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電商相比,社交電商能夠直連貨源,具有供應鏈方面的獨特優勢,同時把社交分享基因植入產品全網推廣。這為傳統制造業提供了一條性價比更高的商業渠道,有利于企業轉型升級。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社交電商作為數字經濟的一支生力軍,利用互聯網社交工具從事商品或服務推廣,在驅動消費增長、帶動社會就業特別是靈活就業方面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隨著社交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良莠不齊的問題相伴而生。本來社交電商的優勢是依托社交關系推薦,用信任聯系產品和用戶,降低新品牌新產品的交易成本。但現在一些社交電商開始通過拉人頭發展下線,收取人頭費,與傳銷行為相似,目前有多家平臺因此受到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此外,假貨、次品這一傳統電商平臺著力治理的頑疾,卻在社交電商中找到了“呼吸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提出,社交電商平臺絕不是法外之地,要納入監管,要像打擊“老賴”一樣打擊制售假者,規范社交電商平臺迫在眉睫。還有售后服務差、過度分享對用戶造成滋擾等,也飽受詬病。這些現象說明,部分社交電商平臺在發展過程中走歪了路、念歪了經。
審視這些問題,社交電商平臺需要進一步反思。對于平臺運營者來說,用戶是最重要的資源,他們不是數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誠信是最寶貴的商道,商品品質、消費體驗才是競爭勝出的關鍵。如果片面追求營銷效果而不顧商品質量,盲目追求用戶體量而不顧服務品質,最后只會制約自身發展。
作為“電商大國”,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走在世界前列,也切實造福了無數商戶和消費者。電商平臺激濁揚清,將有助于消費的良性增長。今年前3個月,中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到了23.6%。目前電子商務在中國消費品版圖中的地位越發重要,激發消費潛力,推動消費升級,以社交電商為代表的新型模式前景廣闊,更需在保持定力中精準發力,創造新的價值空間。
指尖方寸,滿目琳瑯。面向未來,社交電商發展只有放棄短視,放眼長遠,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平臺的福利、電商的便利、產業的紅利,才能達成共贏,真正實現長期繁榮。(據《經濟日報》《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