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超,王家馨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佛山 528000)
中國是全球服裝的制造中心,廣東的服裝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新型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特征的新模式工業革命沖擊國內服裝產業。當前,職業教育存在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及實訓設備與企業工作任務、產品標準規范存在差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深度不夠,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的動力不足。
依托學校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廣東省高職教育一類品牌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廣東省高職教育二類品牌專業),聯合佛山市南海NO.1實業有限公司,通過“標準前引、項目雙融、四擎加力”服裝設計人才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把校內教學實踐和企業實訓有機融合,從雙主體關系出發到校企“互贏”,以“標準前引”為切入點,以“工學交替常態化”為基礎,以“培養方式實戰化”為重點,以“教學團隊互助化”為支撐,實現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建立了互助管理、交叉教學,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聯合體[1]。
教學標準與職業能力標準有差異,課程標準與工作崗位標準有差異。以“工學深度融合教學”為目標,以“工學交替常態化”為基礎,政、校、企、行共同參與制訂培養方案,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教學標準與企業崗位能力配套,推動校企優勢互補,共建“協同育人”的實訓平臺。
以“教學團隊互助化”為支撐,學生進入企業課程后,企業安排人員擔任實訓導師,按照企業崗位工作標準開展實訓教學。教師隨同到企業掛職鍛煉,及時將典型生產案例及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解決教師知識結構與企業新技術應用脫節,提升教師職業能力水平[2]。
學校實踐環境與企業工作場景不同,以“培養方式實戰化”為重點,企業實訓環節精準對應職業裝設計崗位“專題設計”課程和西服制作崗位“服裝工藝”課程,完成襯衫和西裝的款式設計及制作工作任務。
數字化推進促進學生在企業精益生產實戰環境下完成學習,以“角色互融深入化”為手段,實現教學與生產轉換常態化。
崗位工作推進實訓期間,教師、學生完成從教、學到職業崗位角色轉換,并支付與企業員工同等的報酬。
市場檢驗標準推進企業的生產標準、生產工藝的有形到職業素養和企業文化的無形融進職業環境教育中,依照產品驗收標準對學生工作檢驗評價,形成“市場檢驗標準”評價體系[3]。
通過服裝設計專業“標準前引、項目雙融、四擎加力”服裝設計人才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建立以實體學校和企業為依托,共同互助和協同發展,教學與技術、技能相互提升的聯合體,為服裝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為服裝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提供示范作用。
校企共同強化應用技能及前沿技術,更新教育理念→緊跟行業動態→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優化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標準。
校企合作引擎加力服裝設計專業的建設,同時促進企業技術改進及產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協助完成多項國家服裝標準制定,通過GST精益生產管理系統提高生產效率,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通過企業管理制度進行考核管理,將生產標準、生產工藝、職業素養融進職業教育中,完成職業崗位角色轉換,切實解決服裝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從心態到技術脫節的問題。
“標準前引、項目雙融、四擎加力”服裝設計人才育人模式探索,經歷多年的實踐總結、完善和提升,為廣東省服裝職業教育的前行積累了經驗,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是“廣東省高職教育示范專業”“廣東省高職教育一類品牌專業”,服裝系獲得“全國紡織服裝教育先進集體”,在校生超過2 600人,位居全國高校同類專業的首位。圓滿承辦2019年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選拔,多次承辦廣東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通過校企合作精準育人,學生成為服裝產業的現代化、信息化實施的中堅力量[4]。
綠化荒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是蘭州石化的“綠色約定”。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蘭州石化將蘭州市南山東起馬耳山溝底、西到大元峁一帶的2500畝荒山建成了省級森林公園。如今,這里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理想場所。
自2015年,多次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人才成果培育獎”,入圍“新人獎”,獲“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男裝設計獎”“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針織設計獎”。獲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廣東省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8項,行業、協會金獎、一等獎7項;行業、協會銀獎、二等獎18項;86人次入圍全國各級各類專業服裝設計大賽。
“標準前引、項目雙融、四擎加力”服裝設計人才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形成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將精準育人融入國際合作,搭建校際合作平臺,推動專業從本土化走向國際化。開創了廣東省高職院校專業合作新局面,在全國紡織服裝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等進行成果專題報告會。三十余所學校同仁前來參觀、學習與交流。
“標準前引、項目雙融、四擎加力”服裝設計人才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于2016年提出,并作為申報廣東省教育廳高職教育重點專業和教研教改項目重要內容之一。2017年,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獲得第一批“廣東省高職教育重點建設專業”,并獲廣東省教育廳驗收通過。2019年,獲廣東省高職教育一類品牌立項。2020年,獲廣東省高職教育“廣東省高職教育二類品牌專業”,并獲廣東省教育廳驗收。通過經過多年的理論深化、實踐探索、推廣與應用,在廣東省高職院校中起到了示范與引領作用。
“標準前引、項目雙融、四擎加力”服裝設計人才育人模式形成后,開創了廣東省高職院校專業合作新局面。2016年,在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理事會、全國紡織服裝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進行成果專題報告會。2014年至今,參觀學習的中高職院校達20多所,協辦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承辦2017年廣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為廣東省同類院校專業校企合作深化積累成功經驗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實訓平臺依托市場,強化教學目標,高職院校畢業生按正常培養流程需要3~5年工作經驗才能晉升設計師崗位,但經過企業實訓,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有73%是被公司破格直接錄用為設計師,有效縮短了畢業生職業崗位的提升時間。
近4年,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獲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國賽個人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廣東省選拔賽一等獎7項。
以高職培養為切入點,中——高——本職業相連通,企業并驅護航職業教育立交橋。廣東省開設服裝設計專業的中職學校70%與該校服裝專業實現中高銜接合作,形成國際、國內合作橫向連接、縱向貫通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標準前引、項目雙融、四擎加力”服裝設計人才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加強了專業建設,深化了產教融合,在校企合作中發揮了引領作用,提高了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優化校企協同:支持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了我國服裝職業教育從基礎教學邁向服裝價值鏈中高端服裝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教學。
發揮行企作用:激發行業、企業共同參與服裝設計專業建設的熱情,帶動更多社會主體融入職業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