種用相對靜態的方式傳達思想的傳播形式,在影視作品中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貴族。紀錄片因真實客觀地展現社會的發展變遷,而具有旁觀歷史的價值。思想性強,底蘊豐厚,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且經得起歲月之沙的磨礪,這些特點都決定了紀錄片比其他影視形式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更深遠的影響力。毫無疑問,紀錄片以真實記錄、表現歷史和現實,普及科學和文化,傳播先進思想和理念的作用,已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發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
從上述意義上講,紀錄片不僅能夠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良好形象,更能為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發揮積極作用。就河南而言,作為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中原大省,豐富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資源,以及一億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難能可貴的題材。在這片豐厚的土壤中,作為中原地區的主流媒體,河南廣播電視臺紀錄片的創作一直在路上。
從上世紀80年代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的《淮河》《中國七大古都》,到進入90年代緊扣時代脈搏受到觀眾喜愛和好評的《改革沖擊著女人》《香花沉浮記》《起訴在東京》,再到本世紀初創作規模化、題材多樣化背景下拍攝制作的10集人文紀錄片《河之南》,入圍匈牙利展播和優秀獎的《佛國兒女》,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大獎和中國紀錄片獎的《任長霞》《龍騰少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都展示了河南廣播電視臺以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為根本,以貼近人民生活為中心,以打造精品力作為重點,擔負起主流媒體的責任,用更多優秀的電視紀錄片作品承載歷史厚重、雕刻文化雋永、彰顯時代精彩、傳播中原生機的能力和水平。
2010年,原河南電視臺成立紀錄片工作室后,在開放辦臺理念和追求卓越精神的推動下,逐漸樹立了開放創新的創作思路,使紀錄片的創作表現手段日趨時尚,題材更加多樣性,拓寬了社會、人生、自然等方面的創作題材,《仰韶》《金山嶺長城》《中國書法》《姥姥》《筑夢長空》《天山忠魂》《紅旗渠》等一批優秀作品相繼問世。以2013年7月與中央電視臺共同組建中國紀錄片播出聯盟為契機,以中原經濟區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表現內容,根據開放辦臺、合力發展的思路,原河南電視臺為快提升紀錄片生產的專業能力和創作標準,通過與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以及國內一流的影視制作團隊進行聯絡、接洽,深入挖掘河南深厚的文化資源,積極聘請在全國紀錄片領域和國際紀錄片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編導、撰稿人擔任節目顧問和撰稿,《豫見新世界》《海外少林》《記住鄉愁·河南篇》等一批反映中原人文精神的紀錄片脫穎而出。這些電視作品通過國際化的表達和“河南題材”“河南制造”,堪稱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
紀錄片是一種文化追求,更是很多電視人的夢想。2017年4月,河南廣播電視臺組建成立,紀錄片創作生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呈現出河南新的文化優勢。相繼生產和正在攝制《走進蘭考》《山高水長》《太行·王屋》《中華豫劇》《黃河人家》等有影響力的紀錄片精品。
總體而言,河南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隊伍逐漸形成了以紀錄片工作室為“主力軍”,其他相關頻道為“主戰隊”,不斷加強能力建設、持續提升創作水平,積極開展紀錄片理論創新和創作務實,呈現出創作思路更加多元、生產方式更加多樣、作品內容更加時尚、管理方式更加科學的新特點。
身處媒體融合的新時代,有著優良傳統和豐富實踐的河南廣播電視臺怎么樣生產出“河南制造”“河南題材”的紀錄片力作,在出彩中原的偉大實踐展現新作為,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新時代新平臺新發展,河南亟需一批成功的紀錄片,來重塑公眾的形象認知和價值思考。這就要求紀錄片人把理想種在實踐的土壤中,從實際出發,從實踐起步,以作品說話,打造出河南紀錄片名片,承擔起傳播中原文化、展現河南魅力的重要使命。
新的思路有三點。一是培養和聚集一批有紀錄片夢想的人。紀錄片創作是一個集團作戰的藝術,要求的是“集體英雄主義”的系統競爭力,需要的不僅僅是個體隊員的獨特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各成員單位的配合提升整個團隊的綜合戰斗力。“出精品”“造團隊”,培養和聚集一批有紀錄片夢想的人,對河南紀錄片的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二是要助力河南廣播電視臺參與全國競爭。河南紀錄片要想在全國范圍內豎起標桿,就必須打造紀錄片制作和播出的高端平臺,實現制作產業的聚集,凸顯紀錄片播出的規模效應。河南紀錄片的發展,不僅有助于在全國范圍內提升河南廣播電視臺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而且通過固定播出平臺的打造,可以膨脹性地吸引公眾的關注度,吸附大量游離的流動廣告轉而投向紀錄片,這將為河南廣播電視臺參與全國競爭提供強有力支撐。三是要拍一批有分量、有意思的紀錄大片。有分量,有意思,符合現代觀眾對電視文化產品審美需求的紀錄片,具有重塑公眾形象認知價值和思考意義,能夠承擔起傳播中原文化、展現河南魅力的重要使命。
新的標準有三點。一是弘揚主流價值觀。紀錄片作為弘揚主流價值觀的一種文化載體,需要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尊重人性的自然規律,強調人性色彩和人文關懷,弘揚人性光輝,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從而引發觀者的共鳴。二是轉變生產方式。紀錄片的轉型重在生產方式的變革,要改變“自己拍”為“整合資源拍”。《舌尖上的中國》的生產方式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可以采用市場倒逼的方式,走訂單制和項目制,引入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生產紀錄片。三是融入國際市場。要進入和融入國際大市場當中,以開闊的國際化視野,拍出具有國際化通行影像語言的紀錄片。
新的目標有三點。一是拍出好選題。紀錄片之“好”,首先“好”在選題。要瞄準現代題材、熱點題材、大眾題材,盡可能站在時代前沿,緊隨時代腳步,反映主流文化。紀錄片選題要影響大眾、影響社會、影響文化,就要重視選題。二是要培育新時段。欄目和時段,是紀錄片戰略起航的基礎。為了規避當前省級衛視激烈的競爭,可以選擇較為安靜的時段給紀錄片一個呼吸的空間。三是建造新高地。紀錄片有著龐大的市場,由紀錄片所引發的產業鏈條正在拉長。要形成紀錄片的發展高地,必須高起點建立平臺。
沿著思路,根據標準,實現目標,這“三條路”不是“逐步走”,而是“齊步走”“并步走”。惟其如此,才能立足中原本土文化,完善市場運作體系,拓寬制播渠道,提升河南紀錄片的影響力,展現中原文化的新優勢。
從全球視野來看,紀錄片已經成為傳遞國家價值觀和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方式。河南廣播電視臺的紀錄片生產要從戰略角度出發,持續投入節目資源、人力資源,以精良的節目制作和一流的文化品質給觀眾帶來精神愉悅和審美享受。伴隨著國家軟實力的提升,紀錄片在文化傳播中的功能和作用已經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視。要融合多方智慧,改善文化生態,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紀錄片作品,從而提升中原文化軟實力,傳播河南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