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群英
隨著媒體生態、行業的劇烈變化,衛視平臺面對的困境和挑戰在逐年加深,如何生存甚至活得更好、更有價值,需要衛視平臺在實踐中去尋找和探索。
衛視進行對外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早些年就有一些節目或時段的個別合作。真正的對外合作,更多是源自傳統電視媒體發展優勢不再,需尋求自身突破,在倡導制播分離后產生的探索、嘗試。2009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第一次專門針對制播分離改革發布指導性意見,并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制播分離是通過合作方式整合社會資源,共辦節目(頻道)、共創品牌的運作體制。制播分離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廣電制播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和最佳切入點,是可經營性節目(頻道)制播體制改革的主導模式,對于改變廣電媒體單純的自制自播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發展壯大節目內容生產能力,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制播分離到底要怎么做、路徑和方法在哪里卻沒有形成成熟的機制和廣泛適用的辦法。而實際中的合作卻慢慢在以各種方式出現、存在和壯大。東南衛視因一貫持有的開放、探索的精神,在這方面的嘗試也一直走在前列,較早而且多次有過節目對外(包括社會制作公司、臺灣電視團隊,甚至國外公司)的合作。雖然其間遇到不少困難,走了不少彎路,甚至不乏失敗的案例,但頻道一直沒有停止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近年更是有所加強。
各大視頻網站和一線衛視在大綜藝、娛樂、明星、現象級節目上加大投入時,東南衛視對外合作的步伐也加大加強。但比起大平臺的大投入,東南衛視考慮更多的是量力而行,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在原創、自制的臺海系列品牌(如《海峽新干線》《海峽午報》《臺灣新聞臉》《臺青筑夢記》)以及《中國正在說》《東南軍情》等稀缺、個性、知識、高端節目的引領下,東南衛視把對外合作的方向和目標著重放在了話題和情懷上。
與老牌節目《魯豫有約》合作,把純演播廳談話改版升級為戶外談話真人秀《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后改為《魯豫有約一日行》),節目第一期播出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王健林的“小目標”成了全國人民熱議和采用的“小目標”。張昕宇、梁紅夫婦的“侶行”系列,在網絡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熱度,東南衛視與其合作,開發打造東南衛視獨有的子品牌——《地球之極·侶行》。夫婦倆將走遍地球上最極端的地方,記錄人類最極致的生活,打造一本獻給地球的“百科全書”。這檔深具網絡氣質且沒有流量綜藝明星的紀實真人秀節目,因擁有好內容、好品質、正能量,同樣受到電視觀眾的歡迎,并為平臺帶來更多的年輕觀眾和忠實“粉絲”。
與原央視主持人李小萌合作,針對其身份(新晉母親)、特點(知性深度)、興趣和擅長領域(親子及人物關系)的分析定位,為其專門量身打造了探討人物關系的“你好”節目系列,先后推出《你好爸爸》《你好媽媽》。這是一檔能量滿滿的思索性、功能性節目,能引起思考、喚起共鳴,后續還將繼續推出“你好孩子”“你好朋友”等,把目光回歸和對準觀眾自己。
這些合作項目不僅具有品牌效應,而且投入都不太大,充分體現了“小而美”的特性,為平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做出了很大貢獻。
明確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東南衛視自制和合作節目相得益彰、形成互補,對外合作項目的作用和優勢漸顯,項目逐漸增多,對外合作已不再是單個或個別節目的事,系統的管理和科學的運作十分重要。為此,頻道成立以項目運營部為對外合作節目專門的運營、管理部門,建立了一整套的規章制度,使項目的選擇、評估、接洽、論證和審批更加規范、科學和有依據。并對項目選擇的標準、合作方式的界定、價格評估的指標、論證審批的流程、項目啟動的招商要求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嚴把品質和投入產出關,以保證對外合作正常、規范、良性地向前發展。
當下的媒體生態和傳播環境下,節目生產制作出來,并不僅僅是在電視平臺播出就全部完成,從電視播出的“長尾效應”來看,電視播出只是一個開始或一部分,其前后的網絡推廣、配套活動、后續傳播才是“重頭戲”。因此東南衛視在對外合作項目的選擇上,有網絡屬性、自帶話題、適合線下互動成為很重要的一條標準。“侶行”系列節目的天然網絡屬性、《魯豫有約一日行》的高話題度、“你好”系列的主題社會性等,都是很容易在網絡上傳播的。而且借助這些知名IP影響力的作用,平臺與合作方共同發力,把融媒體的傳播效力發揮到最大,這其中短視頻的帶動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些合作項目自帶品牌屬性,還為線下活動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互動空間。每個項目、每季節目都配套一到兩場的線下活動:“侶行”夫婦的全國分享會、《魯豫有約一日行》的校園行、李小萌和嘉賓一起線下與觀眾面對面探討交流家庭教育和人物關系等,都深受公眾的喜愛,現場及直播反響極為熱烈,為節目、為平臺、為客戶帶來了很好的回報,增加了影響力,對節目形成良性促進,為客戶服務增值。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嘗試、實踐和努力,東南衛視對外合作走出了自己的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和效應,但還有更多的空間值得繼續探索和提升。
平臺與合作方的合作如何做到融合與深入,在保證和強化節目自身品牌的同時,加強品牌與頻道、平臺的黏性和關聯度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否則只是單純或界限清晰的“甲方”與“乙方”關系,就無法把節目真正做好,也難以持久深入。平臺與合作方應形成合力,把合作項目當成雙方共有的節目,在內容策劃、生產制作、招商營銷、宣傳推廣等方面實現全方位合作,優勢互補,利益風險共擔,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合作共贏且可持續。
在現有的頻道體制、機制內,各塊分割依然比較嚴重,項目只管內容,宣傳推廣、廣告招商等分屬于不同的部門,雖然項目負責人對整個項目的運作負責,但其最多只能起到協調的作用,除內容之外的宣傳和招商,在責任、利益方面都沒有直接的關系,割裂感較強,無法形成真正的合力,有時難免還會產生互相推諉的情況。如果形成真正的項目制,把內容生產制作、宣傳推廣、廣告招商、資源調配等整合在一起,所有項目參與者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積極性和配合度將大為提高。
擴大垂直與橫向的合作面,除了與內容、節目生產公司合作外,社會產業、行業、政府等也有多方面合作的需求,加強這方面的合作,在資金、資源、政策等方面可以獲得更多、更好的支持。2018年東南衛視合作的服裝設計師養成類節目《太酷了設計師》就在進行這樣的嘗試。該項目聯結了電視平臺、投資方、運營方、服裝行業、地方政府、節目制作方、網絡銷售平臺等多家資源,并配套活動、大賽、出國學習等多種形式,節目與資源互相支撐、互相帶動,更好地保證了節目或項目長久持續運作,并為企業、產業、政府助力,這是經營性對外合作項目的最佳路徑,這樣的合作應該加大加強。
突破體制壁壘和機制局限,讓合作項目更加市場化,充分釋放和發揮其活力。現在大多是頻道或部門層面來尋找、決定合作項目,然后把任務分派下去,執行部門、人員執行、對接、完成而已,在責任、積極性、創收、自身收益上都沒有太大關系。對外合作本就是平臺突破自身不足、尋求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體制機制上應該大膽嘗試,走向社會和市場,借鑒社會化、公司化運作,以項目為重心和龍頭,實現項目負責人工作室或項目公司化運作,吸納更多資源,用更科學、有效的運營機制來激發大家的積極性,由被動變主動,由執行變運營,由“花錢”變“賺錢”,這樣的對外合作才能真正發揮效力,把內容播出平臺變成資源整合平臺,平臺也才會更加有生命力,更好地生存、發展和壯大。