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曙
故事是人類文化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標識。中國故事是中國文化的隱喻,是國家形象的象征。“講好中國故事”是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論述。此后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國文聯十大、黨的十九大、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等重要場合,習近平就“講好中國故事”多次進行闡述,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遵循、明確了內容、指明了方向。
綜藝節目是指按照一定主題,調用電子技術手段與藝術表現手段將不同體裁的文藝形態重組成的娛樂性節目類型。按節目類型劃分為游戲綜藝類、真人秀類、娛樂脫口秀類、綜藝晚會類等。綜藝節目與新聞類節目、電視劇并稱為視頻文化產業的“三駕馬車”。作為當下受眾覆蓋面廣、市場活躍度高的一種主流文化形態,綜藝節目講好中國故事既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戰略選擇,也是推進中國文化創造性轉化、綜藝節目創新性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傳播學角度看,綜藝節目“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有兩個層面的考量:一是傳播內容,即找什么樣的故事來講述;二是傳播形式,即用什么方式和技巧來講述。
傳播學認為,傳播內容是傳播活動的中心環節,傳播內容決定傳播價值。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綜藝節目內容選擇既受國家政策、政治導向、道德價值、受眾差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也受綜藝節目傳播主體、傳播形態、傳播方式等限制。
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就是要講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故事,講好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故事,講好民族團結與文化交流的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力前行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故事,以故事的精神價值,引領全國人民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可信、立體的中國。原創綜藝節目《故事里的中國》以焦裕祿帶群眾植樹、楊子榮孤身入虎穴、江姐繡紅旗等故事內容,匯聚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強大號召力。《信·中國》以“中國共產黨人的書信”為載體,傳遞出“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精神內核。《挑戰不可能》將新時代國之重器、高精尖技術與當代中國人自強不息、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合,向世界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將普通人的故事置身于宏大的國家敘事,用小人物的命運來折射一個大的時代命題是綜藝節目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的“切入點”,也是中國故事最具創造性的內容。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中華優秀文化里蘊含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強精神以及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都在涵養著當代中國人,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著中國智慧。結構主義認為,意義不是給定的、先在的,而是被生產出來的。媒介將意義賦予符號,通過符號傳達而做出解釋,使受眾同意并接受意義,塑造價值共識。符號是文化傳播的基因和載體。《中國詩詞大會》運用中國詩詞、中式建筑、漢服、戲曲、書畫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符號作為傳播載體,以符號為載體展現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這對構建國家形象有著重大的意義。綜藝節目講好中國故事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取、淬煉中國符號來進行傳播。中國符號代表的是中國形象,根基是中國文化。
當今中國在全球治理和世界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亞洲投資銀行、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經度緯度進一步延展,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視角,創設了新語境。斯圖加特·霍爾認為,受眾的知識結構、社會地位、解碼語境與傳播者關系的不同,會導致他們對傳播內容做出不同的解碼。受眾對媒介訊息的解讀有三種不同的解碼方式,即主導式解讀、協調式解讀、對立式解讀。綜藝節目在對內傳播時,因傳播者和受眾身處同一文化語境,節目意義大都以主導式或協調式的方式被解讀。然而由于我國與世界各國文化差異性大,解碼語境不同,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和受眾許多時候處于對立式解讀的狀態,導致編碼者想要傳播的意識形態被顛覆。綜藝節目講好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既不能“西化”,也不能“化西”,要借助外國體驗者的視角或者采用節目“走出去”的方式,用當地觀眾熟悉的情境和語境引導國外受眾從質疑、對抗轉向理性、包容的解碼狀態,在充滿矛盾的協調過程中實現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挑戰不可能》邀請國外選手同場競技,湖南衛視《中餐廳》將攝制地點選在“一帶一路”上的泰國和時尚浪漫之都法國,這些節目轉換敘事視角,優化節目內容,深受國內外受眾青睞。
傳播方式影響傳播效果。面對國內外不同的受眾,綜藝節目運用什么方式來講述故事,直接影響中國故事的傳播力。
在拉斯韋爾模式中,受眾并不是單向的接受者,而是傳播的參與者,甚至是傳播效果的決定者。伴隨著新技術發展和互聯網變革,受眾的收視行為被不斷改寫,選擇的“能動性”不斷被放大,呈現出移動化、社交化的特點。受眾細分、精準定位、分眾傳播倒逼綜藝節目內容逐步向小眾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個性化定制、差異化競爭成為媒體決勝市場的“武器”。《舞蹈風暴》《聲入人心》《這就是街舞》的成功就是市場垂直細分的產物。在此基礎上,要精準把握國外受眾的文化差異、地域差異、群體差異,制定“一國一策”的國際傳播方案,強化綜藝節目國際傳播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一是創新敘事結構。綜藝節目的敘事結構大都是以時間或空間為軸的線性敘事。為營造敘事的陌生感、新鮮感,有些綜藝節目試圖打破這種常規的敘事模式,將電影敘事常見的回環套層結構、綴合式團塊結構、夢幻式復調結構嘗試運用于綜藝節目敘事。不過因涉及人物多、敘事線雜,打破線性敘事結構難度大,目前來看成功的案例較少。綜藝節目敘事結構的創新是必然趨勢,突破依然在路上。二是創新敘事形態。嫁接是綜藝節目形態創新的一種手段。《朗讀者》將人物故事與文學作品誦讀嫁接,《聲入人心》將古典音樂、音樂劇與綜藝手段嫁接,《夏日甜心》把直播和電視綜藝嫁接,培育出了新的節目形態。三是創新游戲環節和任務設計。任務設計應集娛樂性、對抗性、懸念性、陌生化、儀式感為一體,融入中國元素、中國情懷、中國意境,打造有中國符號的任務模式,不同的子任務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形成敘事動力,推進敘事。
技術迭代、互聯網變革,媒體單一、壟斷式的傳播模式被打破,媒體融合傳播、網臺聯動傳播成為大勢所趨。一是要搭建綜藝節目宣發矩陣。整合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媒體,運用國內的“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和國外“GTFA”(即谷歌、推特、臉書和亞馬遜)構建節目宣發矩陣,巧妙設置議題,形成收視期待,為中國故事的傳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二是要實施臺網聯動,打通電視、移動終端、PC端串聯通道,實現節目內容臺網共享、大小屏自由切換,打造一條快速傳播以及多次傳播的融媒體傳播鏈。三是要通過原創節目模式參加國際性電視節、視頻文化產品推介會、聯合開發綜藝節目模型等途徑加強與當地媒體的交流與融合,實現綜藝節目的“二次傳播”。
近兩年,國產原創節目出海成為新趨勢。《國家寶藏》《我就是演員》《聲入人心》等原創節目模式銷往歐美國家,《經典詠流傳》《閃亮名字》《聲入人心》等16檔原創節目模式亮相法國戛納電視節,越來越多的原創綜藝走出“國門”,成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生力量。從模式引進到本土化改裝再到獨立原創以及模式的輸出,“進出”間的轉換既有受制于人后媒體創新意識的自我覺醒,也有扭轉文化貿易逆差、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內在需求。創新是綜藝節目的生命。一個團隊、一檔節目或者一種模式的創新可以釋放出短期效應和“單兵優勢”,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才能為綜藝節目的創新提供源動力。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和完善激勵機制,將原創綜藝節目模式研發作為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納入“十四五”產業規劃,細化綜藝節目知識產權保護細則,出臺原創節目模式激勵機制,搭建原創節目模式研發平臺、交易平臺;媒體應從前期調研、節目創意、紙面方案、樣片論證、節目生產、宣傳發行、模型構建、價值評估、營銷推廣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統的、規范的、與國際接軌的工業化標準和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制作水準的綜藝節目生產團隊,構建網臺融通機制,形成原創合力和集群效應,為打造世界級的綜藝節目品牌創造良好的媒介生態。
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留給當代媒體人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能干好中國的事情,難道我們不能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賦予媒體人的重要職責和使命。我們既要善講也要會講,既要面向國內受眾講也要面向國際社會和世界各族人民講,既要面向中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講也要面向人類文明的建構來講。講好中國故事,為人類文明傳承和世界新秩序構建創建共同的精神家園,綜藝節目重任在肩、行將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