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雪雯
人類學紀錄片在我國的起步相對較晚,直到1985年,國際影視人類學委員會主席的一次來華訪問,才將這個特殊的片種引入到國內。可以說當今的人類學紀錄片是學者和影視工作者通力合作的產物。劉湘晨導演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到諸多人類學觀察的影子,與此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人類學理論研究學者,每一部紀錄片創作的背后都有不少于一年的田野調查。回顧劉湘晨導演早期的人類學影視作品,《阿希克:最后的游吟》是他走訪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幾十位阿希克,歷時一年三個多月拍攝完成的。1996年的《太陽部族》是導演深入帕米爾高原東部邊緣長達七個月完成拍攝的。2015年,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西北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劉湘晨導演與天山深處巴音布魯克蒙古人生活了將近九個月,創作了其民族志影片的又一力作——《祖魯》。影片中展現了古老的巴音布魯克的生活形態和文化信息。本文意在探討紀錄片《祖魯》中的民俗文化表達。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劉湘晨作為一名常年游走在我國地理最邊緣的紀錄片導演,其拍攝對象的選擇主要聚焦于生活在我國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紀錄片《祖魯》則是導演對天山深處巴音布魯克蒙古人最深切的觀照。
祖魯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的圓寂之日。為此,巴音布魯克蒙古人都會點燈祈福寓意長壽滿歲。紀錄片《祖魯》中,導演用其獨到的人類學眼光選擇被暴風雪隔絕的在天山深處的“一家人”作為拍攝對象,尤其關注邊緣人群的差異性。邊緣人群本身的差異性導致其與主流傳統有著更加明顯的存在感,而傳統共性向我們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探索領域,對人類學的參照價值也有著更為廣泛的意義。
追溯導演之前拍攝的影視作品,《大河沿》《太陽部族》無一不是將鏡頭聚焦于邊緣深處的古老部落。《大河沿》講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一戶維吾爾族家庭的故事。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淳樸的部落與生活在日新月異的大城市里的人群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差異中生存著的勞動人民會面臨什么樣的命運和挑戰?劉湘晨導演試圖用鏡頭向觀者傳遞出一份人性的關懷。時代在變革,時代的變革同樣會對那里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就是這樣充斥著矛盾、變革且制約著人物命運的內容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最深刻的探討。
在紀錄片《祖魯》中可以看到人類不同的生活樣式。片中記錄的這一家人,遠離寺廟,交通通訊閉塞,節日里也并無喇嘛主持。而正是這樣一種邊緣的生活流讓觀者更加專注的是信眾本身,而他們所表述的反而會更加突出蒙古族最原始難得的節日狀態。例如他們的節日禱告詞十分豐富,父女倆禱告念經,講述學經的過程。對這一部分的處理并不是通過采訪或者解說的方式,而是導演用第一主訴的手段向觀眾展示出自然的生活流記錄,表現出更加真實的現場感。把蒙古族人對佛教的接受狀態以及佛教對其產生的巨大影響都更加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四周雪山環抱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劉湘晨導演的鏡頭從未停止過腳步。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學家們得以對弱勢邊緣群體給予更深程度的關懷和記錄,在歷經艱辛的田野工作之后,人類學影視工作者們把專注的理念和方法系統地融合進藝術的創作中,更加關注人物內心世界的解讀以及影片背后文化價值的細致描繪。因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文化沉淀都值得被認同和尊重。
近年來,在我國快速改革和建設的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積極弘揚我國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隨著我國民俗文化受到重視和關注,優秀的影視工作者們也在貢獻自己的力量,國內不斷涌現出一批以記錄我國民俗文化的影像形式為訴求的紀錄片導演,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也登陸院線與觀眾見面。最為熟知的有《我在故宮修文物》《喜馬拉雅天梯》等。英國BBC播出的《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表現出我國各地新春佳節的風俗習慣和民間小吃,向海外的觀眾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受到海外觀眾的熱烈追捧。
劉湘晨導演把紀錄片創作和民俗文化的弘揚做了巧妙的融合。在《祖魯》這部片子的創作過程中,導演十分注重傳統節日氣氛的呈現過程,將巴音布魯克蒙古人的“祖魯節”劃分為“節日前”“節日中”“節日后”三個部分進行呈現,每一個部分都做了完整的記錄。這樣的呈現方式無疑會增加整個節日表達的厚度,從而獲得更高的受眾文化認同。在民俗文化呈現方面,《祖魯》這部片子也在追求更有高度的“儀式化”的呈現,包括日常節日中的儀式感和巴音布魯克蒙古人對宗教信仰的儀式感表達。
在紀錄片《祖魯》中籌備節日前的兩性分工是非常明確的,這也是導演對特殊民俗的細節捕捉。在這個民族中,女性占據很高的地位。在片中有一段巴音布魯克蒙古人日常敬茶的段落被完整記錄。年輕的女士在接過奶茶時不能一人獨飲,而是要先把手中的奶茶敬獻給家中的女主人,待女主人喝完之后,年輕的女士才可享用。這種看似日常普通的敬茶儀式背后所蘊含的特殊民俗早已根深蒂固地建構在整個民族的文化系統中。
海拔3200米的巴音布魯克大草原,天山地帶綠草茵茵,草木豐茂。劉湘晨導演及其創作團隊,歷時一年,與天山深處的這家人一起過游牧生活。紀錄片《祖魯》中,青壯小伙子們在山間砍伐樹木,導演悉心發現巴音布魯克蒙古人砍伐的都是軀干筆直漂亮的死樹。這些看似普通的行為背后導演欲在表現的是該民族的特殊民俗文化——對“火神”的崇敬、信仰。“祖魯節”的前一天,婦女們一起做酥油燈臺,節日當天敬神的火把必須在室外點燃。導演運用不同的聲音和景別,生動地表達了特殊宗教文化的儀式感,同時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劉湘晨導演曾經說過:“紀錄片《祖魯》并不是以故事性的描述為最終主訴,著重關注的也并非是劇情的設置。”導演最終要體現的是民俗文化的完善傳達,這也是影視人類學作品傳播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
我國的文化人類學紀錄片起步相對較晚,在早期的構思創作中,表現手法都比較單一,技術手段也相對落后,通常采用的都是“畫面配解說詞”的形式。直到后來,影視工作者們開始利用鏡頭盡可能地客觀記錄拍攝對象的真情實感,營造出更加貼合當時事件的現場感。在眾多影視人類學工作者創作紀錄片的過程中,都要對其拍攝對象做嚴格的田野調查工作,針對不同少數民族的具體情況進行長時間、全方位的記錄,對拍攝事件背后的文化表達進行摸底式調查與深度掃描。劉湘晨導演在拍攝《祖魯》這部片子時,與其創作團隊在大雪封山后的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活兩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導演不僅僅是要記錄祖魯節的全貌,而且要通過日常的相處了解巴音布魯克草原蒙古人的生活習慣、民族信仰、節日習俗、民間藝術等。
在接觸影視人類學作品之前,我們通常會用旁觀者的眼光來觀察和解讀拍攝對象,表現出的內容往往單薄膚淺。而人類學紀錄片的拍攝則完全不同,由于整個創作周期很長,創作過程也必須有人類學專家參與。在創作前期就經過了大量的田野工作考察。因此,在拍攝角度的選取和設置上也完全不同于普通紀錄片。人類學紀錄片的觀察要求往往更加貼合拍攝對象,運用體驗視角去表達寓意。例如在整個節日的籌備過程中,導演的鏡頭分別關注于在房間里忙活做酥油燈的女人們和在山上忙碌砍柴的男人們,導演對于拍攝者的生活是在全程體驗中進行的。在祖魯節中,男人和女人承擔著不同的角色,這樣明確的兩性分工也是人類學觀察的獨到之處。少年在家中向母親講述沒有房子娶不到心愛的姑娘的苦楚,導演看似常規平淡的記錄背后實則在映射人物所處的時代歷史語境。
在劉湘晨導演的鏡頭中,我們往往能看到日常瑣事的簡單記錄,但是導演最在意的則是細節表達對觀眾的心靈震動,而隨之產生的共鳴互通往往會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劉湘晨導演曾經說過,他的想法是為新疆不同海拔帶上的民族拍攝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影視作品。在紀錄片《祖魯》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導演不僅僅在表達天山深處巴音布魯克蒙古人的家庭生活,而且在向我們反映家庭成員宗教信仰以及他們信仰背后的文化心理表達。這樣對民俗文化的深描,必定會獲得更多受眾的文化認同。新疆是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集聚地,導演用每一個鏡頭表達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價值,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與融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具有非常寶貴的傳播價值。民俗文化依附著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在發揚和傳承民俗文化時,需要承載特定的媒介才能使其有效傳播。一批批優秀的影像工作者們,通過拍攝一部部制作精良的紀錄片作品,最大程度地實現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