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小麗
2020年3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7.73億,占網民整體的85.6%。根據《2019小鎮青年報告》,每年約2.3億小鎮青年活躍在快手平臺,使用短視頻時間長、頻次高,深受農村地區人們的喜愛。近年來國家很重視三農問題,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不斷尋求合伙人進行“三農”短視頻創作,加大了對三農領域的補貼力度。很多鄉村青年拍攝呈現家鄉故事的短視頻,并將其發布到抖音、快手、B站、西瓜視頻等平臺進行傳播,涌現了許多“三農”短視頻作品。目前對“三農”短視頻的定義還存在爭議,當然,違背主流認知、惡搞內容的泛娛樂化的“三農”短視頻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筆者認為“三農”短視頻,主要通過農民群體拍攝以農民生活、農村景色、農業生產等為主要內容,其中大部分短視頻時長控制住在5分鐘之內,通過上傳到自媒體平臺進行自我建構,在傳播過程中不斷達到群體認知的效果。這類短視頻有著短小精悍、敘事扁平、貼近生活、大眾視角等特點,從內容到形式適應當前的傳播環境,在提升農民話語權、反映鄉村現狀、傳播鄉村文化、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呈現多重傳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傳統農村中的人們基本熟識,交流的公共空間通常是在田間地頭、村委大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短視頻進入鄉村后,農民的活動范圍擴大和交往意愿增強。他們通過相互觀看、點贊、評論、轉發短視頻,在網上慢慢地建立了一個公共交流平臺。河南H村農民每天花費1-3小時使用短視頻進行娛樂消遣,大部分農民運營的賬號粉絲量少,大多都是親朋好友。村委會將召開的會議相關內容通過短視頻方式發布到網絡交流平臺,這樣一來,農民隨時隨地知曉村莊的大小事務。短視頻構建的網上公共空間,為農民構建價值觀提供了新場域。
大部分農民知識水平不高,掌握較少的文化資源,在傳統媒體時代普遍缺乏話語權。雖然有媒體、作家、學者等為農民發聲,但是存在身份、地位、環境、生活經驗等差別,這種代言與這一群體的現實狀況存在差距。農民成為敘事客體,敘事者會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敘事客體,那么農民群體不只是缺失物質財富,還有文化資源的匱乏和話語權的喪失。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企業積極在三農領域布局,特別是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通過智能手機上網,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媒體。從傳播角度看,短視頻讓農民可以發聲,他們成為敘事主體的意愿也更加強烈。他們通過拍攝并上傳視頻來建構自我,很多視頻中呈現的對象、拍攝的角度、語言等或多或少折射出自我構建的需求。通過分享短視頻來獲得對與自我或者群體自我有關的認知,有更多的機會被他人看見、關注、評論,甚至對受眾產生深遠影響。從“沉默的他者”轉化為自我表述者,從傳統媒體時代的敘事客體轉變為新媒體時代的敘事主體。
短視頻通過對鄉村生活的再現,包括鄉村風貌、傳統美食、民風民俗、農活、日常生活瑣事等,能夠讓久居城鎮的網友了解鄉村現實生活,欣賞原生態、淳樸的鄉野生活,帶來愉悅的觀感,成為解壓良方。
大眾對鄉村的印象多是基于影視、紀錄片、大眾傳媒的影響,內容的生成大多經過藝術加工和把關人的調整,不可避免片面、滯后地呈現鄉村景象。以農民群體為代表的傳播者實錄農村風貌,大到婚喪嫁娶、祭祀等傳統民俗活動,小到日常吃飯干活、聊天,這種自下而上的傳播方式營造了強烈的代入感,容易在情感上喚起人們對鄉村文化的共鳴。觀看農村相關短視頻的受眾一部分是在外工作的農村人,一部分的祖輩曾經在鄉村生活,自然流露出對鄉村生活的情感訴求,通過對短視頻的評論、點贊、轉發和支持等互動,形成相對積極的精神認同。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傳統的民俗節日是人民表達情感的紐帶,對鄉村文化的表達和呈現、建立鄉村文化自信等意義重大。隨著傳統節日的商業化和外來節日的影響,鄉土節日慢慢被輕視。鄉村短視頻成為鄉村文化的新窗口,通過對鄉土節日的關注,賦予新的情感表征和社交互動意義,村民在節日中的情感流露、服飾、食物、儀式、鄉土語言等被錄制下來,成為鄉村文化表達的一部分。短視頻慢慢成為傳播載體,有利于鄉村文化的呈現、創新及傳達。
新媒體時代,散落在鄉村中的農民在互聯網上重新聚集,不斷書寫和展現新時代關于“三農”領域的議題,在網絡上建構了鄉村景象,喚起中國鄉村的集體記憶。農民可以隨時隨地上傳和觀看短視頻,城市網民不斷接收海量鮮活有趣的“三農”短視頻,從而不斷解構和重構他們固有認知中的“三農”形象。
短視頻使“三農”領域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呈現和塑造新時代“三農”形象,淡化了懶惰、貧窮、知識匱乏的農民形象,呈現出勤勞樸實、積極創新的“新農人”形象。“三農”短視頻傳播主體呈現多樣性,包括農民、大學生、大學教授、創業者、鄉鎮領導等。他們不斷發揮創新思維、品牌思維,制作的視頻有新意和社會價值。短視頻傳播內容越來越多元化,展現新農村建設中的成就,不斷沖擊了傳統媒體在報道中的對于貧窮落后的地區形象的偏見。比如“羅幺妹”記錄真實采摘過程,體現當代農民勤勞付出;李子柒上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描繪出悠然田園、自力更生的農村情境;“農村阿凱”熱心為鄉民發布“尋人啟事”、為受災農民籌款等。這些個性化、代表性的優質原創短視頻是現代化轉型中普通家庭與個體的縮影,引發大眾強烈的共鳴,走進了廣大網民的心中,成為朋友、榜樣、忠實粉絲甚至合伙人。
“三農”短視頻在傳播過程中也不是完全無死角式的呈現,由于技術、文化、資本等因素,還存在遮蔽現象。新媒體環境下鄉村仍然存在無法接入網絡的人群,因此技術普及不全面會形成傳播群體的遮蔽現象。基于算法識別的興趣范圍的推薦,形成“信息繭房”效應。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傳播者的媒介素養、所屬圈層、粉絲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播效果。“三農”短視頻的創作者在上述的幾個因素中并不占優勢,傳播效果和影響的人群有限。在傳播過程中,鄉村自媒體為了追逐資本,創作的內容不可避免會迎合用戶的消費偏好。比如頭條號的“農民小天天”探討農村養老、教育和糧價等議題,但觀看人數不多,傳播效果不佳。后來拍攝一些網友偏好的題材,如農村夫妻吵架、奇聞怪事的夸張表演視頻。這些吸睛、娛樂、低俗、獵奇的內容影響了人們對“三農”形象的完整認知。
“三農”短視頻更多地展示農村風景、生活日常等,對于鄉村中存在的一些陋習、留守兒童、教育凋敝、醫療不足、交通不便等問題展現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農村原有生活方式的一種主客觀遮蔽。短視頻中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是有一定界限的,短視頻中的內容是經過層層把關、篩選而成。由于個體思維方式、文化習慣、社會地位等認知差異,短視頻呈現的世界一部分是直觀反映現實,一部分融合了再創造思維,呈現的內容會有一定的失真成分,甚至是作秀成分。那么短視頻中構建的世界是個體選擇呈現和選擇遮蔽的結果。
消費者通過短視頻看到農產品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短視頻賦予農民一種自我展示以及與外界交流、交換資源的傳播權利。當下短視頻與農村電商相結合,挖掘鄉村的土特產并著力打造成網紅產品進行銷售,成功獲得流量變現,幫助農民實現經濟創收。目前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平臺設置了“三農”專欄,“巧婦9妹”的創作者在今日頭條中上傳鄉野美食、田園風光等內容視頻,不斷積累粉絲,后來不斷推銷家鄉的農產品,得到粉絲的熱愛,創造了巨大的銷售額。許多貧困縣的農民群體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電商創業,紛紛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后來,政府與官方機構覺察到短視頻對于區域產業帶動具有重要意義,積極發揮短視頻直播帶貨效應,助力脫貧扶貧。貴州的一位扶貧書記召集7位侗族姑娘,注冊“浪漫侗家七仙女”賬號,一同拍攝當地的婚禮習俗、美食制作、特色歌謠等短視頻,其他村民可以入股分紅。
鄉村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為“三農”短視頻提供了天然的素材,通過短視頻的“導游、導覽”,受眾可以領略當地特色景區、風土人情、奇聞樂趣等,隨著短視頻與旅游頻繁互動,“云旅游”慢慢融入到很多人的生活當中。觀看完視頻后,有些網民渴望到視頻拍攝地游玩,親自體驗當地人的生活,這將促進旅游資源的開發,提升地方知名度,增加人們的就業和收入,開拓鄉村旅游藍海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脫貧方法。旅游扶貧從單一的賣風景向賣文化、賣生活、賣特產等綜合效益轉變,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條。
根據《抖音縣域景點數據報告》,抖音十強縣域景點中,有五個景點位于貧困縣。“大美永和”是山西永和縣開設的抖音官方賬號,聚焦乾坤灣旅游資源,吸引了7.4萬粉絲,帶動當地游客量的增長,成為打卡必去的網紅景點。稻城亞丁負責人表示,很多游客是看了短視頻后慕名前來。
總之,“三農”短視頻呈現了當前三農領域的真實狀態,為國家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媒體平臺的加持以及農民群體話語意識的覺醒下,創作者要因時而進,不斷提升新媒體素養,完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要因事而化,聚焦精神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傳播,講好鄉村故事;要因事而謀,探索“短視頻+”的內容價值,實現深入變現,引領百姓產業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