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桂芬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2020年以來,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對各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全球經濟陷入收縮狀態。據世界銀行2020年6月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同比將下降5.2%。與此同時,全球貿易活動也遭受嚴重沖擊,預期2020年全球貿易量將同比下降13.4%。紡織業作為我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在外貿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來,國內人工成本的上升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貿易政策不確定導致的匯率波動,都使得紡織服裝企業的出口越來越難,利潤也越來越低。新冠疫情的爆發更是給很多企業帶來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我國紡織行業運行壓力依然較大,紡織產業鏈大部分環節仍存在供需兩端持續放緩、企業投資活動收縮、行業效益下滑等運行困境[1]。受疫情影響,作為可選消費品的服裝品類消費彈性較大,在消費需求整體下滑過程中,服裝類商品消費下滑更加明顯。2020年1——5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961.6億美元,同比下降1.17%,降幅較1——4月收窄8.8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579.5億美元,同比增長21.3%;服裝出口382.1億美元,同比下降22.8%。面對疫情帶來的全球化倒退,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此困境也迫使紡織外貿企業努力尋找新的出路。
中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主體中的重要力量,目前已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主體。第4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18年末,我國共有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1 807萬家,占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以下簡稱全部企業)的99.8%。2018年末,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人員23 300.4萬人,占全部企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為79.4%。資產規模占全國企業總資產的77.1%,營業收入占全國企業全年營業收入的68.2%。全國稅收的50%以上、GDP的60%以上、技術創新成果的70%以上由我國中小微企業所貢獻。在對外貿易領域,中小微企業實現了全國進出口總額的60%。中小微企業數量龐大,生存能力強,推陳出新快,是當代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增加就業、增強整體經濟活力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也讓企業的轉型和自救舉步維艱,尤其是資本和技術方面都相對較弱的中小微企業。
1.1.1 成本升高導致競爭對手增加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結束,國內尤其是長三角地區勞動力用工成本提高,越南、柬埔寨、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憑借著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逐漸成為吸引外資企業進行生產投資的熱土。不僅是外企,國內的不少外貿公司也在這些地區建立工廠進行生產,以降低產品成本。據統計,2018年一季度,越南的平均工資約合225美元,其中國企月薪320美元,外企月薪260美元。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年平均工資為68 380元,是其平均工資2.6倍,其中東部是其2.84倍,即使中部地區也是其2.15倍。2019年1月,《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CPTPP)正式生效,相關國家在其伙伴關系國的市場上更獲得了貿易零關稅待遇,從而提升了其產品對我國產品的價格優勢。2019年底,歐盟與越南將正式簽署《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根據協議,越南的出口關稅大大下降,而歐盟削減99%的稅目關稅,進一步為越南與中國的競爭提升了資本。近幾年,越南成為跨國制造業的承接地,根據越南計劃投資部國外投資局的統計,2019年一季度,越南吸引外資額達108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86.2%。紡織業勞動力成本構成了價格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東南亞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極大地削弱了我國在紡織品貿易市場的優勢[2]。
1.1.2 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我國出口難度
美國是我國紡織服裝產品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2018年3月美國“301”調查結果,分別在2018年9月和2019年9月開始兩次對中國的進口的清單商品加征25%的關稅和10%的關稅,兩份清單以互補的形式幾乎覆蓋了行業全部對美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總額約500億美元。這使中國的紡織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基本上不再具有價格優勢,加速了訂單轉移趨勢,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出口打擊嚴重[3]。數據顯示,中美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每上升1個單位,中國外貿產業升級指數下降0.015個單位[4]。
1.1.3 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出口
短期匯率水平的波動受政策變化和市場情緒影響較大。因為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者的恐慌,猜測眾多,嚴重影響外匯市場的預期,進而影響市場,形成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商品出口。人民幣貶值可以降低出口企業的相對價格,贏得更多訂單,賺取更多利潤,但是容易遭致其他國家的抵抗,引起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則能夠進口更多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但是同時也會削弱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尤其對于紡織服裝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會直接導致其利潤下降,甚至入不敷出,難以為繼[5]。
1.1.4 新冠疫情對外貿的沖擊
疫情發生后,為避免疫情擴散,政府采取了人員禁行、區域封閉等措施,導致大量企業停工停產,進而導致失業率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等。需求的減少又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同時,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又使得很多訂單被延遲或取消。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世界各國密集出臺了各種限制入境的措施,同時,大批重要的國際展會延期或取消,造成企業無法如期參展及洽談業務,中小微外貿企業普遍訂單匱乏,而訂單是外貿企業的生命[6]。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分析報告《冠狀病毒(COVID-19)對全球貿易的影響》顯示,預計新冠病毒疫情將對全球價值鏈出口造成500億美元損失。中國制造業的停滯和短缺是主因,紡織服裝產業將因此損失超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4億元)。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2月,全國紡織服裝、服飾業出口交貨值累計值為330.3億元,累計下降26.5%。2020年3月,全國紡織服裝、服飾業出口交貨值為212.8億元,累計值為550億元,同比下降17.9%,累計下降23.4%。超過半數的中小微外貿企業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行業影響嚴重,大部分中小微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30.95%的中小微外貿企業認為疫情對行業影響較大,部分企業會面臨較大壓力;兩者合計占比為 82.14%。僅有 3.57%的中小微外貿企業認為疫情對所在行業的影響不大[7]。
為應對疫情及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中央提出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基于超大規模市場實現我國經濟的內循環,提高內需在GDP中的比重,減弱外部因素對宏觀經濟的沖擊。但是在內貿轉型方面,小微外貿企業也面臨以下問題[6]。
1.2.1 資金回爐時間長,融資困難
國際貿易的時候,基本的結算方式是信用證、匯付和托收。這幾種結算方式雖然各有優劣,但從整體來看,貨款的回收相對較快,一般在1個月左右。而國內市場上資金回籠相對較慢,快的3個月左右,慢的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一些訂單充足實力雄厚的工廠就要求帶款提貨。資金回籠慢對于大的企業來說影響不大,對于本身就存在資金周轉困難的小微企業來說,就存在著較大的壓力和不確定性。所以,很多一直做外貿的小微企業考慮到資金回籠時間問題,更愿意做外貿訂單,而不愿轉為內銷。
我國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進展較慢,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也是困難重重。由于我國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運作模式復雜多樣、政府出資不足、分擔風險比例較低、資金補充機制缺失、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導致運行效果不佳,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狀況效果不明顯,這更使得小微外貿企業不敢輕易嘗試做內貿[8]。
中小微企業原本就是本小利微,度日艱難。疫情影響下就更加艱難了。有學者對全國31個省市(包括港臺)1 506家中小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從賬目資金余額能夠維持企業生存的時間來看,37.05%的企業只能維持1個月,31.61%的企業只能維持2個月,17.20%的企業只能維持3個月,只有8.96%的企業能夠維持6個月及以上。根據張夏恒[7]在山東的調查,13.10%的中小微外貿企業已沒有賬面流動資金,39.29%的中小微外貿企業賬面資金無法支撐1個月,84.53%的中小微外貿企業賬面資金僅能維持3個月,僅有10.71%的中小微外貿企業賬面資金能夠維持半年以上。
1.2.2 國內市場競爭激烈
我國從事紡織服裝出口的企業,目前其產品以貼牌生產為主以及來料加工、來樣加工,少數大企業也有自有品牌出口。因此小微企業如果要由出口轉成內銷,就需要開發自主品牌,在技術、設備、面料、款式等方面都需要有較大的投入。紡織服裝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也是一個技術壁壘偏低的行業,國內的紡織服裝企業眾多。故此,如果出口轉內銷,國內市場的競爭甚至比國外市場還要激烈。特別是對于某些外貿企業來說,自己沒有制造工廠 ,如果轉型做內貿的話,還需要尋找合適的品牌合作商,這也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任務。
另外,國內外市場在產品規格上也存在不同。各個國家的產品規格要求不盡相同,產品質量標準也不完全一致。比如出口日本的服裝,往往需要到專門進行質檢的日企才能通過檢測。如此這般,外貿企業要轉內銷的話,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尤其是專一做某個國家外貿的小微企業,要轉型的話,需要更長的時間。
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競爭更加激烈。交通物流阻滯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活動,壓抑了消費欲望,經濟衰退導致相當部分人口的收入下降,更直接降低了全社會的消費能力,因此,整體上需求下降,使得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9.1%,收窄9個百分點。4月份,我國穿著類商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2%,降幅比1——3月份收窄3.1個百分點。
我國改革開放已經幾十年,很多企業的出口生產也已經幾十年,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外貿經驗,有了一定規避風險的能力和對應的策略,并且和客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也擁有了較為穩定的客戶源。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年初很多企業的訂單都被取消或延期,目前,隨著全球新冠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尤其是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外貿訂單在陸續恢復。
雖然東南亞國家越來越成為我國在紡織服裝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但是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時間長,外貿企業的從業人員技術水平較高,生產的產品與越南等主要競爭國家的產品相比,在產品質量方面占據絕對優勢。我國部分在東南亞地區設立了分工廠的企業就采取了低端產品在當地生產,高端產品還是轉回國內生產的策略。
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完善、門類最為齊全的紡織產業鏈。我國是紡織服裝制造大國和化學纖維制造大國,從石油化工到纖維制造,到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制造,到各類零配件的加工,有世界第一的完整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國紡織產業鏈和供應鏈不僅在國內“戰疫”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將在全球“戰疫”中體現中國紡織制造的力量。
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外貿進出口面臨的困難加大,要度過當前難關,取得長久發展,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建立健全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由于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與違約損失率嚴重倒掛,所以融資時很難獲得商業性擔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是由政府出面為企業做擔保,我國也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但是發展緩慢,效果不明顯。今后,需要進一步學習主要發達國家的經驗,重視小微企業的融資困難問題,健全小微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小微企業在轉型升級方面存在的另一個重要難題就是信息來源渠道有限,不能及時獲取相關政策信息、行業動態信息,從而難以作出決策。政府應該利用互聯網的創新成果,牽頭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創建一個集政策推送,行業信息共享、企業之間能夠實時溝通的平臺,節約企業成本、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對企業的輔導支持。認真開展減稅降負政策輔導,如加強稅企交流,實現培訓輔導內容與納稅人需求的精準對接和對問題的精準把脈,有針對性地制定輔導措施,切實幫助納稅人解決實際問題,對企業提高管理經營和稅收核算水平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確保優惠政策應享盡享,助力民營企業實現快速高效發展。商務和市場監督部門加強對轉內銷企業進行輔導支持,幫助企業解決轉內銷過程中涉及的標準、渠道等問題。
3.2.1 積極開拓市場,避免單一市場風險-出口市場的多元化
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難以抵御突發情況的打擊和貿易摩擦的影響。為了分散風險,不僅要保持原有市場的牢固性,還要增加市場出口的多元化,尤其是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優勢,積極拓展相關市場。積極培育國內市場,拉動國內消費,挖掘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在繼續保持供給全球產業“推力”的同時,重視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打造內需“引力”,積極發展和提升國內紡織服裝消費市場。
3.2.2 重視研發,創建自有品牌
因為品牌的創建需要一個過程,大部分中小微外貿企業在品牌開發方面缺乏積極性。但是貼牌生產產品,其利潤的絕大多數都歸于品牌方,生產方所獲利潤甚微;沒有品牌方授權,不能在市場銷售該產品;同樣的產品,即便工藝水準相同,在市場上的售價與貼牌產品也相差甚遠。要解決中小微企業品牌創建需要時間、資本和技術的問題,可以借鑒日本企業發展的經驗,與大企業聯合,大企業負責研發和銷售,小企業負責生產,各司其職,各有重點,打造中高端品牌,抱團進軍國內外市場。
3.2.3 把產品做精,提高技術壁壘
越南、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產品的競爭對手,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低端紡織服裝產品技術壁壘低,利潤多來源于勞動力成本的低廉。要建立競爭優勢,把產品做精,提高技術壁壘是必由之路。因此,有必要把產品做精,提高技術壁壘。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紡織業雖然在勞動力成本方面占優勢,但是存在著設施落后和產業鏈不平衡的問題。尤其是面料輔料方面難以滿足迅猛發展的服裝加工業的需求。而我國服裝產業鏈完備,面料輔料產品非常豐富,這就為我國對應產品的出口提供了機會。長此以往,有利于提升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層次,也為我國的自有品牌夯實了基礎。
3.2.4 結構性調整
受疫情影響,全球重點市場服裝消費需求下滑明顯,但對相關防疫物資進口需求激增,這也使得今年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呈現出明顯的“紡增服跌”的出口特點。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受抗疫物資需求迫切等因素影響,相關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呈現出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產業鏈各環節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增加值增長明顯,同比增長33.8%,較1——3月增加22.3個百分點,其余各行業均呈現不同幅度的下降。紡織品出口增長重點品類中,口罩成為重要出口支撐。據我國海關數據統計,2020年1——4月,我國對美國、日本、歐盟出口的紡織品中,口罩金額分別占33.0%、40.0%和54.0%[9]。1——5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961.6億美元,同比下降1.2%,較1——4月降幅收窄8.8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579.5億美元,同比增長21.3%;服裝出口382.1億美元,同比下降22.8%。5月當月,雖然服裝出口89.1億美元,同比下降26.9%,但是受口罩出口帶動,紡織品出口206.5億美元,同比增長77.3%。因此,紡織外貿中小微企業要提前謀劃,進行結構性調整,搶占相關專門市場。
3.2.5 發展網絡銷售
疫情防控期間,居民將部分實體店消費轉向“云消費”,網絡購物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方式。1——4月份,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6%,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4.1%,比2019年同期提高5.5個百分點。2020年1——4月,我國網上穿著類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12.0%,降幅較1——3月收窄2.9個百分點。從重點品類來看,女裝及家紡類商品恢復啟動快。據淘寶平臺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3月,阿里巴巴平臺女裝及家紡類商品銷售增速分別為3.5%和10.8%,到2020年4月,增速分別提升到47.5%和34.4%。男裝類商品也處在恢復階段。
此外,外貿企業可根據出口業務訂單、收匯計劃以及預計的利潤要求進行匯率產品的操作,原則上,確定的訂單應全部鎖定匯率,待定訂單根據往年的業務規模和預計收匯時間來部分鎖定匯率,以實現既控制匯率風險,又避免未來收匯減少的匯兌風險。再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在外貿業務中,特別是對于香港、東南亞等地區的客戶,應優先選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這不僅有利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更有利于企業進行財務核算和加快資金回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