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君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0)
絎縫藝術是纖維藝術的一種類別,絎縫這門手藝由最初的生活造物變成了體現審美,成為藝術家個人情感表達的一種當代藝術形式,無處不體現著這一偉大傳統工藝的創造力、凝聚力及影響力。絎縫藝術家在創作題材上毫無約束,大膽探索,使當代絎縫藝術有了新的生命力。
絎縫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獨特的表現手法成了當前服裝設計中的藝術手段,把絎縫藝術表現手法引入服裝教學范疇,在現代服裝教學中融入絎縫藝術表現手法的內容,為服裝設計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豐富了服裝設計的題材及面料肌理的表現,對于豐富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開辟教學特色項目,形成獨特的服裝設計教學體系,對當下服裝企業培養具有創新多元審美的人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當代絎縫藝術已經是一種較成熟的藝術形式,由于它的技法形式多樣,對材料無拘無束,從而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在藝術語言上,它借鑒及綜合了解構主義、拼貼藝術[1],在技法表現上則是借鑒了傳統絎縫技法結合現代縫紉機技法,在材料選擇上不局限于傳統材料,具有解構美、材質美、工藝美等藝術特質,吸引著眾多的當代藝術家去探索與研究。
絎縫藝術本身就是以拼貼的形式呈現的,絎縫的過程就是碎片織物縫制合并的過程,因此碎片的拼貼重組使畫面在表現形式上可以是有序的圖案,也可以是無序的感性的肌理表達。當然也要避免凌亂的堆砌,在符合當下審美的情況下巧妙地把碎片織物有機結合創造出新的視覺元素,從中感受絎縫藝術的解構美。
傳統的絎縫藝術多用棉布為主要的拼接材料,當代的絎縫藝術已經不再局限于材料的選擇,而是熱衷于對創新材料的探索與嘗試。也正因為絎縫藝術對材料幾乎沒有局限,通過工藝手法的變換,能產生多種多樣的肌理材質感,無論從視覺還是觸覺都能感受到絎縫藝術呈現的肌理美。
現代絎縫藝術在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縫紉機技法,使絎縫藝術的工藝技法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其中自由絎縫模式(Free motion)更是提供了一個毫無章法自由表現的機會,很輕易就能把各種材質的面料織物有機地組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視覺呈現。除此以外,針對一些特殊面料使用熱水加熱法、熨斗加熱法,同樣能制造出具有特別肌理的面料;傳統的手縫法也可以結合刺繡鉤針,豐富面料的圖案。
近幾年,服裝企業迫切需要具有創新設計能力的人才,然而院校舊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卻未能滿足服裝企業的需求,這也說明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當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多數的院校在教學內容上都趨于雷同或是沿用過去的審美法則,未能培養滿足市場多元審美需求的人才;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設計思維固化,難以培養學生獨立的創新意識;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導致學生動手能力相對薄弱,缺乏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把絎縫藝術表現手法作為當前服裝設計中的藝術手段引入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中,為服裝設計提供新的創作思路,豐富服裝設計的題材及面料肌理的表現,對提升學生各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絎縫藝術是一門展現工藝技能的藝術,探索工藝的創新、材質表現的創新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在教學中,除了強調工藝技法教學,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引導,以創新理念為引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絎縫藝術同時也是一門材料的藝術,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新材料的探索顯得尤為重要。在過去的服裝設計課程中,學生慣性地使用常見的服用面料,服裝設計變得無趣、日常。當絎縫藝術表現手法嵌入到課程內容中,可以引導學生用材料思維來驅動設計思維,鼓勵學生探索新材料的應用。
絎縫藝術作為當今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類別,在教學中給學生滲透絎縫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讓學生欣賞絎縫藝術作品,開闊視野,使藝術審美更加多元化,同時在吸取絎縫藝術的精髓后轉換成服裝設計的語言進行創作,提升自身作品的藝術性。
絎縫藝術表現手法課程極其看重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1)對絎縫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理論講解,再結合實踐部分,目的是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掌握絎縫藝術的工藝技法,引導學生在今后的設計實踐中自覺從絎縫藝術中汲取精華。(2)把絎縫藝術表現形式運用到創意類的服裝設計中,開拓設計思維,學會把想法轉換成服裝藝術語言。
絎縫藝術表現手法課程應該循序漸進,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設置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作為專業必修課進行。學生剛開始接觸服裝專業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比較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時候是注重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造力最佳的階段[2]。此時引入絎縫藝術表現手法的課程最適合。
第二部分是屬于絎縫藝術表現手法的進階實踐階段,設置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作為專業選修課進行。進階實踐也就是在第一階段學習的基礎上,實際運用到創意類服裝設計當中,引導學生開發創作性思維,通過絎縫藝術表現手法,將創作的面料肌理體現在服裝設計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歸納出課程的教學目標為: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絎縫藝術的概念及發展歷史,理解絎縫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掌握絎縫藝術的工藝技法與技巧,探索如何把技法運用到服裝設計當中,提升自身作品的藝術性。
課程由淺入深分3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為理論講解階段,通過對絎縫藝術概況的講解、資料展示,使學生對絎縫藝術的概念、表現形式、特質等有初步的了解。這一階段學生主要以欣賞、了解為主,在豐富的資料背景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邊界。第2階段為實踐階段,介紹絎縫藝術表現手法,針對常見的工藝技法進行教學演示,引導學生探索創新材料與技法相結合,開拓創作思維,提升動手能力。在學生掌握了絎縫藝術表現手法后,就可以開始進入第3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強化實操能力,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工藝技法創作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絎縫藝術作品。
每一個階段都具有階梯性,相互之間構成系統化的綜合教學體系,環環相扣,實現了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提升。
為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在教學課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互動教學法和實訓教學法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教學效果。
3.3.1 案例教學法
在第1部分的教學中,給學生展示技法表現的面料小樣,讓學生通過視、聽、觸等方式感受面料肌理與質感。在第2部分的教學中,給學生大量介紹絎縫藝術家的作品,講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路、材料的選擇、技法的應用、藝術家是如何把想法轉換成藝術語言的表達,讓學生領悟作品創作的精髓。
3.3.2 互動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例如以小組的形式分配任務,再進行發表,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團隊合作,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3.3.3 實訓教學法
在教學中,通過技法演示,引導學生動手做各種不同材料特質的搭配,嘗試多元化的創作手段,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絎縫藝術表現手法在服裝設計中更多的可能性。
絎縫藝術表現手法作為當前服裝設計中的藝術手段,引入服裝教學范疇,為服裝設計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從藝術創作的角度打開了創新思維,同時也成為學生實現自身創作的籌碼。掌握了豐富的工藝手法才能天馬行空,這樣的跨學科應用豐富了服裝設計的題材及面料肌理的表現,對拓展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開辟教學特色項目、形成獨特的服裝設計教學體系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