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6)
校友是指曾在同一所學校學習或工作過的師生員工及接受過名譽學位、榮譽職銜的社會人士。母校與校友是一個對應的概念,如果某人是校友,曾經學習或工作過的學校就是他的母校。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以及城市對高端人才、先進技術和項目資本的渴求,中西部城市率先提出了發展校友經濟。校友經濟的概念逐步從高校校友范疇擴展到城市校友經濟范疇。校友經濟從內涵、外延、表現形式、發揮作用等方面發生了極大變化。張靜將“新時代校友經濟”最新定義為: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校友與母校及與所在城市的情感為紐帶,以校友資智回歸為著力點,促使“城市+母校+校友”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讓校友創富得利、讓母校榮光得名、讓城市發展復興,實現三者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共贏的經濟活動。張靜(2018)[1]對“新時代校友經濟”的定義側重于政府角度。
20 世紀50 年代初,三螺旋理論在生物學領域被提出來。該理論用來闡述基因、組織和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隨著理論的發展,到1995 年,美國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威茲拓展了三螺旋理論的外延,用來剖析和解釋政府、產業和大學三者之間的關系。羅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對此概念又進行了發展,提出了該模型的理論系統,即著名的官、產、學三螺旋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三螺旋理論的三個核心組成部分政府、產業和大學,它們順應市場需求,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既相互聯結、作用又釋放和激發新的能量,從而推動城市經濟螺旋上升。
三螺旋理論的內涵和目標在于解析大學、企業和政府的關系,探索大學、企業和政府的連接通道,尋求三者之間的合作方式,從而形成長效、可持續的運行機制。大學、企業和政府三方在保持自己原有作用的同時在創新發展過程中相互聯系、交叉融合、相互作用。大學、企業和政府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成為螺旋動態體系中的主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三者通過建立互聯互惠的創新聯動模式將運行機制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目標導向不同的大學、企業和政府實現有機融合并形成合力,創造出“1+1+1>3”的新價值。
筆者深入分析研究校友經濟理論從概念提出、理念提升到實踐運行的過程,依據政府、高校、企業三螺旋理論,將新時代校友經濟定義為:新時代校友經濟是指在產教融合和產城融合背景下,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為主體、校友為主力共同參與的“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經濟生態圈行為。在此定義中,校友代表的是產業和企業,這也是城市發展校友經濟中更多關注的校友群體-企業家校友。
從2017 年開始,校友經濟進入城市發展的脈搏,成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強有力的驅動、改革發展的最強力量。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把經濟發展和城市校友經濟發展相融合,一系列的校友經濟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本文將對城市發展校友經濟模式、具體做法及取得的成效進行比較分析。
據教育部公開信息披露,湖北省共有普通高校129 所,成人高校14 所。其中武漢高校86 所,占比60%以上,在校大學生逾百萬人,每年高校畢業生30余萬人。武漢從2017 年1 月開始宣傳打造“武漢校友”概念,3 月成立了招才引智工作領導小組,5 月成立了在漢高校校友總會聯盟。該聯盟的職責是進一步促進和加強武漢高校校友工作的指導、組織、協調和聯絡等工作,發揮聯系武漢校友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做好武漢高校校友工作的聯絡、協調和統籌工作。為更好地保障計劃的有效落實,武漢市又印發了指導性文件《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實施方案》來加強具體的指導。該方案主要從校友情系武漢、光耀武漢、立業武漢和校友總會服務四個方面來全面、系統地給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具體的落實計劃,大力促進校友工作在武漢高校的開展。
武漢市先后舉辦校友專場招商引資活動20 多場,招引項目600 余項,招引資金超2 萬億元。作為最早實施校友經濟且取得招商引資成果顯著的城市,武漢市發展校友經濟的模式很值得深入研究、剖析和思考。武漢發展校友經濟取得較大成果源于頂層設計理念超前,思路清晰,制度明確,機制創新,推進有力,政策配套齊全,以活動打造品牌,以內容和服務促成果。
據教育部公開信息披露,陜西省共有普通高校93 所,其中成人高校15 所。其中西安高校63 所,占比60%以上,在校大學生已經超過120 萬人,每年畢業大學生超過30 萬人。
自國家2013 年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西安,作為路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為搶抓發展新機遇,實現西安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來的奮斗目標,西安市政府提出了感召校友回歸的重要舉措。為了促進計劃落實,西安成立了投資促進委員會和招才引智委員會,并成立了西安高校校友總會。西安市政府出臺了六條措施來支持高校成為西安的智庫和科研新引擎;濃厚高校大學生的母校情結和西安情結,激發和引導大學生留在西安、建設西安;感召和激勵高校校友回到西安,匯聚海內外高端人才,將優質人才資源轉化為創新發展生產力,推動高端技術和創業資本向西安聚攏,凝聚發展新合力。通過舉辦“夢回長安-百萬校友回歸”活動,充分發揮西安高校人才優勢推進創新創業,充分發揮大學科技資源優勢促進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各高校校友資源促進校友(資金)經濟回歸。
西安市已舉辦專場招商引資活動10 余場,招引資金逾2 萬億元。下一步,西安將學習硅谷、硅巷、硅灘創業模式,打造大西安“大學之城”示范區、“創業之城”示范區、“最優之城”示范區。
據教育部公開信息披露,四川省共有普通高校109 所,成人高校17 所。其中成都高校占比50%以上,在校大學生70 余萬人,每年畢業大學生20 余萬人。
2017 年9 月,成都市為大力發展“校友經濟”,醞釀出臺了“蓉歸故里”計劃。蓉是成都的簡稱,又是與榮同音,口號的情感感召十分到位。計劃中指出只要是在成都生活、工作、學習過的人,都是活動的受邀對象,都是城市建設的支持者、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與武漢和西安的校友經濟推廣模式相比,成都“蓉歸故里”計劃的參與范圍進一步擴大了。但高校依舊是校友經濟發展和實施的第一線和“主戰場”。
2017 年9 月29 日,成都市政府和電子科技大學共同決定將每年9 月29 日確定為“電子科大日”,雙方聯合舉辦“‘蓉’歸故里·電子科大日”活動,來自國內外40 多個地區的500 余名電子科大校友企業家齊聚蓉城,多個校友企業分別與成都區(市)縣簽約,簽約總額達2 720 億元。以此為標志,成都與在蓉高校共建城市、高校、校友“命運共同體”。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全國2 956 所高校中,約有1%的高校緊跟社會動態發展,在創新校友工作方式方法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其他高校的校友工作還處于淺層成長階段。因此城市校友經濟的推動和發展也因為地方高校校友意識不夠到位、校友工作基礎不夠扎實、校友文化氛圍不夠濃郁、校友活動開展不夠深入而成果甚微。通過比較分析武漢、西安、成都、南京、上海、沈陽等城市發展校友經濟的模式和成效,筆者認為城市發展校友經濟應注意以下策略。
高校擁有各類資源,而校友資源作為其中的一種資源,有著其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它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校友資源對支持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傳播學校辦學聲譽、加強學校人才培養、體現學校履行辦學職能,以及促進學校與校友合作共贏,校友事業與城市發展的同頻共振有著深刻的影響。如果把母校比作工廠的話,校友就是工廠的產品。校友是高校的輸出產品,同時也是城市的發展建設者、財富創造者。高校是孕育和培養校友資源的搖籃。在培養過程中,濃厚的校友文化浸潤著每一位校友,讓他們心系母校、熱愛母校,對母校有著濃厚的情感。而就讀的城市,作為第二故鄉,也是校友們情感寄托和掛念的對象。培育校友資源是一個漫長的、可持續性的過程,因此校友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長期運行、持久循環、日漸成效且不斷促進的過程。對于高校來說,校友服務應該從招生宣傳時就開始,將校友資源融入到招生宣傳過程中。而高校在校友在校培養、實習畢業、就業創業環節做好服務,在人生和事業發展上給予關懷,與校友保持聯系、助力其成長,校友必然會反饋母校和助力城市發展。校友是學校建設最為可靠的支撐后盾,是城市發展最具活力的人才力量。發展校友經濟,應注重打造城市-產業-高校-校友經濟共同體,實現校友從感情回報到資金智力回報到公共關系、信息、智力、人脈、物質等綜合回報。應充分發揮政府整合資源、政策保障作用,高校人才聯絡、科技支撐作用,校友創業主體、發展引擎作用,將校友經濟助推城市經濟社會建設工作做實做成,避免炒作不斷刷新的高校校友捐贈排行榜和政府招商引資排行榜[2]。
大學與城市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城市孕育了大學,而大學影響著城市。而校友是鏈接大學、產業和城市的最強紐帶。校友經濟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的一種形態。做好城市校友經濟發展,首先要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科學研判不同城市的發展定位,其次要深入研究不同高校辦學歷史、學科特色和科研優勢,通過有效的激勵政策和機制廣泛吸引各領域、各行業、各地區的優秀校友加入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隊伍,大力實施“一城一校一策”戰略。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和載體,大學是創新的源頭和熱土。廣泛的校友概念除了包含畢業生校友以外,還應將高校的院士、教授、在校創業學生等現有人才涵蓋進來,提升校友經濟來源的廣度,拓展校友經濟發展的厚度,打造城市發展的高度。從政府、高校、產業三螺旋體系向政府、產業、高校、人才(院士、教授、學生、校友等)四維空間延伸,形成校友經濟與院士經濟、教授經濟、大學生創業經濟協同推進。在發展過程中,需特別充分尊重人才的知識產權價值,從制度上釋放人才潛力,從機制上刺激人才動力,從形式上創新人才活力。政府不糾結和拘泥于人才創業的現金資本投入,而是要大大激發和保護人才創業的積極性。
新形勢下,中國高校主要是以人才培養為主,以科學研究為支撐。它履行著為社會服務、承擔著為社會經濟發展出力的職責。而這四個主要職責與城市發展校友經濟息息相關。“雙一流”建設是高校當前的主要任務,內在需求是“雙一流”建設的源動力。根據2018 年教育部等相關部委下發的文件要求中國高校要全面性地加快“雙一流”建設。該文件指出,高校要進行“雙一流”建設,首先要明確學校的發展戰略定位,主動與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對接,制定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提升管理水平,增強高效服務能力,讓高校“雙一流”建設與城市發展互相支撐、協同推進,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國家政策的有利引導,高校的大力推動,地方政府的有效創新,校友經濟的發展必定會切實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帶來大的變革。在實施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借鑒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模式,通過發展校友經濟幫助高校解決引才難引才貴等頑疾,打造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創優在人才的“三創”模式,實現政府、高校、校友多贏。
城市發展校友經濟,良好的營商環境十分關鍵。省會城市的高校數量是最多的,校友資源是最豐富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支撐是最優質的,這些都是發展校友經濟最寶貴的財富。但校友作為投資者,首先要搞清楚為什么要來投資,投資的環境和政策如何,在為城市的發展奮斗時,也要兼顧母校的榮光和校友個人的得利。
交通的快速發展,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加快了經濟、資本和人才的流動,同時給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大中型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人才資源集中,各類資源豐富,但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也會導致優質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的短缺,還有高房價帶來的安居問題。政府應圍繞企業和人才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政務服務改革,打造高效、綠色的政務服務生態系統,優化營商環境。同時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切實為反哺母校和城市的校友減輕住房、醫療及子女教育等難題,打造“城市+母校+校友”發展共同體。
校友經濟的概念雖然提出的時間較早,但城市真正實施發展校友經濟是近兩年才開始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出現,校友經濟理論模型一定會在三螺旋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構建四螺旋模型或者更多螺旋模型。構建四螺旋模型,可以通過高校、校友、政府和資本四大主體間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產生發酵效果,從而全面拓寬發展校友經濟的來源,提升校友經濟發展的質量,最終實現利益共享和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