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麗妃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寧亮與中美科學家合作,研究了過去的溫度記錄、冰核記錄和氣候模型,發現明朝覆滅的部分原因要歸咎于1641年距離北京數千公里的一座火山爆發。
1637年至1643年,明朝發生了一場特大旱災,為近500年所未見。寧亮等對此次大干旱的物理機制進行了研究。根據古氣候重建,他們假設這場干旱最初是由始于1637年的自然干旱事件引發的,并因為1641年菲律賓帕克火山的爆發而加劇和擴大。地球系統模型案例研究,以及火山強迫與自然干旱疊加的敏感性實驗,都支持了這一假設。
研究人員發現,由于火山煙羽中的冷卻顆粒覆蓋了該地區,空氣降溫的程度超過了海洋表面,并形成了削弱東亞季風的天氣模式。季風帶來的降雨比往常少得多,干旱又持續了三年。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干旱事件連同其他自然災害和社會問題,加劇了明末財政惡化和社會動蕩,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