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本期《世界科學》發(fā)表了多篇氣候變化主題的文章,還刊載了美國科學文化雜志《鸚鵡螺》對美國科幻小說大家金·斯坦利·羅賓遜的訪談,因為其2020年10月問世的最新長篇小說《未來部》也是探討氣候變化危機的。
在這篇小說中,未來部是聯(lián)合國于公元2025年組建的機構,旨在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無獨有偶,我國果殼網(wǎng)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曾任新華社高級記者的姬少亭女士若干年前創(chuàng)辦了“未來事務管理局”,這是一個以“未來”為核心的科技文化品牌,專注于科幻文化的推廣和科幻原創(chuàng)內(nèi)容的創(chuàng)造。筆者應科幻作家和科幻研究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現(xiàn)為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的邀請,于2014年5月10日參加了“未來事務管理局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的主題是科幻未來主義宣言。有趣的是,美國人在科幻作品中“成立”了“未來部”,而中國人成立了“未來事務管理局”來推動科幻創(chuàng)作。不管怎么說,科幻與未來展望這二者是如影隨形的關系呀!
美國文化人非常注意通過文學手段來喚醒世人對氣候變化危機的警覺,羅賓遜創(chuàng)作的《未來部》并非這方面的孤例。比如,2020年4月,美國企鵝出版社出版了美國文學批評家和作家約翰·弗里曼(John Freeman)編著的《雙星球記:一個分裂世界上的氣候變化和不平等故事》(TalesofTwoPlanets:StoriesofClimateChangeandInequalityinaDividedWorld)。該書的主標題模仿英國大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記》,意思是由于種種不平等,我們這個星球其實已經(jīng)分裂為貧富兩個世界了,而氣候變化對窮人的打擊將更為沉重。該書編入了世界各地(包括發(fā)達國家和欠發(fā)達國家)作家寫的氣候變化和不平等主題的近40篇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報告文學。在這方面,中國文學界不妨向美國同行學習。
我們老百姓閱讀文藝作品,多半是為了愉悅身心。但是,閱讀氣候變化題材的文藝作品(包括科幻小說),卻有著自我教育的作用,有助于使我們成為更有素質(zhì)、更具責任感的公民。
全球變暖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氣候變化的主因是人類活動還是大自然的演變?氣候變化到底會產(chǎn)生多么嚴重的后果?目前采取的減排行動能否減緩氣候變化的沖擊?對這些問題,科技界尚未取得共識。不過,國際社會(包括主流科學家)的主張是采取預警原則(即盡管存在著科學結論上的不確定性,但政府有權在風險明朗之前就采取必要的防范行動),寧愿承擔發(fā)生偽陽性錯誤(如:氣候變化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氣候變化的主因不是人類活動;即使加強減排,氣候也恢復不到我們期望的水平,等等)的風險。因為,若等到科技界對前述問題有了共識性的答案再采取行動,可能為時已晚。做個簡單的類比,如果所有機構、所有家庭都注意防火,今后十年八載大概率不會發(fā)生火災,那么培訓、供養(yǎng)消防隊員和購置、維護消防設備的經(jīng)費是不是白花了呢?顯然,寧愿養(yǎng)著消防隊而永遠沒有火災,也不能一旦起火了束手無策。
氣候變化不是像火山爆發(fā)、地震、海嘯這樣的突發(fā)災難,它是一個緩變過程,但是,它可能給全人類帶來我們尚不知如何應對的災難性后果,不得不嚴加防范。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無比嚴峻的大挑戰(zhàn),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產(chǎn)業(yè)界、科技界、文化界、普通消費者等各自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對于我們消費者,若能做到低碳生活,厲行節(jié)約,就不僅能為全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難以估計的貢獻,而且也有利于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