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中學 225100)
“物理+”概念的中心詞是物理,它是物理+教學模式的出發點.具體可分為兩個層次的內容來表述,一方面可將物理與符號+分開理解,符號+意為加號,代表添加與聯合,表明物理教學通過與其他相關生活常識、學科知識、教學工具等以深入融合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物理+”教學模式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其深層意義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推進學生形成系統的、有實際意義的知識體系,讓知識真正成為“活”的知識.
物理和數學是兩門聯系很緊密的學科.學會應用數學工具,推導求解,解決物理問題,是高中物理教學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中數學方法中的方程函數的思維方法、不等式法、數形結合法、參數的思維方法、統計及近似的思維方法、比例法、遞推歸納法等等,都是高中物理中經常用到的數學方法.
例如,在講述“加速度與速度”內容的時候,我們經常需要進行v-t、s-t等圖像分析,這時就可以利用數學方法中的的坐標圖來進行處理.這種方法就是利用物理模型,把v-t、s-t等圖像中的已知條件轉換成簡單的直角坐標系,建立橫縱坐標軸,構建數學模型,利用數學坐標圖直觀的理解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分析其位移、運動、變化等等,利用數學思維理解物理問題中的情境,分析或解決某些復雜的物理過程,進而通過圖形分析、簡單運算、題目轉換、明確解題思路、最終獲得正確結論.在學習物理知識中學會應用數學方法中的坐標圖,可以直接求出或讀出某些待求物理量,測定某些物理量,驗證某些物理規律,對物理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對于高中物理來說,物理學的一些研究方法有很強的數學思想,所以學習物理的過程也是提高數學認知的過程,在很多時候他們是互通的.通過在物理教學中應用數學工具,利用數學思維的推導求解來使學生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識,是將物理與數學進行融合互通的很好的實踐.
物理是研究物質運動最本質的規律,是其他科學的基礎,同時物理與其他學科也有著各種緊密的聯系,就物理學科和語文學科這兩者之間的聯系來看,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古代詩詞知識與物理教學進行融會貫通,不斷地開放教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述“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這一節知識點的時候,物理與語文這兩門學科間就可以進行有效、有趣的的互動與融合.通過將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到的中國的傳統古詩詞作為分析內容,比如北宋詞人蘇軾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來表達自己期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語文課上我們學習到作者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從物理角度看,拉彎的弓把箭射出去,首先拉開的弓具有彈性勢能,拉弓時,弓發生彈性形變,弓具有彈性勢能;射箭時,手一松,箭被射出,箭射出去后具有動能,因此這一過程體現的機械能的轉化是弓的彈性勢能轉化為箭的動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增長物理知識的同時,也能重溫這一首令后人世代傳頌的千古佳作,體驗詩意、感受詞感,讓知識更好地互動起來.
通過物理和詩詞知識的貫通和融合,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對語文課堂上學習到的古詩詞進行重溫和復習,加深知識印象,通過結合詩詞知識進行物理理論的講解與分析,不同知識間的互動讓教和學變得更加科學和生動.
在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培養的是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的興趣與熱情,通過串聯地理現象將物理課堂帶入地理現象的情境,讓學生打開思維,開闊視界,創新思考方式,真正將所學知識聯系組合起來.
例如,在講述“力的相互作用”內容的時候,這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本內容.我們在進行這一知識點的學習和習題鞏固的過程中,可以將地理現象中的大氣運動帶入理解和聯系.在地理學習中,大氣運動——風向的確定,其中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等的概念,學生在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對大氣運動的影響時難度很大.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較為復雜.這時結合物理知識中的受力分析,近地面,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與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風向總是與等壓線斜交,摩擦力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風向為地轉偏向力和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合力方向.我們可以借助對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的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幫助學生理解大氣運動.
通過物理知識的講解和地理現象進行串聯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綜合思維,打破物理與地理這兩門不同學科教學間的界限,讓學生在課堂上將物理知識與地理現象進行組合學習,既可利用物理知識去解釋地理現象,也可通過地理知識來幫助我們解決物理問題.
總而言之,“ 物理+”的教學模式是通過在物理課堂上將物理知識講解與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進行有益的串聯與融合,更好地促進物理學科與其他知識領域的相互滲透和聯系,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通過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有效的互動和整合,相互交互,相互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全面統籌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建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