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琳
在眾多真人秀中,選秀節目作為一種重要的類型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女聲》開啟了綜藝選秀元年。僅用一年,《超級女聲》就成為一檔現象級的女性選秀節目,風靡全國,引發了國內衛視選秀的熱潮。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媒體選秀節目逐漸衰落,各大網站開始涉獵選秀綜藝。沉寂多年的選秀節目再次引爆于網絡,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造星力量。無論是《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對于年輕偶像的選拔,還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對于老偶像的重新回爐,都掀起了互聯網時代新一輪以觀眾和市場為導向的造星熱潮。至此,選秀節目進入了2.0網絡選秀時代。
從電視臺到網絡,選秀渠道變化的背后是選秀模式內核的升級,也是新舊時代里對偶像需求不同的體現。其中,無論是選秀節目中的“導師”還是“選手”,角色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對于網絡播出的節目,點擊量是衡量一個節目是否受歡迎的重要指標。所以為迎合用戶喜好,選用明星當評委也是網絡節目向商業妥協的表現。這些評委們作為“制作人”“召集人”出現在節目中,使傳統“導師”的形象弱化,旨在拉低導師與選手的距離,達成一種平等性。
在傳統媒體選秀中,“專業”與“草根”的選手占據了大部分的名額。選秀節目號稱擁抱夢想、沒有門檻,但殘酷的是,相關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選拔中獲得的上升通道要大于其他選手,這從《超級女聲》中就可以看出來。但新媒體選秀節目的選手組成卻產生了變化。首先,選秀中伴隨著大量的已經簽約經紀公司的藝人,他們或許已經出道,或許接受過專業的指導。特別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選手都是已在影視界、歌唱界出名的女明星,這種選秀本身更像是公司與網站的一場“營銷”合謀。
除此之外,“民意”也是網絡女性選秀節目走向的重要組成因素。尤其在互聯網生態下,網絡選秀作為兼具互聯網、節目屬性形態的產品,給年輕人或者藝人提供了更多機會。在一場由“用戶”決定的游戲下,“用戶”的角色逐步增強。在追求個性化的選秀中,“用戶”的選擇高于一切。
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的交互性,受眾與傳者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而網絡選秀節目正是充分利用這種界限的模糊,使“用戶”產生一種帶有“參與式”的自我文化消費。參與式文化基于Web2.0網絡平臺衍生而來。青年群體在網絡上因同一事物而產生共同的興趣,這種文化進而形成圈層,即“粉絲文化”。粉絲文化的滲透甚至操縱了選秀節目,無論選手的能力如何,粉絲的支持都可以將其送出道。
《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兩檔節目都是通過選拔偶像選手組團出道的娛樂真人秀,究其成功之道,是因為提出“全民制作人”的概念,使粉絲與偶像之間的主客體關系得到改變。不同于傳統媒體選秀單純地引入粉絲投票環節,《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的節目核心思想是賦能“粉絲權利”,在101位選手中選出的出道名單全由粉絲決定。
網絡女性選秀節目中,用戶不再是仰視偶像的粉絲,而是作為“創始人”存在。在這場偶像選秀的狂歡中,互聯網賦予了粉絲更高的權力,出道團員的名單不再掌握在評委手中,而是由粉絲決定。粉絲會為自己喜愛的選手進行有規模的、大面積的投票,無論是選手本身是否具有實力,在這場游戲中,粉絲站在權利頂峰,掌握著選手的命運。不難看出,互聯網巧妙利用粉絲想要獲得彰顯權力的心理,賦予粉絲們強大的權力和影響力。手握大權的粉絲們不管偶像是否合格,我喜歡,就pick。Pick這個詞,代表的不僅是一種態度,而且是一種潮流文化的方向。
與傳統的電視女性選秀節目相比,網絡女性選秀節目的受眾更加垂直。《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中的年輕女性代表青春、活力、未來;《乘風破浪的姐姐》中30+的中年女性代表了顛覆、成熟、當下。“長久以來,在以男性話語為中心主流話語體系里,女性是作為‘第二性’的附屬者形象存在,呈現出對男性文化的屈從地位和失語狀態。”而網絡女性選秀的崛起,讓受眾不僅獲得娛樂,更可以傳遞出女性不同年齡的美。
與《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不同,《乘風破浪的姐姐》將當下最流行的女團選秀與明星真人秀相結合,讓30-50歲的女明星通過競爭,組成女團重新出道,這本身就極具看點。
當國內浸染在少女文化中時,“中年女性”開始廣泛被人提起、發酵,滲透到整個社會里。寧靜、鐘麗緹、伊能靜這些早已成名的40+女星組成在傳統觀眾腦中只由少女構成的女團,是《乘風破浪的姐姐》突破固有的年齡圈層、展現多元審美維度的節目核心訴求。
除此之外,“中性美”依然在節目中擁有一席之地。早在《超級女聲》時期,李宇春的出現讓觀眾第一次感受到中性美。在固有的大眾印象中,女團中的成員都是極富女性美的,但在《青春有你2》和《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李斯丹妮和劉雨昕都是與傳統女團設定不同的“中性美”。特別是劉雨昕,更是在《青春有你2》中C位出道,也更加說明網絡女團選秀在視覺范疇內更具多元化的審美。
在一個人人都在追求獨立價值觀的時代,一個好的網絡選秀節目必須擁有一個好的價值觀。但《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和《乘風破浪的姐姐》在播出時都引發了一些負面效應,使整個節目的口碑處于不穩定狀態。
《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和《乘風破浪的姐姐》將更多的視角對準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出發點是好的。在節目中,放大選手的某些特點,給選手打造種種人設,比如張雨綺的耿直、虞書欣的小作精等,這種人物的設定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會讓觀眾迅速記住選手,但也會將選手標簽化。《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中所傳達出來的女性青春活力是一層表象,而掩蓋在表層深處的依然是女性的白、瘦、美。《乘風破浪的姐姐》雖打出中年女性不設限的口號,但依然沒有擺脫中年女性兼顧事業、家庭人生贏家的設定。
在節目中,自我認同淪為一張空頭支票,每期節目的分組設定成為一個修羅場,對舞臺的評價也依然沒有走出“整齊劃一”的傳統女團的要求。節目中,社會審視依然高于自我的審視,這種引發大眾審美趨同的現象,使女性選秀節目淪為消費主義的附庸,也引發了受眾在“奇觀”化社會下對于網絡綜藝價值觀的重新思考。
網絡時代的女性選秀節目中,不乏一些過度娛樂化、急功近利的錯誤傾向。
各大網絡平臺在收獲超高流量與收益的同時,卻忘記了風險與收益始終是并存的。網絡時代女性選秀節目相較于傳統的女性選秀,選擇的不僅是偶像、流量,還包括價值觀。互聯網平臺在收獲商業價值的同時,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展現女性的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女性價值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受眾展現良好視覺美的同時,傳遞出正確的女性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