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強 朱迪
(山東省臨沂動植物園 276000)
黑天鵝原產于澳洲,為大型游禽,體長80~120cm,成年體重6~8kg。 全身羽毛卷曲呈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部為灰白色。喙為紅色或橘紅色,靠近端部有一條白色橫斑。 虹膜為紅色或白色,跗跖和蹼為黑色。 棲息于海岸、湖泊等水域,成對或結群活動,以水生植物和水生小動物為食。 黑天鵝屬留鳥,沒有遷徙習性,除炎熱的夏季其他季節均能產卵繁殖,營巢于水邊隱蔽處,每窩產卵 4~8 枚,卵綠白色或灰藍色,重約 270g。 卵由雌雄鳥輪流孵化,孵化期為34~37d。 黑天鵝3~4 年性成熟,壽命 20~25 年。
動物園百鳥園為高45m、直徑跨度80m 的鳥籠狀。 園內假山碧水,樹木茂密,為鳥禽混養區。 混養了包括涉禽、游禽、走禽共計600 多頭、只。 為開放式觀賞區,觀賞效果良好。
1.2.1 飼喂方式
每天飼喂2 次,分別為上午9 點和下午3 點半。 在飼料加工過程中嚴把質量關,確保蔬菜新鮮無腐爛,飼料無發霉變質,適當添加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飼料搭配不固定,根據鳥禽不同時期的采食需要調整飼料品種及數量,保證營養充足。 飼喂過程中,因鳥禽數量較多,故分片飼喂,多置幾處飼喂點,以免發生爭搶,導致飲食不均現象。
1.2.2 飼料標準
由于近幾年動物園鳥類繁殖較少,經過多年探索總結,為提高繁殖,2016 年飼料配方調整。
通過表1 中飼料用量前后對比可以發現,青飼料在全天飼料中所占的比例由原來的28.2%增加到現在的45.1%,并且新增加了南瓜、胡蘿卜、黃瓜,食材更加豐富,營養搭配更均衡。 更改飼料后黑天鵝繁殖情況如表2。
通過表2 對比可發現,飼料調整后新增胡蘿卜、南瓜、青草等,并調整了青菜與窩頭的比例,相應的黑天鵝產卵數量增加,受精率提高,最終成功繁殖十多只黑天鵝。 可見飼料的合理搭配、營養均衡對黑天鵝的繁殖影響極其重要。
黑天鵝膽小,喜安靜的環境,尤其在繁殖季節對環境的要求更高,安靜、隱蔽的環境是必備條件,因此,一經發現黑天鵝開始筑巢產卵便關閉百鳥園暫停觀賞。 而園內的島及假山周圍的隱蔽處均能為其提供良好的繁殖場所。
黑天鵝在進入繁殖期可以讓其自由配對,當兩只天鵝形影不離,出雙入對時即可認為配對成功,一般配對的形成較為穩定,偶有一夫雙妻的現象。
黑天鵝進入繁殖期時,要在其活動周圍提供干茅草、羊草、稻草等筑巢材料,供其自由采擷來建巢筑窩。
黑天鵝在筑巢后即可產卵,一般在初次交配后的8~15d 產下第 1 枚卵,以后每隔一天 1 枚,每窩可產 4~8 枚。 若天氣較冷的情況下會有延遲現象。 后期出現晾蛋、加濕均為正常現象,切記在孵化期杜絕人為干擾,以免黑天鵝棄巢。
動物園主要采取自然孵化,所以雛鵝由親鵝自行育雛,但為了保證小天鵝的安全,動物園將同窩小天鵝一家單獨關在一處籠舍,給予較為理想安全的生存環境,待到小天鵝長大再回歸群落,適應新的環境,這一辦法大大提高小天鵝的成活率。

表1 2016 年度百鳥園全天飼料配方調整前后對比表

表2 黑天鵝2013~2017 年度繁殖情況統計表
按時防疫,定期在飲用水中加抗生素,與獸醫院工作人員協調工作。
遵循 “預防為主,防大于治” 的方針,定期打掃衛生,保持清潔,每周噴灑消毒,常用的消毒藥有戊二醛、聚維酮碘、三氯異氰尿酸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間隔使用,定期更換,以免病菌對消毒藥產生抗藥性。
每月可用廣譜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土霉素、環丙沙星等或中草藥拌料投飼,動物園常用藥為土霉素或清瘟敗毒散,一般投飼5d,用來預防疾病。
每年兩次防疫。
黑天鵝的主要病害有小鵝瘟、大腸桿菌病、鵝副粘病毒病、禽霍亂、寄生蟲病等,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要仔細觀察黑天鵝的精神狀態、飲食情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對癥下藥以防疾病蔓延。
(1) 科學的飼養管理、營養均衡的食物配給是保證動物繁殖的重要前提。
(2) 黑天鵝的繁殖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所以為其營造一個安靜、隱蔽的環境是提高繁殖率的重要因素。
(3) 仔細觀察動物的精神狀態、飲食情況,掌握其行為規律,并嚴格記錄飼養日志,對飼養管理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