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鑫銣
媒介與社會相互影響,了解其相互作用方式是我們發揮能動性促進社會發展的關鍵。本文基于前人理論,試圖站在一個宏觀、新穎、細致的角度,從社會發展階段切入,將其與理論對應,解釋理論以指導實踐。
便士報在美國新聞史上意義重大,其出現映射了媒介的變革,體現了媒介與社會的關系。在便士報興起原因的論述中,舒德森論述了民主市場社會論。書中有文字表明:便士報把印刷機引進了美國新聞界,而非印刷機導致便士報產生。針對識字率論,他認為:政治和經濟權利擴展促進了識字率的提升,而識字率是報紙發行量增長的必要非充分條件。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其民主的社會市場論。
從社會與媒介的關系角度看,舒德森主要闡述了社會對媒介的決定作用,認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是媒介變革(便士報興起)的主要因素。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中產階級支持“平等”加速商界和政界平民化進程,促進“民主市場社會”形成,而市場經濟和政治民主則促進了現代新聞業的誕生。
19世紀20—40年代,美國商品經濟發展,從自由主義、重商主義共和國演變成一個平等主義市場民主國家,金錢產生新作用,個人具有新地位,利己主義成為追求。這也與便士報的理念有所對應:佩妮的廣告政策開放,使得廣告作用更為純粹。他們拒絕擔當道德批判的權威,并以自身利益捍衛自己。便士報的改革也緊跟市場經濟發展,如人才就業開放需要人們不斷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崗位,而便士報的“求才廣告”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同時,制造業的發展推動商品數量增加,中產階級購買產品時受到報紙廣告的影響。此外,針對投資、理財等問題,便士報開辟財經文章專欄,以吸引關注自身經濟利益的廣大中產階級。
19世紀30年代,政治領域掀起民主化浪潮,選舉權范圍擴大,財產方面限制逐漸取消,成年白人男子獲得普選權,越來越多的新興中產階級開始熱衷政治。以往,報紙經費通常來源于政黨或財團,其所辦報紙政治上傾向支持自己的政黨。而便士報不依附于政黨和財團的經費,報道內容以消息為主,宣稱無黨無派。因此不受政黨影響,也不關注政治事件,呼吁建立平等社會,相比之下更具客觀性。便士報的興起與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加速有緊密聯系。
中產階級都市生活中次要關系取代基本人際關系,宗族紐帶弱化,家庭的社會重要性降低。他們尋找將自己呈現給陌生人與保護自己私人空間的平衡。便士報在新聞報道中講求時效性和獨家新聞,內容上增加當地新聞、人情味新聞等。此外,中產階級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便士報為吸引他們設立財經新聞板塊。其中,《紐約先驅報》自創刊之日起便每日刊登財經新聞,且因此發行量大增,可見其得到了中產階級讀者群的關注。
麥克盧漢與舒德森觀點不同,他秉承媒介決定論。其“媒介即人的延伸”觀點與“媒介即訊息”觀點不同但有關。印刷媒體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人類從事傳播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前提是擁有與之相配的媒介。媒體影響我們的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因此,對于社會發展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是我們所處時代使用的傳播研究工具的性質、帶來的可能性和變革,而非該時代媒體傳播的內容。
麥克盧漢將社會發展劃分為:部落社會—后部落社會—地球村。他將這三階段與媒介三階段變革相聯。部落社會實際上是文字產生前的一種人類文明形態,當時,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相結合的方式交流,每種感官地位平等。文字的產生打破了這種“和諧”局面。印刷術的出現使人類走向“后部落社會”,突出人類視覺的作用是“強烈分割”的。地球村則源于電子媒介(它們將多種觀感合為一體)的出現。
在關于媒介與社會關系的理論中,舒德森民主市場社會論代表社會決定論,麥克盧漢理論代表媒介決定論。二者關系在表面上看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但從以下兩點看實則不然。
在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為了生存和發展,人與人之間都必然需要一定的合作,這就導致了信息傳遞的需要的形成,因此就出現了媒介傳播信息。媒介的出現又進一步促進了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因此逐漸形成了完善的社會制度,更好地促進生產協作,從而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其中也包括媒介技術的進步。
不同的媒介延伸了人們不同的感官,人們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不同的社會媒介帶來不同的可能性和社會變革。因此,媒介變革推動社會變革這一觀點適用于新媒介形成時期。
而在新媒介出現之后,人們的思考方式會隨著其影響不斷變化,由此催生了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隨即對媒介的變化發展產生影響。舒德森的民主市場社會論則適用于這一時期。
舒德森民主市場社會論的主要思想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動了媒介變化。我們將其擴充可以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變化推動媒介報道內容的變化。在此,媒介更強調“內容”,是意識層面的東西。
麥克盧漢媒介決定論的核心思想是媒介變化推動社會變革,其又有觀點:媒介是人的延伸。因此我們可以將其擴充為媒介技術的變化,如口語、印刷、電子媒介等,推動了社會變革。在此,媒介更強調“技術”,是物質層面的東西。
綜上,舒德森民主市場社會論代表的社會決定論和麥克盧漢媒介決定論實則相輔相成,互為補充,而非相互割裂。在新媒介形成時期,媒介技術是影響社會的。如報紙的文字表達更適合系統化思維,互聯網的出現則催生了人們碎片化的思維方式。其所適合承載的內容不同,長此以往也導致了人們思考內容的變化,也就會引起相應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的轉變。由此產生的新需要則又會催生新媒介。媒介與社會相互作用,周而復始。
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超出其所在的條件范圍就會淪為謬誤。民主市場社會論亦然,它面向美國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而非適用于任意時期的美國新聞界。在不同的前提下,其正確性有所不同。
在研究領域中具有正確性。觀點提出時,美國處于變革期,即民主化浪潮高漲;接受平等的市場化經濟;市場文化繁榮,人們強調自身利益。因此,便士報出現,且更加注重新興中產階級的看法,得以繁榮發展,媒體變革。在當時的背景下,從便士報興起的原因看,舒德森論述正確、全面。而從媒介與社會的關系出發則較為片面。雖然舒德森提到了社會生活對媒介的影響,但最終又過于主觀地將影響程度刻意表達得過小,且只考慮到了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沒有放眼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
從媒介與社會關系角度看,舒德森的民主市場社會論只能說明其中一部分。而將民主市場社會論與媒介決定論結合則可以得出更為全面的說法——媒介與社會雙向互動。二者關系類似于物質與意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社會發展決定媒介變革,媒介變革對社會發展具有反作用。在論述時應把媒介和社會放在社會發展的整個階段,若單獨說明其中一個結論,就要完整、清楚地表明大前提,并加以限定,以保證結論的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