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佳 丁新潔
當今時代,新媒體在各類熱點事件的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多種方式參與公共事件傳播過程,借助平臺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以極度自由的形態實現網狀傳播。也正是這一特點,為謠言傳播插上了翅膀,拓寬了傳播途徑。新媒體時代為大眾帶來巨大信息量,但這也不能改變大眾對信息的渴望。一條信息通過“人傳人、群傳群”的方式,形成裂變式傳播。在短時間內廣泛到達受眾處,范圍之廣不可小覷。據YouTube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一條吹風機呼出的“熱風”能夠殺死新冠病毒的視頻,一經上傳便收獲了幾萬的點擊率。各地不少民眾都相信了視頻內容,并利用吹風機和干手器進行新冠肺炎的預防和治療活動。
新媒體時代實時發布功能強大,不論是與受眾密切相關的朋友圈,還是高關注度的公眾號,這些平臺都通過快節奏、高頻率的輸出方式發布著各類信息。例如,1月21日,家住中衛市沙坡頭區的劉某向胡某散布“吳忠因新冠肺炎疫情已死亡3人”的信息,后胡某轉發至微信群聊中,隨后信息瞬間被廣泛擴散。幾天后,官方媒體證實該信息為謠言。而劉某及胡某也因散布謠言故意擾亂公共秩序而受到懲罰,與此同時,新一輪的謠言又再次傳播開來。
新媒體時代快速聚合網民,而網民的高度參與,可以讓易沉迷于娛樂、通俗化的信息世界中的受眾,通過自己的強、弱聯系進行有效傳播。謠言在短時間內擴散到整個社會,同時官方媒體和專業機構的及時辟謠也使謠言失效的時間隨之到來,結束了短暫的傳播周期。
網站傳播的另一特點是特定傳播主體的單一性與高控制權,謠言傳播更是如此。謠言制造者將信息發布后,受眾只能進行瀏覽、評論。這使新媒體平臺的謠言傳播擁有了單一更改信息的內容本體。同時,網站的管理者和制造者還可以對評論留言進行篩選、屏蔽和刪除等操作。當謠言搭上新媒體的順風車,控制權就至關重要,傳播信息管理者的敏銳洞察力和辨別能力對于謠言傳播起著關鍵性控制作用,一旦把關人失位,謠言的控制就更加困難,這便是傳播主體的控制性。
根據奧爾波特提出的公式,謠言的流通量=與問題的關聯度×社會成員的不安感×環境的不確定性(R=I×A×U)。而此次疫情的爆發威脅著全世界人民的健康狀況,乃至于生命安全,對任何群體和階層都是高涉及度的問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病例數量的累積,不安的情緒也必然在普通群眾中傳遞,謠言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被制造和傳播。
1.信息發布門檻降低,媒體素質良莠不齊
UGC伴隨著以提倡個性化為主要特點的Web2.0概念興起,在這個時代,每個用戶都可以自主生成內容。互聯網不再由固定的一部分人進行信息發布和補充,而是將權利擴展到了每個用戶手中。每個用戶既是傳播者,也是接受者,信息發布的門檻大幅降低。但由于專業媒體、自媒體素質良莠不齊,為了搶占先機、蹭熱度吸引關注,致使大量假新聞和謠言出現與傳播。
此次疫情作為全球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地媒體的密切關注。為了搶發最新消息,時間壓力往往使媒體沒有充足時間去調查消息來源的可靠性,以及審核新聞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與新媒體時代傳播的實時、全時性產生矛盾。此外,由于此次疫情涉及醫藥等專業領域較廣,多數媒體人缺乏相關知識儲備,同時自媒體還面臨專業素養欠缺等問題。因此,媒體在此次事件中在信息鑒別方面能力有限,導致虛假或僅反映階段性事實、偏離真相的新聞出現。
如2月5日某財經媒體發布消息稱:“李蘭娟院士團隊宣布,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隨后便有網友稱:“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是杭州華卓信息科技等機構的研究成果,董事長為鄭杰,是李蘭娟院士的兒子,因此李蘭娟院士在該事件中或涉及利益輸送。此消息引起了廣大民眾的熱議,而后經核實,阿比多爾并非新藥,而是前蘇聯藥物化學研究中心研制的抗病毒新藥,1993年在俄羅斯首次上市,官方媒體也進行了辟謠。
2.把關人角色弱化,自我把關效果不明
“把關人”最早由庫爾特·盧因提出,指的是在傳播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過濾與加工的人,不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無法進入大眾視野。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氛圍變得愈發寬松,傳統媒介把關人地位受到嚴重挑戰,不再擁有控制信息傳播的特權。而越來越多的新媒體依托網絡這一“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動媒介涌現,使各傳播平臺的把關難度增加。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寬度難以控制,把關人往往還未來得及及時反應,而假消息和謠言已經擴散,造成把關延時。此外,UGC模式下使得把關人這一角色泛化,大量的自媒體成為了自己的把關人。如此自我監督的形式嚴重影響了把關效果,并不能有效抑制假新聞和謠言的出現。
1.群體暗示與感染機制
面對全國疫情產生的結構性壓力,非常態的群體行為經常發生。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書中所說,群體的普遍特征是極易受人暗示。一點點的提示,通過社交圈子和網絡媒體不斷相互傳播。在“人人都是媒體”的背景下,消息來源廣泛,傳播層次較多,很快便將謠言傳播為一個既定的事實。焦慮、憤怒等極化情緒在暗示機制的作用下,以異常快的速度對其他群體成員進行感染,并引發整個群體的非理性活動①。
其實,從古至今群體極化現象一直普遍存在。早有弘歷年間震動朝野的叫魂案,在嚴重的反清復明叛亂和熱河的動亂影響下,從朝野到百姓本就提心吊膽。在此背景下,一種名為“叫魂”的巫術謠言蔓延開來。據稱,“術士們通過做法與受害者的名字、毛發或衣物便可是此人患病、死亡。并偷取他的精氣,為自己服務。”此番謠言不僅引發各地官府的大規模清剿活動,更使百姓整日疑神疑鬼,情緒失控。“叫魂黨”的惡名蔓延至和尚、道士和乞丐等眾多群體的身上②。
而在新媒體被廣泛使用的今天,謠言所引發的恐慌更加迅速和廣泛。自疫情爆發以來,隨著疫情不斷變化,各媒體平臺上各種謠言甚囂塵上。“武漢斷網”“膠州新增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超2萬人”“四川高速封路”等消息頻繁在朋友圈、微博中傳播,加劇了相關地區人民的恐慌。而后隨著相關官方媒體和政府的及時反應,這些消息最終也都被證實為謠言,得到良好的控制。
2.第三人效果
謠言除了會激化群眾產生極化情緒外,還會引發搶購等群體非理性行為。如網民烏龍雙黃連事件,起源于1月31日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在微博上發布的“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隨后,網上便開始流傳中科院專家建議用雙黃連治療新冠病毒的文件截圖。一時間,全國各地都出現市民深夜排長隊購買雙黃連的現象。消息發出五分鐘后藥店、淘寶、京東等平臺的雙黃連都顯示缺貨,直至2月1日人民日報再次發博辟謠才得以緩解。
這種現象可以用戴維森的“第三人效果”理論來解釋。群眾普遍認為自己要比他人更加理性且有主見,因此媒介信息(尤其是負面信息)對其他人的影響要大于對自己的影響。因此當群眾看到“雙黃連可以治療新冠病毒”的消息時,會預判他人定會作出搶購等反應行為。為了不使自己處于被動地位,即使自己和家人沒有患病也要加入到搶購行列中,這也是“多元無知”所產生的后果。
政府監管機構并不缺失,但需要落實到平臺運營的管理者和自媒體個人。若想從源頭扼制謠言傳播,就需要制定盡可能詳細的法律法規,細化大體框架下的規定,讓法律法規有實質性的操作空間。雖然謠言的發布者有意隱匿自身,但可通過技術性手段或者信息審核機制加以控制。同時完善信息舉報機制,讓大眾可以隨時舉報虛假信息。當下,實名制注冊賬號的辦法廣泛應用在各大互聯網金融、娛樂等平臺,再將違反互聯網紀律的懲罰條例與個人誠信檔案掛鉤,這對于互聯網平臺信息管理十分有益且高效,也是現階段可以推廣的管理辦法。
首先,傳統官方媒體應積極迎合新媒體潮流,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賬號,盡快對不實信息、新聞作出回復。同時,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威性和專業性進行相關知識的提前普及,盡量縮小普通民眾在疫情相關方面的知識鴻溝。其次,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自媒體也應在發文前從更客觀、理性的角度仔細判斷消息來源的真實、可靠性,不可為了短期的閱讀量而放棄身為媒體人的職業道德。同時,自媒體還應發揮自身在熱度、時間、靈活性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傳播正能量。
在突發或重大災難面前,作為意見領袖、明星以及其他公眾人物應該提高社會責任感,發揮個人影響力,積極轉發官方媒體科普知識、辟謠聲明等,正確引導粉絲。普通群眾也應該通過新聞、講座等自覺學習健康類知識,提升自身健康理念、網絡素質和信息鑒別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特別是對于在這方面相對弱勢的高齡人群,理解能力有限且獲得信息渠道較少。年輕人應該發揮帶頭作用,主動為他們進行知識的普及和講解。
雖然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豐富了用戶的各方面體驗,但信息裂變式傳播、把關人角色的弱化等變化趨勢也使謠言的治理面臨更大挑戰。如何在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本身的傳播和資源整合優勢的同時,使信息把關落到實處,有效過濾虛假信息,維護和諧的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政府、媒體及個人都需要深度探討的問題。
注釋:
①[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
②[美]孔飛力.叫魂[M].陳兼,劉昶 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