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麗水外國語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
信息技術、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我國基礎教育也邁入了全面提升育人質量的新時代。伴隨著教育形態的改變,當下的中小學生,進入了在線學習狀態,但在線就一定會學習嗎?作為一線教師,應如何設計促進學習真實發生的在線課堂呢?
樹立和貫徹“站在學生的立場,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幫助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線學習,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獲得海量的知識,這一學情,要求線上學習變“課堂”為“學堂”,教師的講解要精練,通過預習能夠掌握的內容不講;網絡和書本上有明確答案的不講;通過討論、交流可以解決的內容不講。
需要精講的內容,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學習興趣、現有的知識和能力儲備,精心設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教學資源,輔助線上學習。
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的全程參與,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發起者,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生思維活動進階的搭橋者[1]。教師要注重創設真實的、復雜的情境,將學生思考的問題階梯化、綜合化,為學生學習設計思維活動單,設計問題鏈,推進學生思維的可視化,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科思維進階。例如:數學課上,教師提出階梯化、綜合化的問題鏈,學生思考討論,然后通過連麥或者釘釘電話和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思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表達的思路來設計追問,通過不斷的追問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
講練穿插,邊講邊練,減少“講”的比重,把時間留給學生?!敖踢^,不等于學會”,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等主動學習活動,學習吸收率高、理解深刻。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探討、互講思路、展示交流等活動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在互動中內化學科知識,重構學科體系,呈現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做學習資源的整合者和開發者,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緊扣教材內容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第一類:單元教學順序的整合,例如,八年級語文教材第二單元全是說明文,說明文語言嚴謹,結構清晰,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但缺乏情節性和語言感染力,這類文體不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先跳過說明文單元,學習第三單元內容。第二類:不同課型的整合,例如,將古詩閱讀課和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進行整合,在學習《〈詩經〉二首》時,和《古詩苑漫步》進行整合,用吟唱、繪畫來品味、表現《詩經》,打破了一首詩歌過度解析的傳統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類:拓展、開發學習內容。生活即教材,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開學延遲,居家線上學習,我們的課堂就要抓住教育契機。如語文學科開展了“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疫情下一節特殊的語文課”綜合實踐課,培養學生關愛生命的情懷。
教師線上教授,不能和學生當面互動;學生線上學習,沒有了同學同伴,沒有了“正式”的學習空間。但線上學習卻有著多維的空間、豐富的資源,教師線上課堂教學要揚長避短,重視交流互動環節的設計,要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提前設計學生參與課堂的方式,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2]。
充分利用互動面板,讓互動面板成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思維與情感的“交互板”。教師要引導學生提煉自己的語言,在互動面板上通過發表“關鍵詞”來表達自己的思考。對于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轉換“學習空間”,讓班級微信群、QQ群成為學生人人發言的信息“交互群”。例如:在語文課上,請同學們談談“傅雷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對父愛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想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移步”到班級微信討論群,每個同學都可以通過發微信語音來快速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快速傾聽同伴們的看法,教師也可快速了解班級同學的思考,及時在微信群中給予指導、評價。
及時提交聽課筆記,讓課堂筆記成為學生參與課堂,深入思考的驅動任務。例如下課后,讓學生立刻拍照提交本節課的思維導圖筆記,促使學生在聽課時,集中注意力,加深對知識整體框架和重難點的思考和理解。
線上教學更加需要小組的合作互助、交流研討、競爭與激勵。小組成員的交流、合作,可以讓學生在屏幕端“動起來”,實現思維的交流與碰撞,呈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過程,從而展示出學習的效果。
根據不同的學習活動需求,建立人數不同的小組。例如:需要學生及時反饋時,可以采用2人小組的方式,即同桌或前后座組成學習小組。2人小組成員可以快速互背課文、互查作業,對改和對講習題,效率很高。
需要學生進行多人討論,汲取集體智慧的時候,可以采用4人學習小組。例如:學習古文《核舟記》,進行課文翻譯時,教師提前發布詳細的“《核舟記》小組學習任務單”,里面有小組學習詳細的步驟、時間、評價標準等。小組成員在課堂上進行釘釘視頻會議學習,教師可隨機進入一小組參與、指導學習活動。小組學習活動結束后,各組要把小組學習中遇到的疑難點和組員評價上傳到互動面板進行反饋。
同時,各小組的活動進程和評價反饋呈現在同一個“討論區”,學生出于競爭的心理,會去關注其他小組的討論情況,進而促進自己的學習、督促組員的學習,無形中會促進學習的發生。
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要實行積分評價制度,讓學生參與制定評分細則,通過每周組內、班級小結,及時反饋學生本周學習情況,激勵和督促學生積極、高質量地參與課堂活動,促使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發展。
課上教學教師尤其要關注“學生怎么學”的問題,因為線上學習不同于在校上課,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和喚醒功能,組織和引導學生思考和交流,進行思維對話,高效互動;但學生的無深度、無意義的討論,過于頻繁的交流,會導致課堂低效。教師在組織和引導學生交流時,也要抓住教育契機,增強師生交流。師生互動主要采取兩種形式:
1.課上師生交流互動
課上師生交流互動,主要有三種方式:(1)直播課連麥交流模式。學生主動申請連麥回答問題或者老師提問某個同學,這種模式適合答案靈活或是需要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看法的問題。(2)直播課互動面板交流模式。這種模式適合大部分學生經過聽講與思考就能解答的問題,學生能快速打出關鍵詞進行文字互動。(3)“視頻會議+共享窗口”交流模式。這一模式既能實現教學課件的共享,也能即時提問學生,或者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和真實的課堂比較接近,師生互動很便捷。
2.課下師生交流互動
有限的課堂時間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課下學生可以通過釘釘、QQ、微信等方式與老師進行交流和互動,讓老師幫助答疑解惑。
教師還可以通過釘釘家校本對學生作業做出具體評價,對優秀作業及時進行肯定、表揚;對不合格作業,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指出學生需要改進之處,并將不合格作業打回,要求學生訂正。利用課下多渠道的交流方式,教師能夠及時進行個性化的反饋、指導。
作業設計與反饋是線上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作業要貫穿線上課堂學習和線下復習、預習的整個過程。設計作業必須要遵守系統性原則,根據一節課和整個單元的學習目標和任務,設計課前預習作業、當堂檢測作業、課后整合實踐作業。[3]
1.課前預習作業
設計課前預習任務單:觀看教師推送的微課,完成問卷星中的預習檢測卷,查找、閱讀相關資料等,以任務驅動助力學生預習。例如:學習語文詩歌《回延安》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作業是:通過觀看老師發送的視頻資料包,了解詩人賀敬之的生平、詩歌寫作背景和陜北民歌信天游的特點,并做好相應的筆記摘要。
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可提前設計預習清單,以問卷星的形式向全班同學發布,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本,并對預習清單作答。教師在后臺可以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做題情況,了解學生預習狀況和學生知識、思維的盲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線上教學。學生通過問卷星的及時反饋可以知道自己哪些題做錯了,就會想知道自己為何會做錯,那么在第二天課堂學習中會更有興趣、更專注。課前預習作業的設計正是體現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
2.當堂檢測作業
當堂練習可以評價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也是學生內化、運用學習內容的重要途徑。教師可發布問卷星當堂練習,需要紙筆演算的習題可以讓學生寫在書本上,上傳到互動面板進行交流反饋,教師可及時與全班同學共同來點評部分學生的完成情況,找出高頻錯題,全班學生可進行及時訂正。
3.課后整合實踐作業
課后作業是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鞏固、整合與提升。例如:地理和歷史可以引導學生梳理本節課的思維導圖;生物課后,學生嘗試創作了新型冠狀病毒預防手抄報,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
語文在學習了詩歌《回延安》后讓學生進行仿寫《回母?!罚瑥亩嵘龑W生對信天游這種民歌藝術魅力的深層次的感受。課后作業一定是對學生知識、能力、思維、素養的綜合考察,課后作業不能只布置簡單的試題,這樣形式單一的作業,不能考查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且不受學生喜愛。
作業內容的設計,要促進學生深度理解性學習,要有意思、有意義、有挑戰性。線上教學的作業設置,要從學科結構的角度設計相關的專題研究類作業,要讓寫作業的過程,成為一種深層次的思考過程。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整合碎片知識點,綜合運用知識,從而構建整體的學科知識體系。
例如:語文課在學習了干謁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后,給學生拓展了多種類型干謁詩,最后的作業設計是給自己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寫一首表達自己志向的干謁詩,這樣的作業既緊貼課本,又緊密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創作出了許多佳作。
英語學科針對部分學生成為“網絡學困生”這一現象,指導學生寫作文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道德與法治課結合疫情期間社會熱點時事,指導學生寫時政小評,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法制意識。
設計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歸納,提煉加工,學以致用,進而使學習的知識內化于心。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和互聯網的優勢,布置聽、說、讀、寫、演、做類型多樣的作業,吸引學生高質量地完成作業,以達到作業設計的目的。如聽微信讀書《于丹:重溫最美詩詞》并寫聽書筆記、配樂朗讀詩文、給英文電影配音、漫畫創作秀生活、編輯班級作業電子書、課本劇表演、做有趣的實驗等。
例如:道德與法治學科創辦“青芽論壇”,吸引學生紛紛投稿,發表自己對熱點時事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進行個性化表達。數學學科布置“聽我講解難題”微課錄制作業,并進行“最具實力微課”評選,激發了學生鉆研數學題的興趣和熱情。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激發學生的內動力。評價要充分發揮激勵賞識作用,喚醒、引領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4]傳統教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過分依賴紙筆測驗形式,側重定量評價。網絡授課,教師可以利用便捷的多媒體,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例如:語文學科將學生的作文和仿寫片段,利用軟件制作成一本本精美的電子書,分享到班級微信群和更多的社交平臺上,當學生的練筆成為了“作品”,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展示”代替了單一的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寫作動機。
學生可建立自己的微信號,發布自己的日記、詩文朗誦、英文配音、實驗操作小視頻、閱讀進度和感悟等作品,同學、老師、家長都可以關注評價,被關注、認可的感覺可以極大地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成就感。
網絡教學下評價的主體可以由教師拓展到學生、家長、社會。線上教學要充分利用生生交互的學習模式,將學生分組管理,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優勢,讓小組成員互改數學題,互評作文。小組成員互相評價、互提建議,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用同伴的評價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
還可以在釘釘平臺上設置“課代表”角色,課代表輔助教師進行本學科作業完成情況的統計,及時把作業完成情況匯總在班級群中,一方面可以培養課代表的責任感,另一方面,用課代表的評價和要求,來督促學生按時按質完成作業。
網絡授課還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讓家長充分參與到學生的評價、學習和成長中來??梢匝埣议L輔助學生拍攝講題小視頻、和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幫助學生評改試卷等。例如語文進行周測,備課組提前擬定好詳細的評分標準,邀請家長和學生對照評分標準評改試卷,這一過程,家長可以和學生一起來分析學生的作答情況,由此反思、改進學生網絡學習狀態、學習效果,還能促進親子間的了解和交流。
線上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狀態等學習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努力和毅力,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多給予學生正面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的反思和總結。
教師要充分利用智能設備和互聯網的優勢,做出客觀及時的評價。利用釘釘教學平臺,可以查看每節課學生聽課時長和本節課學生在互動面板交流情況,這些直觀的數據可以作為評價學生是否進入學習狀態的一個參考。
利用問卷星,教師既可以迅速掌握全班同學提交情況、了解班級本節課整體學習效果,及時進行評價反饋,還可以查閱每個學生的答題卷,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學生通過查看問卷星答題解析,也能夠及時、直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做對了,學生會感到學習的快樂,有收獲感;做錯了,學生也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查漏補缺。
教師在釘釘教學平臺發布作業后,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會以統計表格的形式呈現,可以達到日日清,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統計作業,另一方面也可以快速直觀地反饋給家長,可以讓家長配合教師督促學生學習。
總之,用綜合評價方法和現代化的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反思學習、幫助學生學習自我管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內動力,持續助力學生堅持不懈地探索真知,讓線上教學更有趣,更有效,更能促進學習的真實發生[5]。
線上的教學是一段奇妙的旅程,雖然老師不能和學生近距離交流,但是一定能感受到屏幕的背后學生凝神沉思的模樣,奮筆疾書的聲音。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學習一定會是未來教育的方向,因為混合學習可以整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不同優勢,能充分利用智能設備,增強學習的交互性、合作性與探究性,能最大化地滿足個性化學習,直面班級教學中因材施教之難題。做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需要以積極的態度來擁抱在線教學,為未來教育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